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年。
四年时间,万贫困人口陆续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荒凉大山,迁向城镇、迁向园区、迁向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开启了各自崭新的人生。
阿妹戚托特色小镇牛头山安置区一角
四年时间,在贵州大地延续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也因万人生存发展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褪去了“魅影”。
易地扶贫搬迁,是“挪穷窝”与“拔穷根”的治本之举。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国发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让贵州的减贫思路豁然开朗,为贵州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提供了基本遵循。
平塘县新兴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
作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六个坚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创新抓好“五个体系”,写好“后半篇文章”。年底,贵州全面完成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曾有人盘点过人类历史上的10次大迁徙,这些数百万级人口规模的迁徙,几乎无一例外与疾病、饥荒和战争有关,而今天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一次伟大迁徙,却是在强有力的组织下向着小康与幸福奔去。“乔迁方觉新家好,思源倍感党恩长”,在普安县纳茶社区,一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在自家新房前贴出这样一幅对联。和他们家一样,当时间的指针即将指向,遍布全省的个安置点45万多套住房也都迎来了它们各自的主人。万人顺利搬迁,一个不少,由衷感恩。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万实施搬迁的贵州人来说,这却是一段我们共同见证和参与的岁月,是无数个体及家庭命运的巨变,是万贵州人向着未来充满激情的迸发,也如涓滴入海,汇聚成同步小康的磅礴力量。
二
奇迹,总是孕育于“不可能”之中。
年,全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起步实施之时,摆在贵州面前的是这样一串极具挑战的数字:
搬迁人数全国第一,万人,几乎相当于拉脱维亚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搬迁地域广,涉及到89个县市区、开发区,超过个自然村寨;搬迁难度大,万搬迁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到万人,占比接近80%。而彼时的贵州,还只是一个经济总量刚刚突破万亿,财政总收入多亿元的省份。
“贵州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搬迁任务最重的省”,国务院扶贫办的负责同志曾不止一次如此概括。把时间拨回过去的一些场景再看一看,我们就不难体会这句话的份量。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联八村,山高谷深,不愿安守贫困的村民合伙养了几头猪。临近春节,高高兴兴赶着猪儿想去卖个好价钱,却不想山路还没走完,肥猪却累死了。几个村民只能抱头痛哭。
黔东南从江县宰近村,村民吴盛勇一家住在祖传的木板房里,一楼养猪二楼住人,没通电,白天就像夜晚一样黑,用水只能去接山壁上滑落的水滴。
一位参加电力村村通攻坚的干部,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急切而又无奈地感慨:“太远、太高、太分散了,搞了两三个月,也只零星通了三四户人家的电。”水、电、路、网络这些最基本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离城市那么近,却离山村那么远。
既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既然重重大山阻隔了村民分享现代化红利,既然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一个字:搬!
搬,是万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的共同愿望;
搬,是贵州在减贫斗争中一直不断探索完善的突破口——早在年,贵州就在中央支持下,选择紫云、罗甸、长顺、普安4县开展了“以工代赈移民搬迁脱贫试点工程”;
搬,是贵州早已下定的决心、认定的途径——从年明确“实施易地扶贫安置,是帮助这部分人口彻底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到年贵州省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搬迁56万多人,贵州扶贫搬迁的步伐从未停歇。年12月,贵州更以“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留下的深沉思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社会的人都享有自我尊严,有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一户人的搬迁,是生活的改变。万人的搬迁,正是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
三
12月2日,冬日的暖阳里,在道真自治县上坝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花园里晒太阳的老人们围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身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述说着从山区里搬迁出来以后的新变化。孙志刚握着一位老人的手说,“我们就想大家生活好一点,住得好一点,老年人老有所养,年轻人有工作,多挣一点钱,把家里照顾好。”
那天阳光正好,小区一栋楼房山墙上红彤彤的大字“自力更生谋发展,勤劳致富感党恩”被照得格外耀眼。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年内完成万人的搬迁,无论是从时间、规模、复杂程度和质量要求来看,都是一项“超级工程”,意味着对决策者、实施者的决心、智慧、能力的考验。对经济实力并不深厚的贵州来说,更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
石阡县平阳社区易地搬迁安置小区
“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提出的七个关键问题。这“搬迁七问”个个指向易地扶贫搬迁的难点与重点,个个都曾扑灭过许多国家和地区“移民减贫”的梦想。要顺利完成好这项事关万人的“超级工程”,贵州必须拿出铁一般的担当、超常规的举措和处处以人民为中心的决心。
钱从哪里来?坚持省级统贷统还,省级把上千亿元的筹资还款压力主动扛在了肩上,目的只有一个——让市、县两级不必再分心于资金筹措和还款压力,集中精力推动搬迁项目实施。
穷根怎么拔?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将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整体搬迁出山,彻底摆脱环境资源困境,斩断贫困代际传播,确保脱贫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
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既让搬迁群众能同步享受县城和周边城镇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又为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打开了更大空间。
房屋如何建?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明确了县一级的包保责任和搬迁小区的建设工程进度和质量;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通过严控住房建设面积、建设成本、个人自筹标准和高层电梯房“四个严控”,牢牢守住了易地扶贫搬迁“保基本”的原则。
收入如何增?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就确定多大安置容量,精准落实搬迁对象每户1人以上就业。从“搬得出”开始就为“稳得住、能脱贫”埋下伏笔,这是贵州为群众生计谋划的远见,也是贵州高质量完成搬迁任务的担当。
“六个坚持”指向鲜明,逻辑清晰,支撑有力,形成了明确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路径。在这整体框架之下,省级层面还先后出台了57个省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文件,确保各级各地在执行中不走形变样,确保群众能够搬得稳稳当当。
好政策让群众稳了心。在整乡搬迁的晴隆县三宝乡,村民们扶老携幼向着新家——阿妹戚托小镇走去,在那里有建好的新房、崭新的家具、成套的家电,搬迁小区已经规划建设为一个旅游景区,有许许多多的就业岗位在等待着他们。
“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年年初贵州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的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达99.46%,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达99.03%,对住房的满意度达98.28%,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达97.95%。“六个坚持”,牢牢稳住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全省的一个个搬迁小区,家家户户的客厅里都挂着一幅老屋和新家的对比照片,上面写着红灿灿的大字“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
四
时间能够折叠吗?如果不能,百万人口级别的搬迁与百万人口级别的安置与脱贫,如何才能同步完成?
“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如果群众只是搬出了大山,搬进了城镇,而生产生活方式没改变,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难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那将是怎样的场景?搬迁,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搬迁与脱贫,必须同步完成。时间,必须“折叠”。年2月23日,贵州省委大礼堂,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推进会,《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和七个配套文件正式公布。在搬迁工作还处于攻坚期的时候,贵州省委、省政府又在时间的棋盘上,落下一步“先手棋”——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从搬迁为主转入以做好后续工作为主。
在搬迁的同时,为群众谋划好未来的生计与生活。“扎实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体系建设‘五个体系’,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孙志刚的这段讲话,被每个参会者重重地记在了笔记上,也被深深地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在黔西南,“新市民计划”应运而生,让搬迁群众城市、农村“两头跨”,既继续享有老家农村“三块地”的收益,又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各项保障。全省搬迁任务最重的市州,却率先完成了搬迁任务。
在安顺,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置、共享了71所幼儿园,70所小学,73所初中,孩子们再也不需要凌晨5点就起床,走着山路去上学。城乡教育的“起跑线”差距因为搬迁而大大缩减。
在黔东南,人搬出了山寨,文化的“根”没有割断。在苗族聚居的移民新区,斗牛场、芦笙场、游方长廊、苗族文化一条街处处可见。每逢节日,少数民族同胞和原来一样斗牛、喝酒、对歌,“乡俗”在这里传承、“乡愁”在这里延续。
初次离开山区的老乡不懂城里的交通规则,铜仁大龙的干部建起模拟交通灯,从安全过马路教起;刚刚住进城镇,老人孩子记不住自己楼栋的名称,兴义栗坪社区的干部用大家熟悉的蔬菜、水果给楼栋命名;第一次接触防盗门、抽水马桶,搬迁户难免出现问题,正安县瑞濠移民安置点的党支部把党小组建在楼栋里,党员干部随叫随到,一年下来给群众开锁、通下水道的活就干了多次……干部的贴心换来百姓的安心,身边有一群可以信赖的人,城里的生活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不适应”。
今年11月,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在黔东南州调研期间,特意到搬迁安置点看望了驻扎在这里的帮扶干部们,与他们一一握手。这是贵州对基层干部的由衷致意,更是对细致与奉献的真诚褒奖。
搬迁与扎根同步,移民与脱贫共振。“奇迹”的创造,在于顶层设计的决心,在于政策执行的精准,也在于无数人创造性的工作和默默无闻的坚守与润物无声的付出。
五
“我们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坚守初心、涵养初心、践行初心,在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勇担使命、遂行使命、不辱使命。”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发出了响亮号召。
要精准确定出每一个需要搬迁的农户,要倾听万种不同的声音,要让万人愿意告别故土,意味着全省的党员干部要数千万次往来于山路崎岖的村寨、走访最为边远的农户。走断腿、磨破嘴,用诚信换取群众的信任,用后续服务赢得群众的支持。万群众搬迁的背后,是一段段见证初心的书写,也是一场场干部作风的锤炼。
白天走村串户,饿了吃一碗炒饭,一盒泡面,夜里经常忙到凌晨。玉屏自治县的扶贫干部姚祖豪在妻子临盆时,也只是抽晚上的时间回家看了看,嘱托老人帮助照料。因为他知道“我是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的领队,我不能落下,让干部职工孤身向前冲。”
“我医得了他们的病,还要医得了他们的思想,所以我要到村里面,把他们的思想转变过来。”从医生转变成村干部,晴隆县三宝乡干塘村主任陈红珍这样解释她的人生选择。
易地搬迁,绝境突围,这是党员干部用汗水缔造的奇迹,也是用生命谱写的英雄壮歌。
沿河自治县锯齿山下的老百姓不会忘记,驻村第一书记文伟红走村串户忙碌的身影,他的父母更不会忘记文伟红写回家的那封信:“等这场战斗结束,我会经常在你们身边,陪伴二老,尽一份儿子应尽的孝道,并向你们讲述我的战斗故事!”然而,因走访贫困户途中的一场意外,文伟红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
文伟红走进农家院落开展遍访工作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的老百姓不会忘记,河尾社区党支部书记耿展宇那青春洋溢的笑脸。在核查贫困户信息的途中,他不幸遭遇车祸遇难,年仅33岁。“山难渡、水难渡,血洒脱贫路;车行处,人行处,展宇帮千户”,当地群众送来的挽联上,字字述说着对这名基层干部的无限怀念。
事关万人的大搬迁,没有机会试验、没有空间容错,只能以细致的作风作为保证。“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不是钢与铁,他们也是血与肉组成的普通人。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贵州战胜贫困的誓言,让他们勇于冲锋在前。
这是创造“奇迹”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组织都无法具有的制度力量。
六
这场历史性的大搬迁,是制度创造的奇迹,也将缔造无数个体的奇迹。
在铜仁万山,扶贫搬迁户刘东玲想不到,自己那双拿惯了锄头的手,现在也可以握着鼠标熟练地在电脑屏幕上做着标注,她的标注会通过网络传到阿里巴巴的数据中心。搬出大山一年多,她开始有了一个让孩子成为数据专家的新梦想。
在黔西南兴义,谭兴华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进城一年多,一边打工一边自学文化,今年2月,他通过考试成为了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正如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言:贫穷,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更激活了他们的志气、梦想和创造力,改变的将是他们子子孙孙的命运。
奇迹,源于制度的力量。
刘东玲和谭兴华或许不会知道,在国务院扶贫办,存放着22个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署的《脱贫攻坚责任书》,其中有贵州的一份。如此立下“脱贫军令状”,开新中国成立以来之先河。为保证“军令状”不放空炮,脱贫目标还第一次纳入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并建立了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
制度明确责任,责任催生力量。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只有干出来的辉煌,没有等出来的精彩”,用四年时间让万人顺利搬迁告别贫困,这在贵州历史上、在中国扶贫史上前所未有,也是中国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这场攻坚战中的绚丽乐章。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实施如此规模、如此艰巨的伟大工程。
改变数千万人命运的伟力,正源于此。
“贵州是我见过的最令人鼓舞的脱贫范例之一”,在贵州考察之后,世界银行原行长金墉不禁赞叹。
“贵州的脱贫成果令人惊喜和震惊,许多减贫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摩洛哥参议院副议长苏伊里在听取了贵州脱贫攻坚的介绍后感触良多。
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候赛尼在走访了贵州的农村之后告诉记者,“在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是可以脚踏实地实现的目标,我认为未来是属于这片土地的。”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贵州,夺取了易地扶贫搬迁这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的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最后决战的倒计时也已经开启,告别贫困的千年梦想,将浓缩于未来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接续奋斗之中。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奇迹的贵州,也必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在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的时代画卷上镌刻出新的脱贫奇迹!
来源:天眼新闻
撰文:黔瞻时评写作组
微编:代芹涟
“贵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