奇异恩典,如此甘甜。
我等罪人,竟蒙赦免。
昔我迷失,今归正途,
曾经盲目,重又得见。
抵达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之前,我对立陶宛的唯一印象就是“名字好可爱”。在逛过古城之后,我真的非常好奇宗教和战争对他们的影响,于是就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认真研究了这个“文明古国”的辉煌历史。
立陶宛在年建立了“大公国”,有点像我们所说的诸侯国,虽然有独立的领导人,却必须要听从于更上层的君主,和主权独立只需上贡的藩属国不同,大公国仅是没有主权的领地。当时的立陶宛可一点都不小,领土包括了波兰和白俄罗斯的部分地区,且曾附庸于蒙古人统治下的钦察汗国。而多年前,刚好是我们的南宋时期。原来蒙古人早就攻占了欧洲,势如破竹,许多国家都臣服于他们的帐下,倒是后来转攻中原时,确实多费了点心思。
立陶宛是个命运多舛的国家,曾经从属于多个大型帝国,也曾被周边多个国家侵占过,数百年来的征战让居民们对“独立”有着非常迫切的向往。年,为了挣脱苏联的束缚,立陶宛率先发起了“波罗的海之路”,有约万人手牵手组成了长长的“人链”,从维尔纽斯广场的第一个脚印开始,途中经过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一直无间断地延伸到了爱沙尼亚的塔林。
在夹缝中生存的立陶宛,深知“联盟”的重要性,非常积极地加入北约、加入欧盟、甚至加入了富裕如丹麦和瑞典都没有加入的欧元区,导致国内物价飞涨,但薪资水平却没有随之提升,硬生生把自己拉入了发达国家之列,可在那些欧洲大国眼中,立陶宛依然只是个贫穷的小透明。
琥珀是立陶宛的“国宝”之一,在波罗的海的几个国家也都可以找到。
都说中世纪是属于骑士的时代,出生在中世纪的立陶宛,自然也少不了骑士们留下的痕迹。在特拉凯城堡,可以从建筑风格和陈列的兵器装备中,略略感受当年横扫欧洲,直逼奥斯曼帝国的骑士风采。
如今的特拉凯小镇是维尔纽斯人全家同乐的郊游目的地。之前总以为西方人不顾家,其实欧洲人大都非常爱孩子,我看到好多父亲一直陪在孩子身边。
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如果分不清欧洲的主要建筑风格可以来这里多看看,很快就能弄明白了。因为这里不仅有非常传统的哥特式建筑,也曾经是该地区文艺复兴的中心,多种风格兼而有之,而且教堂数量真的非!常!多!没走几步就能遇到一座和之前看到的风格迥异的教堂。
我很好奇为什么欧洲人对宗教那么执着?对教皇的尊敬程度竟远远超过自己的国王或者领主!其实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都是统治者的有力工具,只是使用的人身份不同而已。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当时只有高级神职人员才能认字并解读圣经,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只能任其摆布,甚至连私下阅读圣经都被认定为有罪。
立陶宛是多教派的国家,也曾是北方十字*侵掠的箭靶,直到14-15世纪才真正昄依了罗马天主教。之后便越陷越深,教堂越盖越多,始建于年的维尔纽斯大教堂,经过多次改建,融合了每个时代的风格,几乎就是教堂建筑发展的教科书,她记录了与这座古老城市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
走进广场附近的圣安娜教堂,隐约听到了Amazinggrace的歌声,宗教的音乐总是那么疗愈,有种被召唤的感觉。从教堂的名字就能看出,整体偏女性向的风格,线条华丽,图案多样,木质搭配红砖的传统设计,都衬托出了教堂无以伦比的美,据说这就是“拿破仑东征想要带回巴黎的教堂”。
维尔纽斯大学成立于年,是立陶宛的最高学府,也是东欧地区最古老的大学。在波罗的海几个国家里,诗人的地位非常崇高,公园里有纪念他们的雕塑,故居也都被很好地保护着。其实不是只有物质丰足才会考虑文化的需求,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人要想活下去,更多得靠精神上的救赎。因此,宗教和诗歌在那些黑暗的战争年代,就是立陶宛人的精神支柱。
沿着老城的小路前行,可以走到黎明之门,这是保存得十分完好的一道城门,城楼上有一座小型礼拜堂(真的到处都是教堂!)。只要走过城门,信徒们都会停下脚步,虔诚地向圣母祈祷。*金圣母像是波兰天主教最神圣的圣像之一,中世纪的神像几乎都是面无表情,因为要强调他们的神性。只有在文艺复兴之后,教堂的神像才逐渐人格化,而文艺复兴的起源,正是来自于十字*东征传教时发现的古希腊文献。
如此恩典,令心敬畏,
如此恩典,免我忧惧。
归信伊始,恩典即临,
何等奇异,何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