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个模糊的观察和思考:外籍华人文娱明星,就个人观察,还没有见到有谁能够融入欧美主流文化的。相反见到的,都是来华发展事业。近来,看到一位拉脱维亚普通青年发视频介绍他的成长经历、追梦之路,也让人有了更深入思考的。因此,特地总结下,以作分享、交流。
一、拉脱维亚普通90后青年芮丹尼的追梦之旅
网上看到一位拉脱维亚博主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他是这样说的,92年出生在拉脱维亚的一个普通家庭,14岁决定成为演员,18岁离开家去了美国,边打工边学表演。
年在美国因惨遭被骗光了所有的钱,于是离开美国去了英国街头流浪,后来从清洁工服务员开始做起,换了几份工作后,生活开始好转,但在英国看不到实现梦想的可能。
因此,来到了中国大连,15年从剧组服装助理和摄影助理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演员之路。
年更是与心中的偶像张艺谋合作,参演了《悬崖之上》。另外,顺便一提,他在全网粉丝超过万。而这数据是其国家总人口的10倍以上。
二、谁才是梦想的热土?
近来,在社交舆论场频频看到关于“润”的话题。原因或许与上海疫情有关,也可能是有人带节奏。但是关于谁才是梦想的热土,确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个人认为,谁才是梦想的热土?这个问题实际取决三个关键因素:具体梦想的内容、梦想的领域、自身所拥有的资源。
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不是喊口号、玩概念。而深入民族文化基因的特质。
浅认为文娱领域的接纳度是衡量一个民族的包容文化的最好标准。而这方面,就自己的观察,认为我们比起来西方,要更加包容。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到实现了梦想。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包容开放。但绝大多数都是友好的。
而反观西方,海外华人在西方,尤其是文娱领域建树实在寥寥。几乎难以看到有真正融入西方主流文化的明星或者作家等等。在欧美文化中拥有广泛影响、真正能够算得上代表人物的恐怕只有李小龙和*。但这二人在西方爆火并不是因为文化包容或者接纳。而是缘于好奇与格斗技艺。好奇心是人类的共同基因,而格斗则是人类的共同爱好和需要。
*
就个人观察外籍华人明星始终是走不进欧美的主流。演艺圈,比如*,除了花木兰是美国公司出品,但瞄准的也是中国的市场。且众所周知的是,美籍华人娱乐明星*的事业重心仍是华人圈。尽管年,*就从鄱阳街小学退学,因母亲工作关系移居美国。后因考虑读书原因及待在美国时间较长,其母刘晓莉将其国籍改为美国。但几年后,其母亲并没有将*的演艺事业腾飞之地选择于美国,而是选择在中国出道。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歌唱圈的王力宏也可以作为代表人物进行观察。据了解王力宏自年5月17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当今知名的华语流行乐男歌手、音乐人毕业于威廉姆斯学院,拥有威廉姆斯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双荣誉博士的学历。
可以说,王力宏的英语是很流利的。事实上,其是有一些英语作品的。并且这些作品英语是很地道的,歌曲水准也很高。
但王力宏同样始终是将事业重心放在华语圈。尽管从专业上来讲他是有能力写出足够精湛的英文歌。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可能有很多解读。如,文化输出、舆论话语权、经济文化影响力等等。但个人认为,或许是最重要的文化文明上的隔阂以及了解程度的不足所导致的。归根起来是西方文化、文明实质是具有狭隘性。这一点从他们的宗教文化就可以看出一二。
就我自己的感受,尽管全球化很流行。但更多讲的是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不同文明、文化间不存在隔阂。
前段时段,在国内引起广泛热议的眯眯眼,也从侧面说明了文化间的平等相处、完全融合是任重道远的。甚或是面临着现实的巨大鸿沟。
此外,在互联网行业,一个事实是海外华人圈,我们华人的成就是小于印度人的。而自李宏彦、李国庆等留学精英回国后,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在美国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取得同样令人注目的成就了。
而这一点,如何仅用一句海外华人能力是比不上印度人,至少是有开脱、贬低之嫌,也是对华人的努力工作、杰出天赋的一种变相否定。
总体而言,认为论起文化包容和梦想土壤,我们是完全经得起比较的。也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国际友人来华追求梦想。而我们对这些有才华的、友好的人也应该表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