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立陶宛近日屡屡触犯我们底线的“上蹿下跳”,很多同胞可能都把这样一个远在东欧(他们自认是北欧)的小国给忘记了。
其实在欧洲,出于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立陶宛曾经确实是个“香饽饽”,是诸多大国争夺的对象,也是大国间博弈的焦点。
早在公元十一世纪,立陶宛就成为普鲁士人和俄罗斯人争夺的对象。
年,立陶宛为了躲避周围这些强大国家的侵食,不得已选择与波兰合并。
但是在十八世纪,立陶宛还是没有逃脱厄运,终于被俄罗斯吞并。
十月革命之后,立陶宛获得了短暂的独立。不过刚清净了二十多年,立陶宛再次陷入了苏联与德国、英、法之间的博弈之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的法西斯化倾向逐渐明显,开始对周围的国家展开侵略行动。而德国与苏联之间隔着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四个国家。德国很快便占领了波兰,而苏联与德国之间便只隔着立陶宛等三个波罗的海小国。
如果它们也被德国占领,苏联将会陷入与德国法西斯的直接对抗之中,立陶宛等国很可能就成为德国进攻苏联的桥头堡和前进基地。这是苏联所不愿意看到的,为此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然后便开始与英法谈判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期间,苏联一直声称要将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苏英法的保护之中。其真正的目的,无非是将立陶宛作为战略缓冲地。
说是联合保护,实际上就是想单独将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纳入其势力范围之内。苏联是想以德国入侵为由,获得国际支持,正大光明地吞并立陶宛等三国。苏英法三国展开了长达数个月的谈判,最终苏联达成了它的目的,不过不是在谈判桌上。
苏联先是警告立陶宛等三国,不允许它们让苏联以外的国家势力介入,进而威胁到苏联的利益。然后宣称一旦发现,会不惜动用武力进驻三国。之后,又对立陶宛三国一通武力恐吓,变相地将立陶宛等三国纳入到了苏联的“保护”范围之内。
但立陶宛三国却不愿坐以待毙。它们也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又寻求英法德三国的帮助,让它们好好“保护”自己,免得苏联借“保护”之机吞并其国家。
英法对苏联此举也有不满,但是随着德国势力的扩张,它们也顾不得立陶宛这些小国的利益了。
将立陶宛三国纳入“保护”范围只是苏联的第一步。
之后,苏联又自导自演了一起“波兰潜艇事件”,说是在三国的海域发现了波兰潜艇,已经被苏联击沉,苏联就此向立陶宛三国问责。随之苏联便获得了在立陶宛三国设立基地,驻扎*队的权力。
没过多久,苏联又指责立陶宛三国组建“反苏联盟”,以此为由,强烈要求它们建立亲苏*府,随即便迫使三国加入苏联,成为其联邦共和国的一部分。
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之外,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还曾被西部的丹麦、北方的瑞典先后占领过。如果仔细研究立陶宛的历史,完全可以用“苦命”来形容其经历——但凡是周围有强国崛起,它们必定是首先被侵略和占领的对象。
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它们正好处于北欧与东欧、西欧的交界处,而且地处波罗的海的内海沿岸,是一些内陆国家通往大西洋的重要口岸,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同时它们又正好扼着苏联或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其交通位置、战略位置都非常重要。
另外,其地缘环境非常恶劣。周围被大国环伺,本国领土又非常小,资源贫乏,力量薄弱,无力阻挡任何国家的侵犯。
这就是夹在大国中间的小国的悲剧。
本国实力弱小,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唯一的结果就是成为不同大国间博弈的场所。立陶宛三国的地位像极了亚洲的韩国与朝鲜。其生存之道就是周旋于大国之间。
苏联将立陶宛据为己有,虽然没有得到其他欧美各国公开的承认,但是也算是默认了。二战之后,罗斯福与斯大林一起谈判之时,便无意间透漏过这样的口风。当然欧美各国对于立陶宛并入苏联还是持有保留态度的,这便是立陶宛后来能够取得独立的重要原因。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进入了美苏争霸时期。而立陶宛等三国,再次成了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博弈的对象。
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有鉴于苏联内部产生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始推行新*或“新思维”。他打出了“公开化”和“民主化”的口号,对内开始放弃苏共的垄断地位,对外则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进行全面收缩。他的施*方针越来越倾向于西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陶宛三国的民族主义情结和独立意识迅速觉醒,于是它们便打出了民族独立的口号,这便是世界历史上有名的“波罗的海事件”。该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苏联解体的先导,加速了苏联的最终崩溃。
所谓“波罗的海事件”包括两个事件,一是立陶宛的维尔纽斯事件,一是拉脱维亚的里加事件。
年3月,立陶宛议会通过了《关于恢复立陶宛国家独立地位的宣言》,宣布立陶宛改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停止苏联宪法在立陶宛境内的效力。这遭到了戈尔巴乔夫和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否定和反对,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年1月11日,部分群众在立陶宛境内的最高苏维埃大楼前举行抗议集会,与国土保卫局等机构发生了冲突,苏*随即占领了立陶宛国土保卫局大楼和新闻大楼。同日,忠于苏联的“救国委员会”成立。
1月12日,立陶宛议会通过决议,宣称不管是任何人对立陶宛重要目标进行袭击,都要坚决进行反击。立陶宛电视台和电台不停呼吁民众反抗侵略。在“救国委员会”的求救下,苏联驻*占领了维尔纽斯电话局。
13日凌晨,苏联克格勃占领了立陶宛电视大楼。在这个过程中,立陶宛一方与苏联一方发生了激烈的交火,导致十四名立陶宛人死亡。苏*随后又开至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大楼附近,虎视眈眈。天明之后,苏*撤回驻地。
因为此事发生在维尔纽斯,所以这一事件被称为维尔纽斯事件。
受维尔纽斯事件的影响,拉脱维亚共产*于1月13日宣布解散各地的苏维埃,重新选举*府。1月20日,苏联内务部特种部队在拉脱维亚内务部大楼与拉脱维亚内务部武装之间发生冲突。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持续了九十多分钟,导致五人死亡。这便是里加事件。
“波罗的海事件”的发生,说明立陶宛三国的独立运动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其与苏联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剩下的事就是求助于外力。
立陶宛三国使用武力取得独立的方式是完全不可行的,它们绑在一块也不可能是苏联的对手,唯一的方式就是寻求国际援助,而其主要的求助对象就是美国。
面对立陶宛三国的请求,美国的态度却一反常态。
美苏最初开始争霸之时,美国曾一度否认苏联对立陶宛三国的吞并,称其为“被奴役的国家”。可是到了美苏争霸的末期,美国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美国不仅没有明确支持立陶宛等的独立,反而表现得非常迟疑暧昧。有学者将这种态度称为“既表示支持,又不予承认的不冷不热态度”。也就是说,美国内心是支持立陶宛三国的独立,但是却又不想表现得太过明显,直接与苏联对抗,只能表现的扭扭捏捏。
美国的这种举动,与当年的八十年代中英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表现的态度如出一辙。美国的一切外交*策的原则就是“美国利益至上”。
美国之所以在立陶宛问题上表现出这样迟疑的态度,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示支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当时戈尔巴乔夫正在对苏联进行改革,这使得苏联越来越趋向于西方的*策。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大支持者就是美国。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布什,他与戈尔巴乔夫有比较好的私交,而且双方曾多次就相关问题进行过讨论。
当时两国的关系早已不像斯大林时期那样针锋相对,戈尔巴乔夫与布什曾就美国对苏联的经济援助多次进行磋商,双方已经基本达成协议。此时的苏联正在朝着美国预想的方向前进,布什不想因为立陶宛问题过于刺激戈尔巴乔夫,从而使得苏联内部的改革发生偏移。或者戈尔巴乔夫因此改变思想,或者苏联内部的强硬派上台,重新走回原先的苏维埃道路。
布什曾在乌克兰发表演讲称:“我们将与戈尔巴乔夫总统的苏联*府保持最牢固的关系。”他曾不止一次在重要场合表达类似的观点。
其次,当时的美国因为多年与苏联间的*备竞赛,*府的财*负担越来越严重。
美国已经有些陷入了泥潭之中。如果苏联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革,双方摆脱这种无休止的*备竞赛,美国也可以抽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的国际事务中,谋取更大的利益。
另外,当时的海湾战争,美国同样也需要苏联的支持。
这些原因都让美国不愿意明面上与苏联撕破脸皮。
再有就是美国担心苏联的核武器失控。
如果美国一旦公开支持立陶宛独立,这无疑开了一个先河,很容易导致苏联下属的各共和国认为只要寻求美国帮助就可以获得独立。这会是非常错误的信号,直接会导致苏联无法抑制的解体。
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那段时期的美国更希望与一个友好而完整的苏联打交道,即便是拆分,最好也是可控而有序的。
自从年苏联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以来,在*备竞赛期间,苏联共制造了颗核弹头,打造了庞大的核武器库。这些核弹头分散在苏联的不同共和国之中。苏联*府对于核武器有着完全掌控,一旦苏联解体,这些核武器很可能会落入敌对势力手中,到时候对美国带来的危害不可估计。
美国认为,这些核武器只有被牢牢掌控在苏联中央*府手中,才是最安全的,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始终认为,只有戈尔巴乔夫的*策,才能真正让立陶宛独立。这其实与第一个原因异曲同工。不明确支持就是最好的支持,事态的自然发展肯定会向着这样的方向前进。
看起来美国似乎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非常精通。在香港问题上施行过一次,立陶宛问题上,是第二次。
美国的*策曾一度让立陶宛心碎不已,十分失望,认为它背叛了自己。不过立陶宛独立毕竟是美国对苏*策的重要一环,它的最终目标其实也是搞垮苏联,立陶宛独立也符合它的利益。
美国态度上看似不关心,但不代表它什么都不做。就像中英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美国曾有意无意地威胁过中国,不让谈判太过偏离设定的路线。
当时的美国与苏联,其实是一种互相需要、相互利用的关系。美国对苏联有很多的顾忌,苏联对美国也是如此。
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后续*策需要美国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经济援助方面。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苏联长久以来的体制对国内的经济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苏联经济处于崩盘的边缘,只有进行改革并从美国获得经济援助才能摆脱困境,开启崭新的社会经济局面。
有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对美国产生了一种过度的依赖,其实苏联当时的经济局面也没有到戈尔巴乔夫想象中那样恶劣,仍有足够的转圜余地。
双方如果一直这样僵持下去,美国其实也拿苏联没有办法,立陶宛的独立也不可能真正成功。但是戈尔巴乔夫的这种对美国的过度依赖,最终给了美国钻空子的空间。
有一次双方在进行经济援助的谈判时间,布什有意无意点出了立陶宛问题。立陶宛如果不能独立,相应规模的经济援助就不会真正敲定。戈尔巴乔夫思虑再三,最终给了布什一个确切的答案——他终于同意解决彻底立陶宛问题,逐步承认其独立。
直到此时,布什仍然不愿意在戈尔巴乔夫宣布之前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年8月底,布什写信给戈尔巴乔夫,催促他尽快官宣,承认立陶宛三国的独立。在苏联承认立陶宛三国独立之后,布什于9月2日正式宣布承认立陶宛独立。
此时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承认了立陶宛三国的独立地位。立陶宛三国独立之后,很快便被吸收进北约组织,成为针对苏联的桥头堡。
戈尔巴乔夫答应承认立陶宛三国独立,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认为立陶宛等三个大刺头独立之后,就不会有跟进者再继续闹下去,苏联解体的危机就会得以渡过。只是令他想不到的是,这只是个多米诺骨牌的开始,立陶宛三国的独立,直接影响到了后来苏联的大范围解体。
在这个过程中,立陶宛再次充当了美苏博弈的对象。
近日来立陶宛对东方巨龙的挑衅,背后很难说没有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