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部署在原波兰境内的数百万苏军随即崩溃,随后德军分为北、中、南三个方向进攻,在最初的半个月中,德军依据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初方案,集中力量突击北方的列宁格勒。苏联拥有世界上最佳的国土纵深,沿途的狙击不可谓不顽强,但是到了年7月9日,短短的17天的时间,德军在列宁格勒方向已经突进了上千公里,距离苏联圣地列宁格勒只剩下多公里了。
在德军元帅曼施坦因的回忆录中描述,为了能够顺利的夺取列宁格勒,德军最为精锐的党卫军“骷髅师”不顾自身伤亡,向苏军放线正面不断的冲击,用血肉之躯添堵苏联机枪和火炮,损失惨重在德军中罕见,骷髅师的普通士兵也都是由德国国内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学生组成,价值很高。
为了能够快速完成目标,当时还只是一个师长的曼施坦因为了能够顺利达到目标,甚至一个月都睡在车上或者地上,而没有床睡。
反观苏联方面,几乎把列宁格勒之战当成最后一战。苏联军中威望最高的伏罗希洛夫元帅被派到列宁格勒亲自坐镇,苏共内部的二号人物日丹诺夫也留守列宁格勒,日丹诺夫当时控制着苏联的情报系统。
开战后不久,苏军就将当时军队内最有军事才华的朱可夫派遣到了列宁格勒,要知道朱可夫本来是用来负责拱卫首都莫斯科的。当时还是大将的朱可夫临危受命,接替了伏罗希洛夫的列宁格勒总指挥的角色。朱可夫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列宁格勒包围圈,几次被德军战机追击,九死一生。
列宁格勒在德军的包围下坚持了天,直到年才勉强解围。从年到年,德军几乎每年都会对列宁格勒发动至少一次的攻势,列宁格勒内的军民只能依靠来自涅瓦河上零散送来的食物和物资,以及波罗的海方向的少量援助生存。
一位年幼而饥饿的小女孩对他的妈妈说:妈妈,求你把我生回去吧。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就在城中,他当时创造了著名的交响乐“肖斯塔科维奇第7交响曲”,激励着列宁格勒的人们。但是当战争结束后他组织再次演奏交响乐时,当初那些演奏音乐的人,只活下来不到3成。音乐家们尚且如此,普通士兵的死亡率更是可想而知。
德军名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等人在战后留下的资料中一致认为,德军应当首先攻取列宁格勒,而不是转而攻取基辅和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应当放在莫斯科之前作为首要的进攻目标。
可是,列宁格勒虽然是旧时沙俄的首都,苏联诞生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可是当地既没有莫斯科那样四通发达的交通、工业和政治地位,也没有斯大林格勒极其周边那样丰富的战略资源储备,为何会如此之重要,德军最高统帅部甚至表示:即使战争失败,也要让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消失。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外界普遍了解的精神意义。列宁格勒是沙俄首都,又叫圣彼得堡,东正教认为是彼得将教义传给了他们,是俄、白俄、乌克兰等地民众的精神依托。年这里发生的新革命,更是带给了全世界光辉闪耀的希望。
其次,这个位置对于北欧诸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北欧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人很多都认为自己受列宁格勒管理。德军拉拢芬兰一起攻打苏联时,芬兰的理由是该国国会曾经在年立法,绝对不对列宁格勒构成威胁。如果列宁格勒被德军摧毁或者政府,大量的北欧人将摆脱心理负担,甚至波罗的海三国的人们会认可德军掌控的列宁格勒就是自己的政府。届时驻扎的芬兰的德军和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将会汇合,来自波罗的海周边瑞典、立陶宛等过的资源会源源不断提供给德军。
第三,苏联当时虽然已经建设成了工业化国家,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差,道路交通落后。但是列宁格勒与莫斯科之间却不存在这些问题,德军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甚至连3天的时间都不用,夹击会给莫斯科的防守造成成倍的压力。
第四,当时的苏联海军虽然被贬低的很弱,但是波罗的海海军却在战前得到了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支持,战斗力非常不错。最关键的是,列宁格勒内有维护和继续制造舰艇的能力,旧俄时期虽然经济落后,但是教育先进,当时的苏联海军实质里比表面上要强大的多。如果列宁格勒丢掉,波罗的海舰队将会成为德军的囊中之物,德军甚至能够重新获得对英国进行冲击的能力。拥有列宁格勒的德军的容错能力将大大降低,不仅切断了美英对苏联的欧洲补给线,而且可以重新对英国海军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