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战历史评述帝国主义和平攻势和德
TUhjnbcbe - 2024/12/20 22:20:00

引言

一九一四年九月,两交战国集团开战不久,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就迫不及待地抛出分割欧洲和德国殖民地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三国瓜分,法国还将获得德国来因省和巴拉南特部分地区;欧洲涅曼河下游、加里西亚、波兹南、西里西亚等地区则划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和阿尔巴尼亚南部,分别划给意大利和希腊。接着,萨佐诺夫又提出另一要求,即允许俄国船只在土耳其两海峡自由通航。

一九一五年春,英、法、俄签订了关于瓜分土耳其领土的第一个秘密协定。英法答应将君士坦丁堡、两海峡和马尔马拉海诸岛屿等地区割让给俄国。俄国方面同意“保持法英两国在上述地区的特殊利益”,并保证“实现英法两国对奥斯曼帝国和其他各地区所怀的愿望”。后来,英、法、俄进一步商量制订瓜分土耳其本土及其属地的计划。一九一六年四月,法俄签订了瓜分土耳其的协定,并得到英国政府的同意;同年五月,英法又签署了类似的协定。因为协定的起草者是英国外交官萨依克斯和法国外交官皮柯,所以这两个协定,合称萨依克斯-皮柯协定。

根据这两个协定,俄国将获得埃尔祖鲁姆、特拉布松等地区、库尔德斯坦部分地区以及特拉布松以西的里海沿岸一带;法国将得到黎巴嫩、叙利亚、小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部分地区和东安纳托利亚一部分;英国不仅获得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地区,而且阿拉伯大部地区也划为它的势力范围。

为了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奥和满足自己的掠夺目的,法俄两国还背着协约国其他列强,签订一个秘密协定。根据此项协定:法国同意俄国在大战结束时可以自行决定它与奥匈、德国之间的国界;而俄国除了同意法国吞并德国的萨尔地区外,并支持法国在来因河左岸建立一个脱离德国的中立国。

俄国虽忙于欧洲战争,但并没有忘记对远东的扩张。一九一六年七月,俄国外交大臣和日本大使本野一郎在彼得格勒签订了俄日协定和俄日秘密协约。俄日协定规定:为维护俄日在远东的“领土权利”和“特殊利益”而采取共同行动。显然,俄日当局想通过两国联盟,来建立它们在远东的霸权。而俄日秘密协约则谋求“使中国不落入有敌视俄国或日本之可能的任何第三国政治势力的控制下”,把中国作为俄日的宰割对象,防止英国在华势力的增长。正如列宁指出,当时这个秘密条约的“锋芒不仅指向中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向英国”。根据一九一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签订的伦敦秘密条约,英、法、俄答应给予意大利一些领土,作为对意大利参战的报酬。此外,协约国同意,“当英法两国夺取德国的殖民地以扩充本国的非洲属地时,意大利有权要求取得与厄立特里亚、利比亚、意属索马里兰接壤的英法殖民地作为等价补偿”。

日本为了巩固它在大战初期所掠夺的中国山东地区和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又于一九一七年二月同英国订立密约。日本同意位于赤道以南的德属岛屿(新几内亚、西萨摩亚等地)应在战后归于大英帝国,而英国方面则承认日本有权继承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并同意赤道以北的德属岛屿(加罗林等岛)归于日本。法、俄、意等国获悉此密约后,为了使日本不至阻挠中国参战,亦相继承认日本对中国山东的无理要求。

美国在大战期间虽与日本争夺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矛盾异常尖锐,然而这并不排斥日美帝国主义之间暂时的勾结和妥协。一九一七年九月一日,日本派遣以石井子爵为首的特别使团前往美国,同美国国务卿蓝辛就中国问题进行谈判。同年十一月二日,结结蓝辛一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部和南部的“特殊利益”,日本则同意美国提出的有关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是一个损害中国利益,侵犯中国主权的协定,是日美合伙宰割中国的宣言,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反对,就连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没有承认。

综观协约国列强在大战期间所签订的上述协定,证明英、法、俄、日、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同德、奥是一丘之貉。说明它们不管是进行公开战争,还是搞秘密外交,目的都是“专为掠夺殖民地、劫掠竞争国家。”

德奥集团的内部矛盾及其掠夺计划

无论就财政经济、科学技术和军事实力来说,德国远远超过它的任何一个同盟国,它在四国同盟中完全处于支配地位,奥匈、土、保只不过是它的附庸。奥匈、保、土的军队唯德国统帅部之命是从。这就使得同盟国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协约国集团内部的矛盾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大战初期,德国为拉拢意大利,逼迫奥匈对意大利在领土上做出让步,因而同奥匈发生矛盾。在争夺波兰领土问题上,德奥之间的矛盾也暴露得很明显。过去普鲁士和奥地利多次伙同沙皇俄国瓜分波兰。而大战一开始,德国又觊觎俄属波兰的领土,奥匈帝国则想将波兰南部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因此,在战争进程中,德奥就波兰王国领土的归属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虽然双方于一九一六年年底达成协议,准备将俄属波兰王国建成一个受德奥控制的傀儡国,以扩大德奥集团的兵员来源,但德奥在波兰问题上的矛盾并未解决。当罗马尼亚被德奥击溃后,德国不愿让罗马尼亚的大部分地区为奥匈军队所占领,并要将罗马尼亚的粮食和石油产地攫为己有,这又引起奥匈当局对德国极为不满。

德奥集团的小伙伴保加利亚与奥匈之间在瓜分塞尔维亚的间题上存在深刻矛盾。保加利亚自认为它的军队在击溃塞尔维业的战争中同奥匈军出力相等,因此,保加利亚不以获得马其顿地区为满足,而要同奥匈平分秋色。不仅如此,保加利亚还想获得罗马尼亚的南多布罗加地区,因为德奥曾许诺这个地区给它。但实际上德奥都想把这个地区划归己有,所以保加利亚对德奥的食言深表愤懑。

土耳其与保加利亚之间的矛盾也未解决。土耳其是保加利亚的宿敌。一九一五年,德国为了尽快把保加利亚拉进德奥集团,让保土在大战中进行合作,诱劝保土签订一个关于修改两国边界的条约。但保加利亚不满足仅得到二千平方公里的一小片土地,而土耳其只是由于德国的压力,才勉强同意签订这个条约。

德奥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不仅是殖民地,也包括协约国成员国的本土。德奥集团怀有极大的野心,德帝国主义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头脑,侵略胃口日益膨胀,在战争进程中发表了非常露骨的侵略宣言,又抛出新的掠夺计划。

一九一四年九月,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又提出一份有关建立德国的中欧霸权的具体计划。他认为首先必须制服法国,夺取法国的贝尔福、孚日山脉以西地区,向法国索取巨额战争赔款,变法国为德国的附庸,使它永远无法与德国抗衡。同时,在占领比利时的列日地区后,将整个比利时变成德国的附属国。然后把俄国顶回去,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波兰、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区。而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甚至还有意大利等国自然也就听命于德国。

一九一五年,德国统治阶级又炮制了两个非常露骨的侵略方案,即六大经济团体宣言和所谓教授宣言。前一宣言的炮制者不仅提出存取英、法、比等国的海外殖民地,兼并法国北部沿海区,而且要求“没收兼并地区内的一切大、中型田产,移交德国人管理。”后一宣言则要求无情地向法国索取一笔巨额的战争赔款,把占领法国地区的重要企业地产转到德国人手里;并要求把波罗的海沿岸东部作为德国农业移民区,为战后工业“扩大农业基础”。

一九一六年下半年,德国曾一度准备同协约国进行和平谈判。但德国所抛出的和平谈判条件仍然坚持把比属刚果转让给德国,并要求将法国的一些地区和卢森堡划进德国版图。一九一七年九月,在威廉二世亲自主持的一次会议上,还决定把乌克兰等地区并入德国。

大战期间,奥匈帝国内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财政经济每况愈下,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已指日可待,然而它却借助于德帝国主义的淫威,也侵占了巴尔干半岛上大片土地。一九一六年奥匈政府狂妄宣称,要根据从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乌克兰、波兰和意大利方面取得的土地来划定奥匈帝国的疆界;并宣布整个门的内哥罗将直接划入奥匈帝国,阿尔巴尼亚为奥匈的保护国。一九一七年春,奥匈又与德国商定,再次要求吞并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大部分土地,把阿尔巴尼亚也直接并入奥匈的版图。同年十一月,奥匈又与德国签订瓜分波兰的秘密条约。但为时不到一年,奥匈帝国本身瓦解,妄图建立巴尔干霸权的迷梦终于成为泡影。

帝国主义“和平攻势”的出笼

经过两年多的战争,两个帝国主义集团虽然抢到一定数量的赃物,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优势。相反,双方在交战中伤亡了二千万人(其中死亡六百万人),资源消耗巨大,都已疲惫不堪,继续进行战争感到困难。各交战国的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军事”利润把人民剥削得精光;美国亿万富翁也开始看到;黄金泉水正在枯竭。战争加剧了政治、经济危机,使各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各主要交战国的人民群众怨声载道,极为不满,欧洲的革命形势正在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德帝国主义者开始谋求单独或全面媾和,因为德国在大战中掠夺到的赃物比别国多得多,尽可能迅速地媾和对它更为有利。同时,协约国中也出现了主和派。国际政治局势出现了“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帝国主义和平”的迹象。特别是德国和俄国之间,表现得较为明显。

早在一九一五年,德国就试图跟俄国单独媾和,以分裂协约国阵营,减轻自己的压力,从而摆脱由于两线作战造成的不利局面。一九一五年上半年,德国首相贝特曼通过丹麦国王的朋友安德生到彼得格勒作和谈试探。后来,德国还通过俄国皇宫里一女侍官向尼古拉二世转递了三封信,表示愿意签订和约。

俄国和英国早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战前双方都想争夺波斯和阿富汗。战争开始后,围绕君士坦丁堡问题,两国也充满着矛盾。再者,由于俄国和法国相距遥远,运输不便,得不到充足的战争物资保证,沙皇政府感到无力击破德军的防线,因而反过来想同德国勾结,以满足自己的贪欲。德国暗送秋波正中沙皇的下怀。可是,俄国受英、法、俄三国协约的限制,不敢在条件尚未成熟时公开行动,只好采取秘密谈判的方式同德国接触。

一九一六年初,沙皇任命亲德分子斯提尤尔美尔为大臣会议主席,使沙皇宫廷中亲德派更占上风。同年七月,德国非官方代表、银行家瓦尔堡同俄国国家杜马副主席普罗托波波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会晤,讨论德俄签定和约的条件。事后,普罗托波这夫将这次会谈的情况告诉了杜马的其他代表,并向沙皇尼古拉二世报告了全部情况。在沙皇的默许和支持下,这种非官方的外交和谈活动,在严加保密的情况下频繁地进行着。

当时,沙皇政府中一部分资产阶级代表是主战的。他们与英法资产阶级勾结密切。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就属于这一派,他极力反对秘密媾和。一九一六年七月,萨佐诺夫被迫辞职,由斯提尤尔美尔兼任外交大臣。同年九月,普罗托波波夫被沙皇任命为内务大臣。这为俄国与德国单独媾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在一九一六年下半年,“从英俄的反德联盟到德俄的反英(同样是帝国主义性质的)联盟的转变”更趋明显。德国在日德兰海战中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日益感到形势对己不利。所以,贝特曼政府竭力玩弄“和平”手腕,企图尽快同沙俄单独媾和,以摆脱困境。另一方面,因为俄英在君士坦丁堡和波斯问题上存在的矛盾无法解决,因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掠夺亚洲,反对英国。”另外,俄国统治集团看到国内革命运动日益高涨,想尽快结束战争,腾出手来镇压革命。

与此同时,英国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人主张对德媾和。一部分自由党人和保守党人,期待美国总统威尔逊出面和平调解。阿斯奎斯政府内部的格雷、任西曼等人也主张与德国“按协商方式”达成和平。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保守党领袖兰兹道恩提出一个秘密报告,竭力想说服政府尽快与德国达成协议。但是,国会否定了他的方案,认为在协约国彻底战胜德国之前,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是有害的。以后,英国大资产阶级主战派的代表劳合一乔治上台,更加强了英国主战派的势力。

在法国内部,不仅有人主张同奥匈进行和平谈判,而且管成发生了被称为“破坏运动”的系德事件。前总理茹卡约等人及发德国银行、煤炭和冶金卡特尔有密切关系的那些法国工业具的情绪,认为战争过分地加强了英国的地位,损害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同德国单独媾和。但是居统治地位的法国金融财团,则坚决主张继续作战,直到战胜德国。以克列孟梭为首的激进派右翼极端沙文主义者集团上台以后,就把主和派压下去了。主战派占了上风。德国统治集团中有一个势力很大的主战派,即以兴登堡、鲁登道夫为代表的军人集团。他们坚决主张动员一切尚未利用的力量和采取极端的措施,把战争打下去,到战胜敌人为止。在他们的密谋下,德国准备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并在战场上采取积极行动,巩固既得利益,扩大战果,反对同俄国媾和。

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五日,德奥发表了关于建立“独立”波兰国的宣言。这个波兰包括德国用武力从俄国手中夺来的几个波兰省份。其目的是为了把这块土地用“合法”的形式固定在德奥的统治下。尼古拉二世对此坚决反对,宣布德奥宣言无效。这样就使俄国政府中的主战派力量不断增强,而亲德主和派逐渐失势。斯提尤尔美尔被立宪民主党领袖米留可夫指责有叛国行为。尼古拉二世不得已解除了斯提尤尔美尔的职务。俄国的亲德势力受到打击,德俄之间的媾和增加了障碍。

虽然德国单独秘密媾和的尝试受到了挫折,但是德国首相贝特曼这个玩弄和谈骗局的老手,却不肯善罢甘休。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当德国攻下布加勒斯特后第六天,他就迫不及待地以德、奥、土、保四国名义向中立国、协约国和罗马教皇发出照会,表明媾和“诚意”;同时,极力炫耀自己的胜利和武力,企图恐吓对方。照会对于被它们占领的比、塞、法等国的领土避而不谈,却大声疾呼:“要保证本国人民的生存,荣誉和发展的自由。”并假惺惺地说“要恢复持久和平”,“结束毫无意义的流血牺牲。”最后建议在中立国荷兰首都海牙召开和会,进行和平谈判。

贝特曼认为自己的和平呼吁是个一举多得的妙策。首先,他认为协约国一旦拒绝德国的建议,那就可以表明德国是渴望和平的,把拖延战争的罪责推到协约国身上,为继续进行战争制造借口,德国就可以重新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其次,德国也准备在协约国同意(那怕只有部分国家同意)议和的情况下,来分裂敌方的营垒,打破被围困的局面。那样,德国便可以在讨论和约分赃中讨价还价,实现自己的兼并计划。此外,这样做还可以缓和国内矛盾,阻止革命爆发。

但是,贝特曼的“和平”计划和施里芬的作战计划一样,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效。法国总理兼外交大臣白里安指责德国的照会是分裂协约国的阴谋。协约国列强以保护小国利益为借口,拒绝了德国的建议。

正当两个战争集团在吵吵嚷嚷谈论“和平”的时候,一直伺机行事、坐收渔利的美帝国主义也开始插手和平骗局。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中旬,威尔逊发出一份要求停战的照会来试探德国的态度。声称要“试探一下水的深度,以便所有的中立国和交战国都能知道是否已经靠近那“和平”的港口”。威尔逊一方面企图用这个“和平”照会及一些虚伪的和平主义言论,做为美国参与和平分赃的资本。另一方面,美国当时正在大力扩军,准备参战。威尔逊想利用关于“欧洲和平的廉价言论来转移“本国”工人对扩大军备的注意!”

美国这个照会要求各交战国提出自己媾和的条件,对德国是道难题。因为德国既不愿意放弃它已经侵占的领土,也担心由于美国插手,将会使分赃的结局有利于美国这个没有流过血的强落,所以,德国十二月二十六日在答复美国照会的时候挖普平的达成。应当用参旅国之间的直接谈判的方法”。电明显,德国拒绝美国插手。

起初,协约国列强对威尔逊的倡议是极不满意的。但是,当他们看到德国犹豫不定时,也于一九一七年一月抛出一个和平方案。它们明知德国不会答应,便故意提出恢复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原状,并赔偿这些国家的损失;要求德国退出法国、俄国和罗马尼亚的领土,并支付赔偿;要求“解放”受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压迫的各民族,恢复波兰,作为议和的前提。

总结

协约国列强精心炮制的这个“和平”方案,是为了推卸战争责任,把破坏调停与破坏和平的罪行完全推到德奥集团的头上,从而掩盖自己的侵略嘴脸,以达到继续进行战争的目的。德国对此置若罔闻。

虽然双方的和平攻势喧嚣一时,但帝国主义和平终未实现。在俄德两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的时候,谋求单独媾和的闹剧重又开始。一九一七年三月初,巴登亲王写信给尼古拉二世,策划用媾和来镇压革命的阴谋。但这封信还没有到沙皇本人手里,俄国二月革命就爆发了。至此,帝国主义这一次的和平攻势宣告破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战历史评述帝国主义和平攻势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