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去到美国会发出赞叹‘啊,这里的建筑也太高大了’。让他们来莫斯科看看我们的大厦,让他们震撼失语,发出惊叹‘啊!’。”
莫斯科电—米哈伊尔·波索欣(MikhailPosokhin)对于他小时候在第五杂货店(GroceryStoreNo.5)看到的那些美味食物记忆犹新:当时是年,他们一家搬进了莫斯科新修的7座哥特式摩天大楼中的一座。
这间商店比起市场更像是大教堂,地板和柱子均由华贵的大理石打造,高耸的天花板上装有精致的吊灯,四壁安有彩色玻璃窗。店内摆放着一个巨型鱼缸,鱼儿在里面游动。明亮的橱窗里陈列着珍馐美味,剔透的水晶碗装满了鱼子酱。
与莫斯科的其他商店不同,这里从来不缺牛奶、香肠和巧克力棒。
这些高层公寓是免费提供给享有特权的精英阶层的,也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买得起这些商品。尽管如此,穷苦的莫斯科人还是成群结队地来到橱窗前呆望。
“这些综合体建筑为人们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莫斯科著名建筑师波索欣说道。“设计者希望它们能体现出胜利精神和那个时代的伟大。”
眼下,盛况不再。
库德林广场大厦(KudrinskayaSquare)年久失修,大厦里的第五杂货店也风光不再:商店很多年前就停业了,内部布满了尘埃,几片胶合板遮住了破碎的窗台。
建筑入口竖立了屏风,以保护行人不被剥落的外墙砸伤。外部有几尊人体雕塑,男性雕塑体格雄伟健美,女性雕塑有着圣母般慈祥的面容。但近距离观察它们的话,就会发现它们的表面早已斑驳不堪。
这座城市大多数所谓的“斯大林大厦”(StalinHigh-rises)都迫切需要翻新。由于这些建筑既是政府大楼,也是居民楼,人们在由谁来支付巨额维修账单的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因为这些建筑在年代已经私有化,政府认为业主负有修理责任。但里面的居民,尤其是那些从被革职的苏联精英手中继承了公寓的贫困老人则认为,这些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应该由市政厅或克里姆林宫出资翻新。
“俄罗斯仍然缺少一种拥有房产的文化。”苏舍夫国家建筑博物馆(SchusevStateMuseumofArchitecture)馆长伊丽莎白·利哈切娃(ElizabethLihacheva)说。即使是那些花费万美元购买一套公寓的人,通常并不愿意支付公共场所的打扫费。
苏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意识形态而修建了这些“斯大林大厦”。后来,出于对游客的考虑,又为它们取了个更能接受的名字:“七姐妹”(SevenSisters)。
二战结束时,莫斯科的大片地区被炸成废墟。斯大林在莫斯科建城周年的纪念日上指出,这座城市缺乏战胜国首都应有的那种庄严大气。
利哈切娃说:“斯大林想建立一个苏维埃帝国,所以他需要开创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战前,政府本来打算建造一座名为“苏联宫殿”(Palaceofthesoviet)的建筑。根据原计划,这座庞然大物的顶部还安放有一座列宁雕像,高度则是美国自由女神像的两倍。但由于湿软的地层能承受的重量有限,这个想法最终还是被抛弃了。设计师转而计划围绕莫斯科的战略要地修建8座建筑,呈皇冠状保卫首都,与克里姆林宫的外墙相呼应。
就像现在一样,当时的克里姆林宫领导会拿苏联与美国作比较:在斯大林看来,如果莫斯科没有摩天大楼,人们会认为共产主义制度有缺陷。
然而,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美国风格造摩天大楼。
根据年的一份介绍建筑历史的资料,这位苏联独裁者说:“人们去到美国会发出赞叹‘啊,这里的建筑也太高大了’。让他们来莫斯科看看我们的大厦,让他们震撼失语,发出惊叹‘啊!’。”
年,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要求8座建筑必须具有浓厚的俄罗斯特色。所以尽管包括芝加哥的箭牌大厦(WrigleyBuilding)、论坛报大厦(TribuneTower),以及曼哈顿下城的伍尔沃斯大厦(Woolworth)和市政建筑在内的许多美国地标,都深深地影响了苏联建筑师的设计工作,这里的装饰却具有独特的俄罗斯巴洛克风格。
有些人认为这些混合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很华丽,有些人则觉得恐怖吓人。他们堡垒般的外表,以及厚重的石砌覆层和垛口,十分符合哥谭市的故事设定。在漆黑的雪夜,光源朝上投射到建筑雄伟的正面,在墙体拐角处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几乎可以想象蝙蝠战车会从任何一个地方呼啸而出。
在此之前,教堂钟楼是这座城市最为常见的景观。后来,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物重塑了天际线,成为莫斯科的象征,为苏联换上了现代面貌。克隆工程在帝国的各个前哨地区动工,包括华沙、里加(拉脱维亚首都)和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首都)。
年斯大林去世后,新领导人赫鲁晓夫发现整个项目过于铺张,便取消了红场附近第8座大厦的工程。其余的工程在年完工,总造价达到了5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每座大厦都有属于自己的传说。例如,“莫斯科州立大学大厦”(TheMoscowStateUniversitybuilding)有将近米高,它不仅是“斯大林大厦”中最大的一座,还是年之前欧洲最高的建筑。
除了安置不同的学术院系外,它的个房间直到年代都为所有学生提供住所,里面的床、桌子和书架都是为节省空间而精心设计的。
学生描述了建筑因为几十年来都没有整修而出现的一个不幸的副作用——强烈的化学气味粘附在宿舍房间和居住者身上。但因为学校不允许美国记者进入大楼,所以此说法无法验证。
罗曼·扬科夫斯基(RomanYankovskiy)说:“我总能从气味判断出来,考试时坐在我旁边的学生是否住校。”虽然如此,但他还是很喜欢这栋楼。他是一位年轻律师,花了三年时间来研究这栋建筑,并为此写了一本书。
外交部大楼原本是平顶的,坊间传闻称斯大林开车经过时觉得它的外观太过美式,于是下令安装了一个克里姆林宫式的尖顶。
建筑博物馆的利哈切娃女士说,这件事的真相是斯大林只是询问了平顶的建设工作。但因为施工领导害怕这个无情的独裁者,才下令将金属尖顶安装到完工的建筑上。
俄罗斯联邦政府正出资对这座建筑进行逐步翻新,预计在年之前完工,正面的大锤和镰刀将作为历史文物保存下来。
政府大楼的楼体状况比住宅大厦要好很多。例如,在年代,当工厂论斤购买废旧金属时,窃贼闯入了“克拉斯纳亚沃罗塔大厦”(KrasnayaVorota),将许多公寓门上的装饰艺术风铜把手砍下来卖。
库德林广场大厦被称为“飞行员之家”,里面住着许多空军官员和科学家。
84岁的伊丽娜·波兹迪娃(IrinaV.Pozdeeva)和她已故的丈夫,14年前从公公那里继承了一套公寓。她的公公是一名中将,负责导弹的开发工作。
房间的天花板有4米高,可以摆放容量为2万本书的书架。波兹迪娃说,这个地方的集体精神正在逐渐消失,经常外出的富有业主买下了大楼的套公寓。
这就是波索欣小时候搬进来的大楼。这位建筑师最近设计了一座宏伟的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平顶建筑,致敬“斯大林大厦”最初设计。
入驻的俄罗斯银行为大楼安装了尖顶,并用俄罗斯国旗颜色的大灯为其提供照明,开灯之时耀眼夺目。
“我们的错误得到了纠正,”波索欣苦笑着说。
“科特尔尼切斯卡亚河堤大楼”建在克里姆林宫附近,是唯一经过翻修的住宅型“斯大林大厦”。
市政府称其为“紧急”维修,但其他大厦的居民抱怨称,这座建筑得到了特殊待遇。因为有重要官员仍住在大楼的套公寓中,其中包括一名克里姆林宫高级官员——据报道,他几乎买下了整层楼。
负责监督“河堤大厦”和“大学高楼”建设工作的克格勃(KGB)动用了监狱劳工。一些工人在墙里留下了木板,上面画着他们劳改营的名字。一名身材魁梧的囚犯还作为模特刻在了一处外部饰边。
每一栋住宅大厦都是自给自足的苏维埃瓦尔哈拉殿堂(Valhalla,北欧神话中的天堂),里面有杂货店、邮局、电影院和车库,奢华程度在当时无可比拟。他们还为俄罗斯带来了垃圾槽等创新设计,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著名诗人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YevgenyYevtushenko)曾写过一首长诗,描绘了从垃圾槽爬进来的不速之客:
蟑螂正在发起进攻。海军上将和芭蕾舞者,核科学家和诗人,埋首床单下。蟑螂庇护所?这里可没有空位!
苏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意识形态而修建了这些“斯大林大厦”。后来,出于对游客的考虑,又为它们取了个更能接受的名字:“七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