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战爆发前一个世纪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还是一片寂静之声,这个名叫芬兰的国家那个时候还只是沙皇俄国的一个公国,贫穷与偏僻超出现在人的想象。但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短短的一个世纪间就逆转了,发生天翻地覆的芬兰到底靠什么突飞猛进的?实现全民族之间的认同和国家归属感?要知道它不管从地理位置还是自然资源上,都没有像样的向上跃迁基础,甚至于这种尴尬的地缘*治还是芬兰发展的掣肘地方。芬兰以一种超乎人们想象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自信屹立在这片北欧土地上,促使它一跃飞到了欧洲国家舞台上,不管是名气还是存在感,都刷新了观众的视野,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和幸福感最强的国家之一。
艰难之于的艰难:夹缝中生存,民族危机感滋生
19世纪之前的芬兰,总是被两大势力叨扰来去,长期都属于瑞典和俄国的争夺对象,当然大部分时间被瑞典控制范围。直到年,俄国吞并芬兰,它才有了一小段自治的安稳期。说它安稳也不全对,因为抛开外界的争夺干扰,此时的沙皇俄国对芬兰的压迫性统治也让这么国家的民族群体很压抑。
长达一个世界的被蹂躏终于等到了新契机,一战结束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芬兰趁机宣布独立。本来盼望着走向独立,可以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权,自我崛起的民族意识时,第二代危机爆发——芬兰的内战开始了。由于一战打破了欧洲大陆的*治格局,芬兰国内充斥着两股势力:一方是由德国辅助下组成的保守*府,被称为“白*”;一方是旧俄国余孽,后面被苏联名称取代支持的“红*”;本来这些人都是芬兰人,但是所属的*派不同,他们之间发生了互相攻伐的厮杀。
这场惨痛的内战本以为会成为撕裂芬兰的祸根,没想到在自我忧患意识下,双方很快走向了和解,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独立和建国,暂时无暇顾及所谓的群体间仇恨。但是并不是说,这种恐惧的情绪就凭空消失了,而是转移到了后来的苏联身上。
墨菲定律下的芬兰:尴尬的地缘*治让它举步维艰,又让它化险为夷
20世纪30年代的邻国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掀起了真正的血雨腥风,这个庞大的民族群体本身就是俄国发展而来的,所以芬兰对苏联的恐惧感由来已久。加上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芬兰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卧榻之侧已经苏醒的猛虎却走的共产主义路线。历史阴霾加上新意识分化,芬兰所面临的危机甚是高出内战时期的许多倍,它要怎么才能化解这场危机?
似乎中了“墨菲定律”(越怕什么越发生什么)的*,正值战争迫近,苏联预感到情势的压力,当时与苏联接壤的弹丸小国随时都可能成为侵略者的跳板,所以与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接壤的芬兰成为苏联心腹之患,因为列宁格勒距芬兰只有32公里。突然间,一条铁路随之从双方国界线以东延展至芬兰境内,这个时期修铁路既不是为了贸易往来,也不是和平友好,恰恰就是为苏联入侵芬兰做准备。
正是在这种尴尬的地缘*治和苏联的压制,芬兰在二战逼迫的危机下居然转危为安,他们每逢危机,都会在“最糟糕的环境下选择出了最不糟糕的办法”,这种时时刻刻的危机感和化解危机的能力,真的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危机下的警惕性就在苏联把西伯利亚铁路延伸到芬兰境内时,芬兰人意识到只有把所谓的“曼纳林防线”建立起来,才能过渡直接被灭国的危机。在年的那个夏天,许多芬兰人纷纷加入防线建筑工程,而且是自愿承担这份保护国家的责任。这条防线直接把芬兰的东南部和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分离开。加上此时德国和苏联之间冲突气氛越加浓烈,芬兰聪明的选择了“中立态度”对待双方,因为历史以来的危机感让这个芬兰民族的人民既不相信德国,更不会相信苏联。或许鹬蚌相争,能成功避开祸端,看来芬兰的危机感与警惕性丝毫没有放松。
绝不妥协的芬兰人年,希特勒和斯大林突然间停止了敌对,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直接承认了芬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这让芬兰群众大跌眼镜。双方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占有过芬兰,也不存在自古以来的*治权力在芬兰*府当中,凭什么需要德国来进行势力范围分配。
站在如果弱小又无奈的战争环境中,当时被划分到苏联势力范围中的波罗的海四国中的其它三个: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先后被苏联吞并。只剩下最后一个芬兰还在苦苦挣扎,但是芬兰恐惧的东西还是来了,苏联提出要芬兰摧毁“曼纳林防线”,把防线扯到离列宁格勒更远的地方,避免德国又反悔回来围攻苏联。第二个要求就是割地,割芬兰湾中的一些小岛给苏联建立*事基地。芬兰知道如果一点要求都不答应,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同意做出退步,但是其远远没有达到的苏联方面的要求;而且芬兰知道这种让步只会让眼前的狮子胃口越来越大。
出于各种情况的考虑,芬兰*府中不管是不是国内*权的敌对势力,还是普通群众,一致拒绝苏联的要求,这种同仇敌忾的团结情绪再次上涨,跟当年独立时候一模一样。他们很分得清楚时局,只要稍微出现内部纷争,战争环境就足以撕裂这个好不容易建立的国家,所以芬兰人此时危机感和应对情绪一点没都没有被冲刷掉。
爱国与危机感时刻支撑着“冬季战争”和“持续战争”的胜利当然不妥协的不止是单独一方,芬兰的反抗所招致的结果就是年11月30日苏联对芬兰的炮轰——冬季战争拉开帷幕。从双方的*力悬殊状态看,苏联出兵4支*队50万人,而整个芬兰仅有万人口,可参战的只有12万人。武器对比更是被碾压几个倍数级。
以多欺少打胜仗不足为奇,反倒是以少胜多翻盘才能成为*事史上的奇迹,冬季战争就再现了这个神话。芬兰靠着消耗战守住的自己的防线。从“冬季战争”到年“继续战争”的结束,阵阵4年的时间,芬兰和苏联之间或打或谈地对峙着,丝毫不提投降两字。这种情况下还能苦苦坚持的原因只有一个:芬兰人都明白,在他们背后是自己的家人、祖国和民族的独立,这是誓死都要保护的。
战后危机感,主动出手制敌才是王道
年6月,等到战争刚刚进入尾声,没有被吞并的芬兰意识到自己需要主动出击,建立外交。芬兰领导人飞往莫斯科寻求和谈,但是苏联的态度和战前一样,可是此时的芬兰已经有了很大转变:靠反抗是没有好处的,这种灵活妥协态度可以避免自国再次遭受战争迫害。芬兰答应了苏联有关乎割地、赔款和不和谐贸易的各种诉求。
或许有人会站在某些层面把这种妥协看成投降,但是我们看芬兰国家内部的人民的态度就会得到转变。在年以后,芬兰按照当时的停战协议,除了需要把德国*队赶出芬兰外,还要面对把自己国家战时领导当成战犯来审判,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何等屈辱的事情。事实上,苏芬战争中芬兰并没有被苏联打败或者占领,要主动承担不和谐的战争审判需要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为了做到这一点,芬兰民众不仅主动拿出自己仅有的财产来帮助国家渡过困难,这种民族力量和危机意识何其珍贵。芬兰人很清楚短暂的妥协和与苏联建立长期的结盟关系,对于未来国家的发展和走向是利大于弊的。
为了保护这种来之不易的统一和*治稳定,并不是说芬兰从此以后就可以耀武扬威走上康庄大道,国民的危机感和警惕性是一点没有放松,因为芬兰随时要向苏联证明自己与它作为盟友的真诚。所以当西方国家开启马歇尔计划援助的时候,芬兰谨慎地拒绝了,而且在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签订协议的时候,首先考量的苏联的利益,在此基础上维护两国之间的友好贸易。
事实证明,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结果就是芬兰真正创造了历史奇迹和神话,这些历史成就全部来源于它建国以来从不掉链子的危机意识和灵活的应对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幸福和强大背后是对现实的清晰感
回归芬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对于芬兰人来说或许是痛苦的,但是这个国家的人既没有落入某些国家那种自我怜悯博取同情的困境,也没有掉入仇恨的陷阱。反倒是高度地保持着清醒意识,在时时刻刻的忧患意识中保持错综复杂的外交*策。所以不管是芬兰领导人还是国民,动有很清晰的认识:芬兰是一个和苏联共享国界的小国,在夹缝中生存偏向某一盟友都可能遭到反噬,所有的生死存亡都得靠自己。际遇无常,国际形势转变太快了,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占据一席之地。
那么这种如果强大的凝聚点在哪里呢?一者是芬兰人对国家的认同和民族的独立性坚定背后有着统一语言——芬兰语的支撑;再者则是芬兰人在二战中顽强反抗,绝不妥协的精神已经融合到了国民性当中,他们把这种牺牲看成了是民族骄傲和自豪的源泉。最重要的是在经历了纷繁复杂的*事洗礼和*局变化中,他们自古以来的危机和忧患意识都指示着芬兰人,要在缓慢中等待机遇的到来,只要能够度过危机,不管有多么苛刻的要求,全民都能灵活接受,灵活应对。
从芬兰独立那天起,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时刻敦促着他们要对于外界变化敏锐捕捉,不可掉以轻心,这也是芬兰创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发展神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