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二战苏德战争第二期
TUhjnbcbe - 2024/7/2 1:34:00

北极护航战

(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还未燃烧到的北冰洋海区中频繁地航行着一队队由战舰护航的英国商船,商船内装满着战斗飞机、大炮、坦克和各种不同型号的枪支弹药。一支支船队从冰岛的港口出发,航行在面积为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在一座座迎面而来的冰山中艰难地跋涉着。商船队的目的地是苏联的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这是一条极为艰险的航程,在全长约海里的航行中不光要避开不时流过的冰山、暗礁,还要时时提防着以挪威为基地的德国空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的威胁。商船队运去的武器弹药等给苏联的反法西斯战场以很大的支持,仅北极航线的货运物资就超出整个同盟国援苏物资的四分之一。年8月英国海军组织代号为“德文郡”的一支特遣护航队,这支护航队由2艘航空母舰(胜利号、阿格斯号)、2艘重巡洋舰(德文郡号、萨福克号)和6艘驱逐舰组成。英国海军把从冰岛出发的载货护航船队命名为PQ,把从苏联返回的空船队称为QP船队。

(二)在最初的几次航行中英国特遣护航队并未引起挪威德国驻军的注意,德国海军将领邓尼茨把眼睛死死地盯在活动在大西洋的盟国商船队上,因此当大西洋上不断传来德国潜艇击沉盟国商船的噩耗时英国的特遣护航队却紧张地护卫着它的船队。到年底共有7支护航队从挪威的德国占领军鼻子底下溜过,只有一艘货船被流冰撞沉。7支船队共运送辆坦克、架战斗机、辆卡车和10万吨军火,给正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苦战的苏联红军予以极大的支持。漫长冬季的到来给特遣护航队的航行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来已是十分艰险的航程又增加危险,北极一带到了冬天阳光难以照射到这个地球的尽头。在漫长的黑夜中只有北极星在苍穹里闪烁着暗淡的光芒,呼啸不停的狂风夹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使整个北冰洋海区终日灰蒙蒙的一片,水手们在这昏暗的航线上航行真可谓在死亡线上挣扎。年初希特勒的情报机构得悉盟军将攻占挪威,这一并不确切的情报却使希特勒穷凶极恶地加强北冰洋一带的军事力量。在卑尔根和特隆霍姆基地集中21艘潜艇,同时又调集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4.2万吨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提尔皮茨”号也派到挪威。

(三)挪威的德国海军部队在例行的巡逻中终于发现英国的特遣护航队,而纳粹德国大本营也为苏联不断得到同盟国的战争物资而大为恼火。希特勒决心切断北极海上航线,指示邓尼茨把正在北大西洋作战的德国潜艇和重型水面潜艇调到挪威海湾港口,奉命在北极一带巡逻,拦截和消灭英国的特遣护航队。年1月2日德国U-14、U-、U-等艘潜艇在马伦支海熊岛南方搜索特遣护航队,中午时分U—14潜艇找到属于PQ—7A船队的英国货船“活兹利斯坦”号。轰隆一声后“活兹利斯坦”号中鱼雷爆炸,大火渐渐引着货舱内的弹药,引发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活兹利斯坦”号被击沉。1月17日德国潜艇又发现PQ-8A船队中的8艘商船,交火中护航队指挥员乘坐的“哈默特里斯”号商船被击中,英国驱逐舰“玛塔比尔”号被击沉。特遣护航队在北极受挫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本土舰队司令官托维海军上将立即委托马罗海军中将赶乘巡洋舰“尼日利亚”号火速前往苏联港口摩尔曼斯克,要求苏联红军北方舰队也担任护航,在双方海军的重兵护航下PQ-9、PQ-10和PQ-7船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四)2月德国第五航空队如黄蜂般地飞到挪威,在白雪皑皑的挪威机场上停落不同类型的德国飞机,在不时漂浮着流冰的北冰洋面上,游弋着德国不同类型的舰艇,这一切给特遣护航队的行动构成极大威胁。年月1日冰岛附近海面上大雾弥漫,首都雷克雅未克港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封锁通在港口的一切通道。为了防止德国间谍刺探情报,军事物资的装载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同样船队起航的日子也严守秘密。在这样森严的气氛下PQ-12船队悄悄起锚,同日QP—8船队从苏联摩尔曼斯克港返航。担任PQ-12船队护航任务的有2艘战列舰(“约克公爵”号、“声望”号)、重巡洋舰“伯威克”号、航空母舰“胜利”号、旗舰“英王乔洽五世”号以及6艘轻型水面舰艇,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托维海军上将亲自指挥这场艰难的护航任务。年在北极水域参加护航行动的英国皇家海军贝尔法斯特号的6英寸大炮已经被冰雪覆盖,船队在强大的武装舰挺护卫下安全航行4天。月5日一队德国侦察机在杨马延岛南方70海里上空通过重重的云层发现庞大的PQ-12,飞行员立即报告地面指挥员,游弋在附近海域的4艘潜艇奉命追踪PQ—12。次日德国海军“提尔皮茨”号和艘驱逐舰前去截击PQ—12,当“提尔皮茨”号开足马力航行前去截击的路上时一艘英国侦察潜艇发现它,并立即报告托维上将。

(五)月7日PQ—12船队和QP—8船队在这样恶劣的气候下在熊岛西南海里处会合,此时德舰“提尔皮茨”号仅离它80海里左右。由于甲板上都结了冰导致飞机不能起飞,所以没有发现这两支庞大船队,直到下午德国驱逐舰才找到返航的QP-8船队。这支共有15艘空货船的船队发现德舰后立即采取分散的战术,经过一番周旋后德舰击沉一艘仅2.8吨的苏联小货船“火花”号。英舰“胜利”号闻讯立即紧急出发,和“提尔皮茨”号以及从挪威起飞的德国飞机展开激战,双方在一天周旋作战中互有胜负,其结果是PQ-12船队全部到达苏联港口。月20日PQ-1船队按原计划出发,由1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和5艘措潜艘护航。月28日这支船队遇到强大的德国舰队,6艘德国潜艇、艘德国驱逐舰和德国空军轰炸机轮番对这支船队进行穷凶极恶的袭击。4月1日PQ-1船队伤痕累累地到达目的地,一路上护航的英国舰队进行殊死的抵抗,轻巡洋舰“特立尼达”号干掉德国驱逐舰“Z—26”,不幸自己也被鱼雷击中,途中终因进水过多沉没。

(六)苏联反法西斯战场的战斗规模空前,东方战线急需军事物资的补给,北极航线逐渐成为反法西斯战线中的给养生命线,护航战也越来越激烈。4月初代号为PQ-14船队的24艘商船在一支十分强大的舰队掩护下前往苏联港口,由于气候骤变导致16艘商船被迫撤回,另外8艘商船在极其危险的航行中被德国潜艇击沉1艘。此时美国海军也编入北极特遣护航队,使护航舰队力量大增。为了对付出入无常的德国海空袭击,同盟国还组织一支配有2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艘巡洋舰、8船驱逐舰的机动打击舰队。4月26日PQ-15船队摸索着在航线上跋涉,同时对开的有QP-11船队,这两支对开的船队共有8艘商船英、美、苏的51艘各种舰艇直接或间接参加保护。4月0日这支对开的船队会合后不久就与德国舰队遭遇,双方在北冰洋上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战斗在空中、水面、水下激烈地进行着。战斗中4艘商船和货物沉入海底,一般英国驱逐舰和一艘波兰潜挺被击沉,德军也损失1艘驱逐舰。5月PC-16船队尽管在十分保密的情况下出发,还是被隐蔽在港口外海底的1艘德国潜艇发现,潜艇立即报告这一情报。正巧电报被盟国的护航舰队截获,强大的护航舰队迅速包围这艘潜艇,顷刻这艘德国潜艇化成碎片。

(七)但是这支编有5艘商船、一艘特设防空舰的船队还是让德军找到位置,5月27日德军的大群飞机如黑蜂般飞来,在船队中间和周围投下无数炸弹。为保存实力的护航舰队撤离战区,只留下防空舰和飞机作战,根据计划集队而行的商船迅速各自东西、分散航行。在炮火中英勇的盟国商船队顽强地从各个分散点向摩尔曼斯克开去,在商船的上空中数十架德国飞机俯冲下来扔下所有的炸弹,一天之间先后7艘商船被飞机炸沉,英勇的水兵们在冰块上用自己的步枪向德国飞机射击。5月1日其余商船终于到达摩尔曼斯克港,8万吨武器装备送到前线的苏联红军手里,可是数百名水手却永远长眠在冰雪覆盖的北冰洋海底。PQ-16船队受到的重大损失使邱吉尔政府暂缓派遣船队运送战争物资,但法西斯在苏联战场的攻势却有增无减。苏联军队的武器弹药急剧地消耗,为此斯大林两次给邱吉尔写信,要求邱吉尔迅速把战争物资运去,在这种严重的情况下邱吉尔不得不继续派出船队。6月27日PQ-17船队在晨雾中缓缓开进冰岛赫夫的匪德港口,这支船队编有6艘商船、艘救护船、1艘加油船,担任护航的有密尔顿海军少将指挥的护航舰队和托维上将亲自指挥的打击舰队。船队刚出港口时三艘商船就撞上迎面而来的流冰,船体严重破损,不得不返回港口。

(八)7月1日一艘德国潜艇在杨马延岛东方发现PQ—17船队,下午一架德国侦察机也报告船队的情况。次日清晨艘德国潜艇潜到了离船队不远的地方,正准备向商船实施鱼雷攻击时突然在潜艇周围响起一片深水炸弹的爆炸声,原来护航舰队已经发现并包围潜艇,几经挣扎后德国潜艇才死里逃生。傍晚商船的水手和舰队的水兵认为白天危险的航程过去了,稍稍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船队按照预定的航线继续全速前进。7月4日已安全航行近0个小时的船队开到熊岛附近,这被护航舰队称之为死亡海区的海域,经常出入德国的飞机和潜艇,船队高度紧张地航行着。果然中午时分一大批德国轰炸机透过层层乌云,俯冲到商船上投下炸弹和鱼雷。尽管高射火炮在空中组成一张张火网,但是德国轰炸机仍冲过这密集的火网,不断俯冲攻击英国商船。攻击中德国轰炸机不断提高投弹精度,绞杀性的空袭持续到傍晚,英国商船“克里斯托弗”号被炸沉,其余几艘商船也挨了炸弹后不同程度的受到损伤。在德国轰炸机攻击的同时汉密尔顿少将接到4.2万吨的“提尔皮茨”号和“希佩尔”号离开挪威港口北上截击PQ—17的情报,还收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和“吕措夫”号出动的消息。

(九)这些消息使汉密尔顿海军少将不寒而栗,因为在他的护航舰队中没有一艘军舰可以和“提尔皮茨”号匹敌,“提尔皮茨”号有8门81毫米的巨型舰炮,可以在24公里外把盟军战舰撕成碎片。按照它的航速,10小时后将赶上PQ—17船队,后果不堪设想。汉密尔顿少将立即将这一情况通报英国本土和托维舰队。托维上将的打击舰队虽然拥有足以和“提尔皮茨”号匹敌的“胜利”号,但由于它属于间接护航的“机动打击航队”,赶到PQ—17船队还有一天的航程,远水解不了近渴。在万般无奈的时候英国海务大臣庞德和海军部电令护航舰队以最大速度向西撤退,以保存护航舰队的军事实力。汉密尔顿的指挥舰发出护航舰队迅速西撤的行动信号,夕商船队按照预定的部署纷纷解体,一艘艘孤零零地向东驶去,在每艘商船后面几乎都跟着一艘伺机攻击的德国潜艇。没有护航的船队经历十分艰难的航程,仅10天内24艘商船被德国潜艇的鱼雷、飞机的炸弹炸沉,而德国仅损失5架飞机。“提尔皮茨”号驶出挪威后听说护航舰队已撤走,也悄悄驶回挪威。每一艘单独航行的商船都经历难以置信的遭遇,很多船被流冰封住,水手忍饥挨饿,有很多在冰海上冻死。尽管如此但船队中仍有2艘英国商船、6艘美国商船、1艘巴拿马船和2艘苏联船顽强地挣扎到苏联港口,7万吨军火终于交到苏联红军手里。

(十)PQ-17船队的惨重损失使邱吉尔首相又一次中断航运,这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高加索油田会战到了紧要关头,斯大林再次致电盟国,要求立即恢复航运。年9月中断近个月的北极航行又恢复了,9月2日PQ-18船队在航空母舰“复仇者”号和其它特种防空舰、防空巡洋舰的护卫下启航。一周后德国侦察机发现这支航队,从1日开始多架次的德国轰炸机轮番对这支船队进行狂轰滥炸,十几艘德国潜艇水下攻击,却遭到PQ-18船队防空部队和反潜艇的痛击。9月18日从苏联赶来的北方舰队参战,德国军队才撤退。这次海空战中德军遭到极大损失,41架飞机被击落,艘潜艇被深水炸弹炸成碎片。而盟军则损失1艘货船,剩下27艘装满着军火的货船顺利地开到苏联北方港口。由于英军在西非的战争日益吃紧,PQ-18船队开出后直到12月才派出新的船队。从这支船队开始代号也改了,东航去苏联称作JW,返回的称RA,序号从51开始。12月15日上午Jw—51A船队出发了,出乎意料的是这支拥有16艘商船的船队一路上除了5艘货船触水雷外其余均顺顺当当地开到苏联。12月22日JW—51B商船队由15艘军舰护航继续出发,2天后一架在巴伦支海上巡逻的德国侦察机透过厚厚的云层,突然发现在冰流和冰山夹缝中的船队。0日从挪威阿尔塔峡湾出动的德国童型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和巡洋舰“吕措夫”号和其它6艘大型驱逐舰赶到挪威以北浬处,在黑沉沉的北极夜里英德海军展开殊死的战斗,英国舰艇死死缠住德国舰艇不让它们靠近商船。

(十一)海战的炮火使附近巡逻的英国巡洋舰“谢匪尔德”号和“牙买加”号赶来助战,此时海上武装力量形成2:1的态势。战斗持续几个小时后天上又下起大雪导致能见度极差,“吕措夫”号被英国军舰击伤,德国舰队眼看再战下去后形势只能对自己不利,只好下令撤退,JW-51B船队全部顺利到达目的地。拦截JW—51B船队的失利使希特勒大为恼火,埃利·雷德尔海军元帅被迫辞职,海军上将卡尔·冯·邓尼茨接任海军司令的职务。邓尼茨在北极航线上布下最强大的潜艇阵容,这一艘艘潜艇如同一座座暗礁使盟军的船队不得不小心翼翼。但是从大西洋调来的护航舰队十分熟悉德国的潜艇技术,邓尼茨的潜艇“狼群”战术没有奏效,许多法西斯潜艇沉入冰海,而盟军的商船队损失却不大。北极护航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是在年底发生的,12月根据德国侦察的情况报告,盟国的JW—55B船队在仅有10艘驱逐舰的护航下启程。25日邓尼茨立即命令贝海军少将率领“沙恩霍斯特”等6艘驱逐舰前去袭击船队,这6艘驱逐舰装有毫米的大炮,贝海军少将认为JW—55B护航舰队根本不是对手。这次德国海军又吃了情报不确切的亏,因为在此同时重兵护卫的RA—55A船队也要经过这一海区。26日上午护航RA—55A的英国巡洋舰“迅速”号的雷达首先发现“沙恩霍斯特”,距离“沙恩霍斯特”最近的英国巡洋舰“谢匪尔德”号和它展开炮战,10时“沙恩霍斯特”撤出战斗。

(十二)当“沙恩霍斯特”的雷达发现JW—55B时它仍然被“迅速”号捕捉到,RA—55A强大的护航舰队再次向“沙恩雷斯特”发起猛烈炮击。德军“诺福克”号被击伤,贝少将一看情况不妙只好下令舰队撤回挪威。下午2时南撤中的德国舰队和英国本土舰队旗舰“约克公爵”号遭遇,这艘装有60毫米大炮的旗舰真正构成对“沙恩霍斯特”的威胁。当双方相距约40公里时RA-55A护航的舰队从后面赶来,“迅速”号发射一枚枚照明火箭把昏暗的北冰洋上空照得如白昼一样,“约克公爵”号上60毫米的炮弹不停地飞向“沙恩霍斯特”。“沙恩霍斯特”有座炮塔被打坏,轮机舱也遭到炮击。“约克公爵”号发起攻击后不久三艘英国驱逐舰也赶上去发射55枚鱼雷,下午7时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后“沙恩霍斯特”在冰海中消失此后在北极的航线上只剩下“提尔皮茨”号。4年11月英国皇家空军第中队的29架英国重轰炸机终于把“提尔皮茨”号炸成一堆废铁,舱内0余名官兵作为法西斯战争的殉葬品永远留在北极。经历这几年惊心动魄的海上战斗后德国破坏北极航线的企图被彻底粉碎,各种战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苏联,当最后一支RA—67船队返回冰岛时苏联红军和盟国的旗帜已在德国的最后堡垒——柏林飘扬了。在整个北冰洋海战中盟军的三分之二的护航舰只损失,其中24艘被击沉、8艘被德军潜艇击沉、8艘被飞机炸沉,还有8艘被德军飞机击伤,最后被德军潜艇击沉,架轰炸机、40辆坦克、50辆卡车和10万吨军需品被毁。

小协约国

(一)美国通过年的道威斯计划与年的扬格计划大力的提供贷款给德国,试图让振兴后的德国在经济能够支付起一战战败的赔偿款。随后在全世界金融大萧条的背景下,年的洛桑会议宣布德国可停止赔款,但德国依然需要偿还美国贷款。美国一系列贷款并没有让魏玛共和国经济好转,反而让接下来上台的纳粹政权利用这些资本大力的扩军。美国在俄国内战期间派遣干涉军支持白军政权,苏俄政府拒绝承担沙俄在一战时期对美国的欠债作为报复。美国从9年开始陷入经济大萧条危机中急需市场,因此19年美国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美苏双方关系有一定的缓和。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都恪守门罗主义,但在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后美国不能容忍纳粹德国占领全欧洲,美国于是在法国陷落后大量给予英国军事援助。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参议院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坐山观虎斗,年6月参议员哈里·杜鲁门在美国参议院发表讲话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将要赢得战争,我们应该帮助俄国;如果俄国将要赢得战争,我们应该帮助德国,以这种方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互相残杀。”另一派则认为如果苏联一旦陷落后德国就会拥有丰富资源,再也难以被打败,最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支持苏联抗战。

(二)年7月罗斯福发表讲话,谴责德国暴行的同时表示要对苏联进行积极的援助。年1月1日在美国的倡议下以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为首的24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国政府将全力投入到打败法西斯主义的事业。年10月1日美国和英国与苏联签订《莫斯科议定书》,11月7日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由此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开始用物资支援苏联抗击德国侵略。在年至年间盟国对苏联物资输送量有限,特别是在在年7月PQ-17护航队遭到重大损失后美英一度完全停止对苏联的海上运输支援。但从年开始美、英、加的资源运输量逐月增加,这些援助有效的帮助苏联红军增强实力。年日本与苏联发生过边界冲突(张鼓峰事件),又在年与苏联发生过诺门坎事件,两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因此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驻扎大量的部队,日本也维持庞大规模的关东军。日本国内北进派在诺门罕冲突后失势,同时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0年9月日本军队进入法属印度支那染指西方列强的亚洲殖民地,因此0年底美国利用石油禁运逼迫日本就范,使得日本丧失主要石油进口来源。

(三)苏日双方都无意再在远东地区加剧紧张局面,因此苏日两国在年4月1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决定互相采取中立。不过苏日方面依然互不信任,苏联在苏德开战后依然保有超过70万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在远东防范日军,直到年12月日军进攻西方殖民地时苏联才调走部分远东部队对抗德军,日本则调走部分关东军去征服东南亚。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应美国要求,苏联宣布将于欧战结束个月后加入对日作战。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击败日本关东军,进一步促使日本最终决定投降。匈牙利王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原奥匈帝国中的匈牙利领土被大量的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年月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后匈牙利和波兰也一同参与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通过维也纳仲裁裁决后匈牙利在恢复旧疆域之外进一步扩张领土。年4月匈牙利参与纳粹德国对南斯拉夫的入侵后又获得一部分领土,作为报答希特勒要求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派兵加入对苏联的进攻,超过25万的匈牙利军队被派遣加入德国对苏联的侵略。

(四)年随着侵苏战事顺利,由于先前领土变动以及历史上的怨恨,匈牙利和轴心国的其它小仆从国伙伴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以及克罗地亚的关系紧张起来。年7月24日罗、斯、克三国在边境集结军队准备进攻匈牙利,德国从中调解,更因为年8月轴心国部队在苏联遭到重大损失而急需增兵,使得这场内讧化解。4年10月战局恶化使得霍尔蒂决定接受西方同盟国的停战协定,纳粹立即派兵囚禁霍尔蒂,并扶持傀儡箭十字党上台,这导致大肆逮捕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在匈牙利蔓延。5年月苏联红军攻入布达佩斯,匈牙利箭十字党的政权瓦解。罗马尼亚王国虽然是一战战胜国,但深陷政治动荡和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不得不依靠德国市场作为出口支柱。卡罗尔二世国王试图建立一个严厉的王权独裁体制以代替父亲斐迪南一世崇尚的君主立宪制,随着小协约国的瓦解,罗马尼亚失去英法庇护,被迫将一战胜利获得的领土割让给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国内对此的不满导致卡罗尔二世下台,其子米哈伊一世即位。随着王权衰弱,法西斯独裁者扬·安东内斯库成为罗马尼亚首相。希特勒许诺安东内斯库只要加入轴心国一同入侵苏联就能获得半个乌克兰作为战利品,于是年6月超过0万的罗马尼亚军队随同德军一同入侵苏联。

(五)4年8月苏军攻入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发动政变逮捕安东内斯库,任命尤利乌·马纽(年1月8日—年2月5日)为首相并倒向同盟国,在战争末期罗马尼亚军队协同苏联红军一同作战。芬兰在俄国内战中因为境内白军胜利而获得独立,但同时也导致苏、芬关系紧张。年11月0日苏联为了逼迫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以及汉科军港给苏联而爆发冬季战争,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苏联赢得战争,芬兰被迫割让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以及一些岛屿。这场战争显然激怒芬兰,也就直接导致芬兰在苏德战争中为了收回领土而倒向德国一方。战争初期的节节胜利助长芬兰恢复“大芬兰”的领土野心,最终芬兰军队于年6月0日全线越过苏芬年边界线继续进攻,导致12月6日英国政府以此向芬兰宣战,但芬兰由于前后两场战争国力损失过大而无力继续进攻,在战争后期德国已经无法避免要失败的时候芬军采取驱逐在芬兰德军的军事行动。保加利亚王国是一战的战败国,被迫割让大量土地给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和希腊也有严重的领土争端。鲍里斯三世沙皇自年以来试图在保加利亚国内建立起王权军事独裁政权,外交上试图平衡亲英法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在内政方面日渐强大的反王权力量也一直威胁着沙皇的权力。

(六)虽然追随希特勒瓜分罗马尼亚和侵略南斯拉夫与希腊的保加利亚获得大量的领土,但保加利亚有东正教传统的民间亲俄思潮泛滥,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时政府宣布中立。不过保加利亚供应的农业产品和原料对于德国战争机器依然十分重要,到4年9月德国由于掠夺性贸易政策欠保加利亚的债务已经高达亿列弗。年8月28日鲍里斯三世突然神秘死亡,6岁的西美昂二世上台。随着战事变化退出轴心国的呼声在保加利亚境内越来越大,4年9月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旧政权,成立祖国阵线政府。小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三国在法国支持下建立的军事政治联盟,用以在中欧制约德国。为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形成的政治格局,捷、罗、南三国通过0年8月14日的《捷南同盟条约》、1年4月2日的《捷罗条约》和同年6月7日的《南罗条约》而建成。2年新的《捷南同盟条约》使其进一步加强,—7年法国与捷、罗、南先后签订政治、军事协议,确立对小协约国的领导地位。三十年代中起随着英、法对德、意法西斯的扩张而推行绥靖政策而逐步解体,《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瓦解,年小协约国在德国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后解体。

(七)为维护凡尔赛体系,防止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三国先后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防御同盟条约》(0年8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同盟条约》(1年4月2日)、《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防御同盟条约》(1年6月7日)、《小协约国间友好和同盟条约的补充协定》(年6月27日)以及《小协约组织公约》(19年2月16日),结成同盟体系。其目的是遏制德国对法国及其东欧盟国的侵略,使西部德法边界以及东部德国与法国东欧盟国边界得到“安全保证”。其主要目的之一在最初是反对匈牙利修改《特里亚农和约》,加强三国间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合作。匈报讥讽其效法协约国,它们也自称小协约国。0年9月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贝奈斯公开谈到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同盟,给它取名为“小协约国”。在匈牙利企图复辟哈布斯堡王朝时候小协约国进行坚决斗争,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19年2月三国订立了《小协约国组织公约》,正式成立组织并进一步统一它们的外交政策,小协约国得到法国的支持。法波、法捷、法罗、法南也分别于1年2月19日、年1月25日、6年6月10日、7年11月11日缔结军事同盟,这些条约形成一个以法国为盟主、以维护凡尔赛体系为主要目标的军事同盟体系。

(八)法国为了利用小协约国扩大自己的影响,抑制德国、反对苏联并维持巴黎和会(年)所确定的欧洲秩序,分别于年、6年和7年与捷、罗、南缔结友好条约或同盟条约。1年小协约国两次参与挫败匈废王查理四世(即卡尔一世)的复辟活动,为防止德奥合并在年反对德奥关税同盟。19年缔结组织公约后成立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和常设秘书处,以协调三国政策,并加强经济合作,对付德意扩张。还反对认可修改凡尔赛体系诸和约,反对认可企图由大国主宰欧洲事务的英法德意四强公约,并参加《侵略定义公约》,支持苏联参加国联。0年代初德国纳粹党执政后战争威胁空前加剧,为了防止侵略者为其侵略罪行辩解需对侵略给予精确定义。19年2月6日苏联在国际裁军会议总务委员会上提议通过一项《关于侵略定义宣言》,苏联的宣言草案对侵略国的定义是:向另一个国家宣战者;虽未经宣战,但其武装力量侵犯另一国家领土者;其陆、海或空军炮击、轰炸另一国领土,或者有意攻击该国船只或飞机者;其陆、海或空军未经另一国政府允许或违反此种允许之条件,包括逗留时间和扩大逗留之范围,在该国登陆或进入该国境内者;对另一国海岸或港口实行海上封锁者。由于英、美代表的反对,国际裁军会议的组织者迟迟不把苏联的草案提交全体大会通过。为使草案发挥国际文件的作用,苏联先后与一些国家签订相应协定。

(九)19年7月日苏联与阿富汗、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罗马尼亚、波斯、波兰、土耳其等国在伦敦订立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通称《伦敦公约》。接着苏联又与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立陶宛等国缔结类似公约,上述这一系列外交活动是苏联集体安全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实施这一政策的策略措施。在以后的国际关系中这项公约实际上获得国际承认,并在国际法中得到运用。帝国主义国家为寻找各种借口掩护其肆意侵略的罪行,一贯反对确定侵略定义,侵略定义问题成了国际上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0年苏联向联合国大会第5届会议提出以19年《关于侵略定义宣言》为基础的侵略定义提案,因遭到美、英等国反对而未获通过。直到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第29届会议才通过《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这一争论才告一段落。但是参加这个同盟体系的国家虽多,却因军事力量不强而不能使法国感到宽慰,因此法国对外政策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仍然是如何解决“安全保证”问题。日本人征服满洲是对远东现状的野蛮挑战,但是更令人不安的是希特勒对欧洲现状的威胁,在此之前法国联盟体系几乎是毫不费力地统治着欧洲大陆。

(十)墨索里尼曾试图组织反对集团,但是他与下等修正主义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的协约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同样苏联被"封锁线"切断同外界的联系,而且不管怎样它只埋头于在一国中建设社会主义。只有德国呆在一旁,这个国家在接受《洛迦诺公约》和加入国联时已在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的领导下与战时的帝国讲和。19年当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时这种令人欣慰的形势被急剧地改变,这位纳粹党领导人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为德国人要求更大的生存空间。19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建立由三国外交部长组成的常设委员会,来促使其外交政策的协调和执行,这年春天法国外交部长路易·巴尔都周游小协约国各国首都及华沙,加强法国与其东欧盟国的联系,甚至连后来同希特勒结成"罗马-柏林轴心"的墨索里尼一开始也强烈反对他的这位独裁伙伴。由于许多德意志少数民族在南蒂罗尔,墨索里尼对以"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为口号的扩张主义的纳粹政权感到不安,因此在19年7月15日他主动与英、法、德缔结《四国公约》。公约重申签约国必须坚持《国际盟约》、《洛迦诺条约》和《凯洛格-白里安条约》,未经四国同意不得对《凡尔赛和约》作任何改动。这一做法证明是无效的,因为希特勒一再违反这些诺言,甚至无视与他一同签约的国家。

(十一)19年10月他宣布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虽然他没有立即透露其重整军备的计划,但这一计划的存在(如果不是就其进度和规模而言)已普遍地为人们所知道。这些发展促使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组成另一个地方性集团,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拥有相当多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年2月9日四国签订《巴尔干公约》,公约规定四国相互合作,共同维护东南欧的现状。巴尔干公约是年2月9日希、罗、土、南斯拉夫四国在希腊首都雅典签订的条约,亦称《巴尔干协商公约》。签订巴尔干公约的直接起因是由于希特勒德国正加紧毁约扩军,意大利企图称霸地中海并进而控制巴尔干,巴尔干各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该项公约规定:维持现状,反对修改战后疆界;所有缔约国应相互保证巴尔干地区的现有领土秩序和全部边界的安全;如果遇到发生破坏本协定的规定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共同措施。比巴尔干协约国的组成更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对外政策这时有了根本的改变,传统上苏联领导人认为国联是掠夺成性的各帝国主义强国保持一致的组织。由于苏联对希特勒的出现极为担心,苏联这时认为国联是一种组织共同抵抗以挡住纳粹先发制人的侵略可能的工具,这一新态度得到法国外交部长巴尔都的鼓励。

(十二)巴尔都在国内问题上是保守派,在外交事务方面他的简单、始终如一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大到可以劝阻希特勒不从事扩张主义冒险活动的联盟,除了巩固法国、小协约国和波兰之间的关系外巴尔都这时还力图使苏联加入维护现状集团。基本上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国际联盟才邀请苏联加入它的行列,而苏联也于年9月19日接受这一邀请。一个月后一个刺客在马赛枪杀巴尔都和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这是欧洲外交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巴尔都的继承者们奉行的是一种比较错误的、自相矛盾的对德政策。皮埃尔·赖伐尔尤其如此,颇为典型的例子是年1月7日赖伐尔和墨索里尼达成的和解协定,在这个协定中双方同意如果希特勒采取行动后他们就一起对付,他们还解决有关其非洲领地的各种争端。法国将一些与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接壤的荒凉地区割让给意大利,墨索里尼则放弃对拥有许多意大利居民的突尼斯的要求。不过有关埃塞俄比亚的口头协议导致很大的争议,墨索里尼声称他得到在那个国家行动完全自由的许诺,而赖伐尔坚持认为这个协定仅限于经济事务方面。年月16日德国正式背弃《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解除德国武装的条款,再次提出征兵,并宣布德国军队将增加到6个师。英、法、意在4月11日的斯特雷萨会议上作出反应,他们一致同意共同行动,反对德国的威胁。

(十三)事实证明"斯特雷萨防线"与两年前的《四国公约》一样无用,各签约国很快就开始自行其是:意大利忙于准备入侵埃塞俄比亚;英国于6月18日的与德国签订一份单独的海军协定,允许德国建立起一支相当于英国海军力量的5%的海军;法国于5月2日与苏联缔结一份为期5年的同盟条约,双方同意如果一方遭到无端的攻击时另一方将予以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于5月16日与苏联签订类似的条约,不过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取决于按照年的同盟条约也必须提供援助的法国。总之在希特勒掌权的刺激下两年内出现好几个旨在阻止这位"元首"的任何侵略行径的新的外交集团——巴尔干协约国、复活的小协约国、法苏同盟和捷苏同盟,但是在这些外交集团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例如《英德海军协定》就引起巴黎的不满,年1月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也没得到巴黎的赏识。令人捉摸不定的赖伐尔根本不信任他的苏联盟国,宁愿自己私下另外做交易。随着埃塞俄比亚危机的爆发,这些分歧成为彻底破坏国际联盟和战后整个外交结构的日益豁开的缺口。由于德国对小协约国分化离间和法国推行绥靖政策促使罗、南改变亲法立场并与捷疏远,年罗、南拒绝捷关于将小协约国变成反对任何外国侵略的防御体系的建议,年慕尼黑危机中又因拒不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对抗德、匈,小协约国因之解体。

华沙起义

(一)波兰在二战前和苏联、德国、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存在领土争端,6年毕苏斯基政变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年波兰和苏联签订《波苏互不侵犯条约》,年1月26日波兰和德国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年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也一同派兵进入捷克占领争议领土,随后德国把侵略方向转向波兰,德波关系恶化,英法苏莫斯科谈判时波兰的阻碍成为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同年2月24日生效。主要内容为:缔结双方保证不使用武力而用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两国间发生的争端;双方在10年内互不侵犯、互相尊重现有领土主权。条约的签订使法国在东欧的同盟体系产生裂缝,并给正在酝酿中的东方公约以严重地打击,法国和英国希望通过建立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德国包围圈计划破灭了。发动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整个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4月28日德国以波兰承担援助英国的义务是准备在英德冲突中“参加对德侵略”为由宣布废除该条约。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首都华沙被德军攻占,波兰政府流亡,苏联也于17日出兵占领与波兰的争议领土。波兰的犹太人受到德国占领当局的疯狂搜捕屠杀(如奥斯维辛集中营),另波兰的很多资本家、精英与军官被苏联视为反革命分子处决(卡廷惨案)。波兰陷落于德国后波兰流亡政府组织波兰家乡军,波兰工人党则组织波兰人民军进行敌后作战。波兰抵抗组织在纳粹占领区十分活跃,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华沙的近郊,家乡军发动华沙起义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前夺取华沙,最终失败。战争期间有超过50万波兰军队在西方同盟国和沦陷区中活动,而波兰人民军则组织超过20万人协同苏联作战。协同苏军作战的波兰第1集团军4年随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自苏联进入波兰,后来参加对柏林的进攻。波兰第2集团军整合入乌克兰第1方面军,参与布拉格攻势。年10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发起旨在粉碎波兰民族精英并彻底奴役该国人民的行动,代号为“塔能博格”的盖世太保别动队到处搜杀波兰精英人士,同时将波兰的波兹南和格但斯克在内的波兰走廊等地划入德国版图。剩下的部分则变成“波兰被占领区总督管辖区”,实施残酷的军管统治。

(三)但波兰人没有屈服,待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利用战前在国内构建的军事体系发展出一个庞大的抵抗运动网络。不仅拥有游击队,就连政府机关、立法议会都样样俱全,形成“白天的波兰属于纳粹,夜晚的波兰则属于人民”的局面。年根据流亡政府的指示,波兰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编为“家乡军”,他们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自行制造、黑市购买、盟军空投和挖出波兰军队溃败前的物资等方式获取武器。至4年“家乡军”发展至顶峰,总人数估计超过40万人,拥有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枪和手榴弹等各类武器。年初德军在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之后苏军逐步向西反攻,德军被迫向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方向投入大量兵力,对波兰的控制变得松懈起来,国内军决定趁势发起“风暴行动”以痛击德军。该行动分三步:首先在靠近苏联的东部发动大规模起义;接着在苏波旧国境线至维斯瓦河之间袭击德军;最后在波兰全境发动起义,赶走德军。在这个规模宏大的计划中收复华沙至关重要。4年1月2日“风暴行动”正式展开,在苏军进攻的道路上波兰家乡军游击队掀起铺天盖地的暴动潮,把德军后方搅得无一处安宁。由于亲西方的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存在结构性矛盾,流亡政府总理米科拉伊奇克严令“国内军”司令博尔不惜代价地抢先控制华沙,在同盟国伙伴面前制造既成事实,避免因华沙被苏联控制而使国家走上苏联道路。

(四)客观而言出于政治因素展开的华沙起义不符合“风暴行动”的行动总目标,因为之前“国内军”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打就跑”的游击战特点。可这一回却要与德军重兵争夺大城市,而且得手后不能放弃,完全忽视“国内军”尚不是正规武装的现实,可是面对伦敦方面的严令时博尔将军选择服从。华沙起义的组织者是波兰地下抵抗武装“救国军”,它从属于年9月18日晚撤往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波兰起义军之所以选择在那时发起武装暴动,其中一个目的是想用本国武装来解放波兰,不想让苏联红军染指,以避免波兰被苏联赤化。起义的组织者们初衷是波兰流亡政府赶在红军前头返回华沙,否则“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就会抢先一步(该委员会是4年7月底由斯大林倡议成立的),在波兰就会出现一个亲苏政权。在苏联联手德国瓜分波兰后加上的苏波多年恩怨,波兰人已经很难再相信斯大林。当时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已逼近波兰维斯瓦河,德军被迫向西溃退,到4年夏季来临前华沙城已为苏军的囊中之物。4年夏救国军司令塔德乌什·科莫罗夫斯基向伦敦汇报说:“救国军如果无所作为,波兰人就会一齐倒向共产党一边。”波兰救国军希望获取速胜,以“华沙的自我解放”来阻止苏联的染指。

(五)以德军不久就将撤离华沙为前提,救国军指挥部拟订起义计划:集中兵力攻占华沙几座关键的政府大楼,至少在苏军进入波兰首都12小时前宣布波兰流亡政府恢复行使权力。华沙起义的筹备是背着苏联秘密进行的,苏联政府和红军指挥部都没有接到有关起义的正式信息,而且起义军也没有提出支援要求,更没有与渐渐逼近的苏军进行过协调。4年7月21日暗杀希特勒未遂的消息传来后科莫罗夫斯基认为德国已经崩溃,便下令救国军于7月25日在华沙发动起义,不过他否定在全波兰发动起义的动议,他觉得那样会便宜进攻中的苏联红军。起义组织者们天真地以为最多2至天气数已尽的德军就会一败涂地,起义军就能以最小的伤亡迅速拿下华沙。为了不妨碍德军西撤,他们特意留下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包括维斯瓦河上几座十分重要的桥梁。被德军俘虏的起义人员的证词很能说明问题,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德国人让所有波兰人都去挖战壕以抵御俄罗斯人,于是所有的波兰爱国者都明白了,到了发动起义的时候。我们计划对德国兵缴械,并向全世界表明波兰不是在俄罗斯人或德国人手中,而是掌握在波兰人手中,波兰军队已做好斗争准备。如果这一计划成功,就能在政治上迫使俄罗斯人承认自由波兰,承认流亡政府领导人米科莱奇克。”各国情报机关的资料表明起义军的高期望值与英美的支持承诺有关,然而盟军的空军难以飞过德国控制区域,美国空降部队始终没有露面,英国也没能确保华沙免遭德国轰炸机的袭扰。

(六)4年7月26日和27日苏联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签署协议,决定以年协约国划定的“寇松线”来确定波兰东部边界。这项协议规定在苏军进入波兰国境后交战地区的最高权力由苏军总司令掌握,解放区的权力则归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然后由该委员会创建波兰新政府,整编波兰本国军队。为配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一道工作,苏联委派布尔加宁上将为苏联代表。为了宽慰波兰社会各界,4年7月27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发表声明,强调苏军的目标是:“帮助波兰人民摆脱德国侵略者的枷锁,重建一个民主、独立、强大的波兰。”苏联政府还声称波兰被视为友好的主权国家,因而不打算在波兰设立自己的机构,并认为这是波兰人民自己的事情。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在苏军进入波兰境内后对于军事行动区域内与交战有关的事务由乌克兰第1、白俄罗斯第1和2方面军司令负责,民政事务则由上述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总体负责。要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在被解放领土上成立的政权机构建立友好关系,苏军占领区与维持公共秩序、人口调动等有关的事宜皆应经由这些机构。除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外其他政权机构,包括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都不予承认,波兰公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受苏联军方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保护。”

(七)在起义前夕的7月0日以米科莱奇克总理为首的波兰流亡政府代表团从伦敦抵达莫斯科,7月1日波兰代表团受到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的接见,8月日深夜斯大林也亲自接见他们。米科莱奇克虽表示愿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合作,但坚持他的政府才是波兰唯一的合法政府。在上述会晤期间米科莱奇克只字未提对华沙起义的援助问题,代表团对华沙的情况一无所知,直到8月5日米科莱奇克才收到救国军总指挥部的通知:“4年8月1日17点救国军与德国人在华沙发生激战。”因波兰流亡政府坚持自己是惟一的合法的政府,斯大林便改变主意。虽然由于顾忌英美舆论,但避免使苏联处于被动境地,苏军未直接接到停止进军华沙的命令。苏军仍在向波兰首都进发,但对近在咫尺的华沙城却久攻不克。4年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当天15时大部分店铺都不约而同地自动关门,16点50分许多条街道上突然响起枪声,随即枪炮声在整座城市迅速蔓延开来。傍晚20时通过城里的扩音器系统,德军华沙警备区司令赖纳·施塔格尔中将用德语和波兰语发表声明:“我宣布从即刻起华沙全城戒严,平民不得上街,否则杀无赦。胆敢对德国公民所在建筑开枪者,将立即被从地球上抹掉。”

(八)在头几天里起义军夺取华沙的一些地区,但在攻击德军的行政机构时遭到敌人的顽强反击。敌人不仅守住各个机关大楼,而且还向城里的许多地区进行扫射。4年8月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克雷布斯通知第9集团军司令福尔曼增援华沙警备部队,党卫军一个团外加一个营和德军控制下的俄罗斯解放军一个混成团将火速赶赴华沙,但在华沙军民的拼死抵抗下德国守军和援军都损失惨重。克雷布斯在此后的通报中说:“起初即兴式的暴动还能控制,但仅靠现有部队已难以镇压。这一运动正越烧越旺,有波及全国的危险,在城市街区进行的巷战中我们的损失非常大。”德国的将军们向希特勒汇报说华沙正在进行激战,叛军的抵抗激烈而顽强。同时德军在内部对特种兵和警察部队发出警告说:“如果俄国人不在城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止步,华沙可能将不保。”德国华沙守军指挥部要求多派援兵,尤其需要大量重型武器。各国情报机关报告说纳粹在城里大肆枪杀平民,德军在全城进行大搜捕,许多妇女和儿童被送进集中营或监狱。这天晚上希特勒还亲自打电话询问德军驻华沙部队司令埃里希·冯·巴赫:“华沙上演的大戏还将持续多久。”德军遵照希特勒夷平华沙的命令开始疯狂地抢劫金银、贵重物品和绘画,炸毁桥梁并摧毁房屋。

(九)4年8月1日冯·巴赫赶到华沙城亲临一线坐镇指挥,起义军与德军的阵地犬牙交错,华沙全城混战成一片。德军利用起义军缺乏统一指挥的弱点开始有条不紊地发起反击,在重型武器、装甲列车、坦克和火焰喷射器的掩护下起义军的势头被死死压制住。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说:“叛军的情绪非常糟糕,原因是缺乏食物补给和武器,指挥也很差。这些匪徒从来没有当过兵,指挥官带的标志也五花八门。叛乱分子主要是25岁以下的人,生活经验丰富的年长者几乎找不到,而知识分子大部分都逃走了。据目击者称叛军内部最近爆发传染病,人员遭受重大损失。”4年8月末白俄罗斯第1和第2方面军试图击退位于华沙东北面的德军集群,9月10日苏军第47集团军和贝尔林指挥的波兰第1集团军联手出击,开始向华沙发动进攻。但有十万之众的德军集群不甘示弱,双方在华沙东部地区展开激战,至9月14日晚苏军取得一定进展,逼近维斯瓦河。4年9月16日波兰第1集团军一部登上维斯瓦河西岸,而起义军就据守在离河不远的华沙南部和北部。从9月16日至20日苏军总共有6个加强步兵营突进华沙,但因维斯瓦河仍掌握在德军手中,苏军的坦克和大炮等重装备运不过河,第1集团军的攻坚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原先和波兰起义部队接洽的联络点无法与波兰人取得联系,他们在接头之前就已经逃回城内,即使那时他们没受到德军的攻击。到9月2日波兰部队伤亡惨重,死伤达人,不得不后撤。

(十)眼看战事毫无结束的可能,起义军的情绪越来越焦灼:盟军的援助在哪里?苏联的增援部队在哪里?起义领导层称已向苏联正式通知准备发动起义的情况,甚至还挑明起义的起始时间,但到此时还没有得到任何援助。波兰流亡政府还提及莫斯科广播电台4年7月的广播,节目中曾号召在波兰举行人民起义。而在事实上这些广播只是一般性地呼吁波兰人和欧洲其他国家人民拿起武器,在本国被解放领土上支援红军作战。4年8月1日苏联塔斯社发表一篇声明来强调苏联与华沙起义无关,起义方事先没有和苏联商量过。同时在华沙城内的起义军也并不是一块铁板,国家军不仅不信任前来的波兰人民军,而且在城内克扣波兰红色起义武装的补给并且恐吓要处决他们,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做出这类事情实在是令人惋惜。有一种观点认为起义军在筹备期间曾与克里姆林宫商议过,一个叫康斯坦丁·卡卢金的“苏联特使”就是证据。据说卡卢金是跳伞进入华沙城的,是苏军派往救国军指挥部的联络官,但据有关文件证实苏军指挥部根本没有向华沙派遣过这类人员,那么这位“信使”卡卢金又是何许人?

(十一)4年8月2日救国军巡逻兵抓获一个老百姓打扮的人,他自称是苏联的侦察兵,是红军指挥部委派来华沙与起义军建立联系的,此人就是康斯坦丁·卡卢金。他曾任苏军第7步兵师第步兵团团长助理,年5月在哈尔科夫城下的战斗中受伤被俘。年9月他自愿参加伪“俄罗斯解放军”宣传员培训班,结业后便开始积极的反苏宣传活动,在集中营里鼓动苏联战俘“弃暗投明”。年5月卡卢金在波兰南部城市琴斯托霍瓦与波兰工人党搭上关系,4年7月20日波兰工人党派他前往华沙,被救国军巡逻兵抓住,押到华沙地区指挥官安东尼·赫鲁斯采尔上校的指挥部。救国军指挥部对卡卢金的老底是有数的,却并没有戳穿他的谎言,而是继续与他玩下去。即“红军特派员”卡卢金的亮相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救国军已经与苏联红军联系上,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4年8月6日救国军司令科莫罗夫斯基决定利用一下这位“特派员”,卡卢金便签发一份致斯大林的电报,请求向波兰首都的起义军提供援助。科莫罗夫斯基将电报发到伦敦,请求转发到莫斯科。收到这封奇怪的电报后莫斯科有关方面深感困惑,不知电报中的卡卢金究竟是什么人,数月之后的4年9月19日卡卢金领受救国军的任务穿越前线时在华沙郊外被苏军抓获。

(十二)卡卢金在审问中说他自华沙起义爆发后因害怕与德国人和波兰工人党有瓜葛而被杀,他在被救国军抓获时便谎称自己是苏联情报官,是在4年7月被派到敌后的。4年9月9日科莫罗夫斯基在起义军胜利无望的情况下致函德军华沙城南指挥官京特·汉斯·罗尔,表示起义军准备投降,但要保证所有战斗人员的战俘权利,并要其对华沙平民做好安排。罗尔将军承诺确保战俘的全部权利,同意将波兰平民和行政机关疏散到作战区域之外,但必须在9月10日16时前投降。而科莫罗夫斯基还指望德军东线速败,并幻想能坚持到英美的援助到来,便想尽量拖延时间。直到4年9月27日见起义军迟迟不肯缴械,德军对起义军占领的城区发动决定性攻势。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形势下科莫罗夫斯基拒绝向进逼而来的苏军靠拢的建议,没有向维斯瓦河对岸突围。9月28日起义军就放下武器事宜开始与德军举行谈判,4年10月2日救国军司令科莫罗夫斯基向德军华沙部队司令冯·巴赫签下投降书。华沙起义中有20多万波兰人死亡,其中只有1.6万为起义军,而接受投降的起义军达到1.7万人,里面的人为救国军军官。华沙起义失败后华沙所有的平民都被赶出城,有8.7万华沙人被送往德国强制服苦役。

波兰人民军

(一)波兰人民军成立于年,在5年至9年是波兰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组建的波兰第1兵团和波兰第2兵团协同苏联红军参与解放波兰、柏林战役和布拉格战役,9年东欧剧变后被撤销和改编为波兰共和国武装力量。年2月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会见在安德斯军队撤离后愿意留在苏联的西格蒙德·贝林格上校,探讨组建由苏联境内的波兰人组成部队的可能性,但是需要一个组织来承担这样的事业。因此年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成立,主要由波兰的共产党人(波兰工人党)组成,然后他们向斯大林求助,要求获得支援以在奥卡河附近的塞尔采组建波兰部队。波兰工人党是波兰工人阶级政党,于年在华沙秘密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执政党,8年与波兰社会党合并,改名波兰统一工人党。年波兰共产党被第三国际解散,年12月根据第三国际的建议,在苏联的部分波兰共产党人回国,同共产党人领导的反法西斯组织一起,于年1月在华沙秘密建立波兰工人党。不久又组建人民近卫军,开始进行游击战争。

(二)党的行动纲领是:同希特勒占领者进行斗争,争取国家独立并与苏联结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执政党,领导波兰人民巩固政权,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以便使国家和平地、逐步地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8年12月15日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改名波兰统一工人党。波兰社会党是波兰工人阶级政党,年11月成立于巴黎。党的民族纲领吸引广大工人群众,成为波兰最大的工人政党。它从建立时起就存在着两派斗争,左派主张把民族斗争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右派把民族斗争作为唯一的目标。6年11月社会党发生分裂,以霍尔维茨·瓦莱茨基、科苏茨卡为首的党员(少壮派)组成波兰社会党左派,年12月同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以毕苏斯基为首的右派(元老派)组成波兰社会党革命派,9年重新命名为波兰社会党。8年毕苏斯基脱离社会党后该党继续支持毕苏斯基的活动,年11月波兰社会党同其他左翼政党在卢布林组成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年4月波兰社会党同加里西亚波兰社会民主党(建于)、普鲁士占领区波兰社会党(建于)合并成为统一的波兰社会党。6年5月毕苏斯基发动政变后逐渐成为政府的反对派,年9月德国法西斯占领波兰后转入地下,分为两派:自由、平等、独立派,支持伦敦流亡政府;波兰社会主义者工人党,主张建立人民政府。

(三)4年9月“波兰社会主义者工人党”同“自由、平等、独立派”部分党员在卢布林召开代表会议,恢复波兰社会党的名称。5年6月召开波兰社会党统一代表大会,确定同波兰工人党合作的路线。8年12月该党同波兰工人党合并,建立波兰统一工人党。波兰统一工人党是波兰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在波兰人民共和国时代该党是波兰的执政党。该党为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的左翼部份合并而成的,自8年开始该党一直统治着波兰,在波兰实行一党专政。虽然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统治晚期该政党开始推行新的改革,然而为时已晚,在9年的大选中该政党败给团结工联,失去统治权。8年12月15日由波兰工人党同波兰社会党左翼合并组成波兰统一工人党,成立大会通过思想宣言和党章,提出在波兰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性目标。4年党的二大提出进一步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消除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等经济任务,6年6月6月波兹南上万工人因不满现状举行示威,导致流血的波兹南事件,社会各界强烈要求修改政策和改组党政领导。

(四)10月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他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议会作用、建立工人自治机构、解散经营不善的农业合作社等政策,9年党的“三大”肯定上述政策。4年党的四大提出以高效率和合理的投资、大规模扩大出口、提高农业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主要内容的6~年国家发展方针,年12月12日工人为反对物价上涨举行示威游行,政府使用武力造成流血事件。12月20日在党的五届七中全会上哥穆尔卡辞去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接任。70年代后期国民经济继续恶化,0年秋全国发生罢工浪潮,反对提高肉价、冻结工资。同年9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职务,由卡尼亚继任。1年党的九大通过社会主义革新纲领,决定以“对话”与“协商”方式解决社会冲突,同时进行改革,但这并未能遏止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同年10月党的九届四中全会批准卡尼亚辞职,选举雅鲁泽尔斯基为中央第一书记。6年党的十大通过波党历史上第一部党纲,规定“加强社会主义是波兰发展的持久方针”。9年1月党的十届十中全会第二阶段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

(五)9年6月该党在议会大选中失败,失去执政地位,0年初党的十一大通过《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停止活动的决议》,该党主流派成立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0年1月27日波兰统一工人党解散,随之成立社民党,后与其他左翼党派组成民主左派联盟。0年1月在华沙举行党的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十一大”,会上发生分裂,统一工人党由两个新党——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和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联盟所代替,至此波兰统一工人党不复存在。年5月,波兰人民军第1“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步兵师,正式组建,由贝林格领导,西方国家将其非正式称呼为贝林格军。5年月苏联红军军官占该师军官队伍的近52%(29,72人中的15,人),尽管该部队的大多数军官来自苏联红军,但仍然注意采用波兰标志:使用苏联生产的波兰战前军队样式的制服,军规尊重波兰人的天主教习惯,第一师代号也以波兰反抗沙俄和普鲁士的民族英雄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命名。年7月15日人民军宣布以波兰在年格伦沃尔德战役中战胜条顿骑士的日期作为纪念日,年10月12日至1日该师参加白俄罗斯地区的血腥战斗,这场战斗的周年纪念日成为战后半个世纪波兰人民军的官方假期和节日。

(六)4年春天该师已经成长为波兰第1兵团,并在4年夏天开始组建波兰第2兵团。这些波兰士兵在维斯瓦河战役(4年7月至8月)中战斗,并于9月占领华沙东岸,同时也帮助华沙起义中陷入困境的波兰家乡军。在5年的头几个月第1兵团在攻破波美拉尼亚防线,解放科洛布热格、格但斯克、格丁尼亚和最后柏林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第2兵团跟随苏军一路奋战到达捷克的首都布拉格。从年到5年波兰人民军共有的1.8万名士兵阵亡、5万人受伤,波兰人民军队是与苏联红军并肩作战的最大外国盟军。冷战时期波兰人民军发展成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最高国防决策机构为国防委员会,总统任主席,国防部长任副主席。波兰人民军由陆、海、空军组成,总兵力4.7万。其中海军2.5万人,编为个舰队;空军10.5万人,编有空军、国土防卫军两个司令部;陆军21.7万人,编有11个师、12个旅和个团。

波兰流亡政府

(一)波兰共和国流亡政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波兰被德国和苏联共同占领后波兰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波兰流亡政府,长驻伦敦,领导境外波兰人的抗战活动。波兰战役后波兰全境失守,逃出波兰的军队效忠波兰流亡政府并参与多场战争,在前波兰国境的波兰士兵组织波兰地下国对抗前波兰国境上的德军。波兰在二战后被苏联红军占领,由于波兰流亡政府和波兰地下国以及苏联没有太多的商谈,波兰成立由苏联支持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波兰流亡政府无法重回波兰。虽然二战结束后该政府未被广泛承认且对波兰本土并无实际行政能力,但该政府仍持续运作,直至波兰共产党政府结束(0年)。这一年在列赫·瓦文萨当选波兰总统后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雷沙尔德·卡丘罗夫斯基亲返华沙,将波兰共和国全部法统象征(总统旗帜、国玺、总统印信、总统绶带、年宪法之正本)交给新政府,2年波兰新政府宣布承认流亡政府所颁发的所有勋章。年德国军队进入波兰,苏联军队也从东面入侵波兰,在两大强国夹击下波军战败,波兰政府主要领导人逃到英国伦敦,成立流亡政府。大批逃到国外的波兰军人在流亡政府领导下加入英法军队对德作战,由波兰飞行员组成的华沙飞行中队在不列颠空战中共击落德国飞机架,在参战的所有皇家空军战斗机中队中排名第一。

(二)还有一批波兰军人、官员和知识分子在德国军队进入波兰时逃到苏联或被苏联侵略军俘虏,斯大林下令内务部将当中的1.2万名“反苏分子”挑选出来,全部送到卡廷森林枪杀,也就是震惊世界的卡廷惨案。一部分愿意臣服于苏联的波兰人被编入苏联军队,参加苏联卫国战争。也有一些波兰军人始终不愿意为苏联服务,最后斯大林只好下令将他们成建制地送到伊拉克,由英国政府接管。这支军队中的波兰人加入盟军对德国作战,但当中的一批犹太人在贝京带领下逃到巴勒斯坦,参加犹太复国运动。贝京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这说明不同种族有不同诉求,波兰人的诉求是光复波兰,而犹太人的诉求是光复以色列。整个二战期间波兰虽然已经亡国,但流亡政府还在,波兰人复国的心还在,大批波兰人在各个战场上还在为祖国而战。波兰军人在战场上的伤亡率很高,因为他们寄人篱下,想通过战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流亡政府领导的国内外运动有效地抵抗波兰境内的外来入侵势力,同时也为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三)当波兰政府流亡后波兰军队逃到罗马尼亚,波兰流亡政府将逃到罗马尼亚的军队和用不同方法到英国的波兰军人集结起来作战,并以同盟国成员参加二战。如在意大利攻防战中参战,并在卡西诺战役中占领德军防守的修道院,同时参加诺曼底登陆战。5年为换取苏联人放弃希腊,英国首相丘吉尔出卖波兰,宣布不再承认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从此流亡政府的官员只能在自己的私人住宅里办公。战后波兰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建立臣服于苏联的傀儡政权。但在海外的15万波兰老兵及其后裔一直不承认这个未经民主选举产生的非法政权,他们只承认波兰流亡政府。世界上也有两个国家承认波兰流亡政府,一个是西班牙,另一个是爱尔兰。在5年到0年的艰难岁月里波兰流亡政府虽然换了7任总统,但始终没停止活动,始终没放弃复国的梦想。直到0年波兰人民起义推翻傀儡政权,选出总统瓦文萨。波兰流亡政府的最后一任总统卡秋罗夫斯基就从英国回到波兰,亲手将代表波兰合法政府的象征物,年宪法原本、总统旗帜、国玺、总统印信、总统绶带交给瓦文萨,波兰流亡政府的使命才告结束,也就是说今天的波兰政府继承的是年前的波兰政府的权力。

波兰家乡军

(一)波兰家乡军是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占领区和受到苏联控制的寇松线以西地区内的主要抵抗运动,年波兰沦陷后逃往法国巴黎的索恩科夫斯基将军首先建立较为松散的波兰地下的武装抵抗组织同盟组织,年2月在英国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将效忠于他们的波兰游击队组织重新统合为波兰家乡军。年9月17日波兰首都华沙被纳粹德军攻陷,波兰政府流亡国外,索恩科夫斯基将军在波兰军队于本土战败后通过匈牙利逃到法国。然而由于实际问题,索恩科夫斯基对组织的控制非常有限。年11月17日根据波兰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将军的命令,波兰境内残余的波兰军队全部都要被并入波兰武装抵抗组织同盟(Zwi?zekWalkiZbrojnej)组织,年12月4日索恩科夫斯基将军派手下在华沙建立ZWZ游击区分支机构。根据索恩科夫斯基的说法,ZWZ应该是一个全国军事组织,不考虑政治分歧和社会阶层,此外索恩科夫斯基及其手下提出波兰幸存的正规部队也应该加入抵抗组织的想法。0年6月18日法国沦陷后西科尔斯基任命斯特凡·洛维克基上校为副手,并有权在未经波兰流亡政府同意的情况下作出紧急决定,西科尔斯基敦促洛维克基与流亡政府领导人密切合作。ZWZ的总部正式受到波兰政府在伦敦的管辖,但实际上军事力量行动的自主权掌握在被占领区的当地波兰军官手中。

(二)0年以波兰工人党为首的社会党、人民党组成左翼的政治联盟反对位于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政治方针,宣布成立政治协商委员会,之后自行建立波兰人民军抵抗纳粹德国的占领,反对接受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指挥。年2月在英国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将效忠于他们的波兰游击队组织重新统合为波兰家乡军,年6月22日德国侵略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年7月12日苏联和英国签署协议宣布盟约,这使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处于困境,因为它以前曾采取过一项被称为“两个敌人”政策以反对苏联掌握在寇松线以西波兰战前占领的地区。虽然年8月波兰流亡政府也和苏联政府签署一个谅解协议,但在年纳粹德国宣传0年的卡廷惨案之后苏联和波兰流亡政府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在4年采取重大行动之前波兰家乡军集中精力进行自卫,释放被纳粹逮捕的囚犯和战俘,破坏纳粹德国的统治,对德国占领军的袭击。家乡军进行数千次武装袭击和情报行动,破坏数百次铁路运输,并参加许多波兰内部的党派冲突(如挑起对左翼的波兰人民军之间的内战)和与纳粹占领区伪警察和德国国防军部队的战斗。家乡军还暗杀一些著名的波兰纳粹合作者和盖世太保官员,以报复纳粹对波兰平民造成的血腥屠杀。被家乡军暗杀的知名人士包括年暗杀伊戈·什玛,4年暗杀弗朗兹·库斯查热。

(三)波兰家乡军还对英国在二战中的军事政治情报工作有着重大的帮助,到年大多数英国情报机构关于德国的情报来自家乡军抵抗网络的收集,直到战争结束家乡军仍然是英国从中欧和东欧传播新闻和宣传的主要来源,波兰还向盟军侦查到很多有关纳粹集中营以及V1导弹和V2导弹的情报。4年随着苏联在对德战争中的不断胜利,以及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和苏联政府关系之间的日益恶化,波兰家乡军开始将战后政治划分作为德国占领区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甚至和纳粹德国的部队合作打击波兰人民军和苏联红军的先头部队。4年1月和2月波兰家乡军的一支主要部队的指挥官亚历山大·克孜扎诺夫斯基上校在和纳粹德国保安局会谈之后他所指挥的家乡军和纳粹德军达成协议,一同合作围剿来自波兰左翼和立陶宛人的游击队并“维护维尔纽斯的治安”,根据当地纳粹官员的报告:“三个相当大的波兰部队来到我们这边,最初仗也打得很好。”但随着不久后纳粹德国释放斯捷潘·班德拉,并和持有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立场的乌克兰起义军的合作导致后者对波兰居民区的疯狂屠杀,这种行为激化波兰家乡军和德国占领当局以及乌克兰起义军之间的关系致使三方合作关系破裂,班德拉分子对波兰平民的屠杀也导致波兰家乡军使用相同的残忍手段对待他们活动区内的乌克兰居民作为报复。

(四)随着苏联红军打败纳粹德军并向着波兰推进,波兰家乡军集结部队发动计划名为黎明之门行动和暴风雨行动,准备通过迅速占领波兰战前领土的主要城市,建立政权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苏联承认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在波兰土地的权威。4年6月12日本土总司令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将军发布命令,准备一项从德国人手中夺取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计划,维尔纽斯和纳瓦鲁达克的家乡军部队计划在苏联红军到达之前控制这座城市。4年6月26日特奥多尔少校和齐格蒙特中校向总指挥官克孜扎诺夫斯基上校提出一个作战方案,他将重新集结波兰东北部的所有家乡军部队,组成五个战斗群加入战斗并置于他指挥下,然后派遣一部分游击队员潜入城市,在7月8日对城市进行里应外合的攻击。由于苏军推进神速,家乡军不得不比最初计划提前一天。7月7日早上克孜扎诺夫斯基上校决定在苏联红军即将抵达维尔纽斯前立即提前开展行动,由于这一变化导致战斗开始时计划中最初发起进攻的家乡军三个营中只有一个营抵达进攻开始的出发阵地。尽管兵力不齐但仍有名波兰士兵在两支反坦克炮和一些迫击炮的支援下进攻德军阵地,波兰家乡军面对德军的坦克、反坦克炮以及强大的火炮和空中掩护取得的进展十分有限。与此同时数百名波兰军士兵在城内发动起义,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计划中部署的波兰家乡军部队并没有参加战斗。

(五)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家乡军第1战斗组的第和第5营攻占古维,并在维尔纽斯城郊附近占领一辆装甲列车,但他们无法在猛烈的火力下取得进一步战果。7月7日中午苏联第5坦克旅抵达战场,波兰家乡军的一些前线部队指挥官决定不顾总指挥克孜扎诺夫斯基上校的命令加入苏军一同作战,除了家乡军第战斗群第1旅成功穿过维壬卡之后并在扎则切和巴托里公路坚守到7月8日以外其他的家乡军都被德军重创或被击退。在数百辆坦克和空中支援下10万苏军主力部队于7月8日抵达,波兰国家军开始与苏联第97维捷布斯克步兵师并肩战斗,波兰国家军的第85步兵团第2营成功从德军手中夺取卡瓦里斯卡。7月10日苏军和波军一同攻入维尔纽斯市内,安杰中尉在苏联坦克部队的协同下往市中心挺进,但因没有其他家乡军的配合而受阻。7月1日为数不足的德军剩余的守军决定突围并逃往华沙,维尔纽斯被苏军和波军成功解放。7月16日苏联在白俄罗斯第方面军司令部和波兰指挥官克孜扎诺夫斯基谈判时认定他们有和德军合作的前科,因而决定逮捕以克孜扎诺夫斯基为首的波兰家乡军指挥官和流亡政府代表。剩余的家乡军士兵和军官除了加入波兰人民军的人以外都作为“通德分子”和“反共分子”被送往劳改营,波兰家乡军东北集团的覆灭宣告波兰流亡政府所组织的“黎明之门”行动的彻底失败。“暴风雨”行动开始于沃利尼亚省,直到年该地区属于波兰战前占领的寇松线以西地区,于4年1月4日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已经挺进该地区。

(六)1月28日波兰家乡军组织成立第27军国家步兵师(约名士兵),月18日波兰家乡军开始进攻仍在该地区活动的德国国防军部队。4年4月12日第27军国家步兵师在与科勒尔以西的德军进行的激烈战斗中战败并被包围,4月21日家乡军试图联系苏联红军并突围成功,6月10日第27军国家步兵师渡河逃离沃利尼亚,在该地区的“暴风雨”行动失败。在利沃夫根据4年7月5日的命令,城市内部的波兰家乡军被划分为五个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动员中心和不同的任务。7月18日德国民政当局和亲纳粹乌克兰伪警察撤离该市,第二天德军主力部队离开利沃夫,只留下象征性的力量。这使得该镇的大部分地区几乎都在波兰人手中,但波兰总部因为害怕损失而推迟起义。到7月21日下午苏联红军的第一批侦察部队到达该地区,7月22日苏联第29坦克旅抵近城市,波兰家乡军发动总起义夺取城市。7月2日苏军从三个方向进攻在利沃夫剩余的德军,苏军和起义者相互配合,最终在当天控制整个城市。随后苏联红军指挥官以及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波兰家乡军指挥官会面,要求他们加入波兰人民军否则就会被逮捕,大部分起义军决定加入人民军,在该地区的“暴风雨”行动失败。波莱西的暴风雨行动发生在德国占领该地区的最后几天,由于苏联迅速向西推进(巴格拉季昂行动)让它持续两周(4年7月15日至0日),行动主要集中在寇松线以西的中部地区,包括平斯克。

(七)家乡军总部命令在波莱西建立第0军国家步兵师,该部队的任务是夺取布列斯特北部和东部地区,有大约0名士兵。7月17日家乡军开始进攻德军,4年7月0日波兰家乡军与苏联红军第65军接触,苏联军官要求他们与波兰人民军合并,家乡军指挥官断然拒绝,前往比亚瓦波德拉斯卡。在那里他们决定撤离并前往华沙,在该地区的“暴风雨”行动失败。4年8月在波兰首都华沙的波兰家乡军组织著名的华沙起义,这个行动也属于“暴风雨”行动。比亚韦斯托克及其地区的“暴风雨”行动始于4年7月下旬,一直持续到9月下旬。家乡军在这里重建四个单位,基于原先的波兰正规军单位——第18、第29步兵师和两个骑兵旅,总共有0名士兵参加多场战斗和小规模战斗。4年7月22日在扎诺目万第村附近波兰人释放名苏联战俘,作为报复的德军随后烧毁村庄,并射杀该村所有居民,在和德军接连不断的冲突下实力被削弱的该地区家乡军最终决定加入波兰人民军。卢布林地区的暴风行动发生在4年7月的最后两周,家乡军在那里建立第步兵师、第9步兵师、第15步兵团以及其他抵抗组织的单位,还有来自沃利尼亚第27军国家步兵师。该地区的波兰家乡军总计约有2万人,家乡军游击队员在整个卢布林区沿铁路和公路袭击撤退的德国军队。

(八)7月21日和22日一些德国铁路运输被摧毁,波兰士兵从德国人那里救了科恩斯科沃拉,后者计划将该镇点燃。在该地区的家乡军大部分都决定和苏联红军进行合作并加入波兰人民军,而不是遵守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命令,因此几乎没有和苏联红军起冲突。拉多姆和凯尔采的暴风雨行动于4年8月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6日。家乡军在这里建立第2、第7和第28步兵师以及其他几个部队,这次行动的目的是帮助红军占领维斯瓦河东岸和该地区的城市。波兰游击队计划保卫维斯瓦河的桥梁,并占领几处武器工厂。在红军设法越过维斯瓦河并捕获桑多梅日和马格努斯的桥头堡之后,当地家乡军与苏联红军取得联系,并开始与他们合作。他们加入人民军,并在苏联红军坚守住在桑多梅日桥头堡的阵地的战斗中,还在解放塔佐夫、塞斯尼卡和布斯科的战斗中发挥很大作用。罗兹市地区的暴风雨行动发生在4年夏季和秋季,持续时间为8月14日至11月26日。他们对德国军队进行多次袭击,摧毁铁路线,随后加入波兰人民军。克拉科夫的波兰家乡军慑于德国占领军恐怖政策的余威而放弃起义计划,最终克拉科夫由苏联红军独力解放。“暴风雨”行动的失败标志着作为一支军事力量的波兰家乡军的最终瓦解,不过依然有少数孤立的波兰家乡军武装甚至幸存到6年才被苏联红军或波兰人民军所取缔。

苏台德事件

(一)一二战间捷克斯洛伐克是中欧仅有的西式议会民主制国家,同时享有法国支持的小协约国地位和与苏联的盟约。该国承继奥匈帝国百分之八十的工业生产产能,在被德国吞并前它的工业生产力是国际第七,高于日本、西班牙,但国内民族成分混杂被邻国匈牙利和波兰所敌视。年苏台德事件中爱德华·贝奈斯总统(年5月28日——8年9月日)原本准备动员军队组织抵抗,但在英法的《慕尼黑协定》的出卖下不得不割让所有争议地区,导致国家实力大损。年月希特勒入侵剩余领土时本国政府完全放弃抵抗,同月15日纳粹德国宣布成立傀儡国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并宣布庇护斯洛伐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中是纳粹德国统治下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包括当时欧洲最好的兵工厂之一的斯柯达兵工厂,最高峰时纳粹德国有四分之一的坦克是捷克斯洛伐克工业生产的,捷克的8t坦克系列也一度成为纳粹德国的主力坦克。苏台德事件是指年法西斯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西北边疆苏台德区的事件,该区居民多为日耳曼人,希特勒上台后不断煽动苏台德日耳曼人党(纳粹党)策划苏台德“自治”,旨在并吞苏台德,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英、法为了纵容德国进攻苏联把战祸引向东方,年9月同意德签订《慕尼黑协定》,承认德国吞并苏台德(面积2.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归还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耳曼人遣返德国。

(二)苏台德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于年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与纳粹德国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的原因是对苏台德地区主权的争执。至年为止以德国人为主的苏台德地区和以捷克人为主的波西米亚同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后捷克独立。年11月捷克军队占领以德国人为多数的地区,不顾当地居民的反对,在圣日耳曼条约中苏台德地区被划分给捷克斯洛伐克。从19年开始以康拉德·亨莱因为首的亲纳粹的苏台德德国人党不断加强其自主运动,这个运动一开始只是一个地区性的内部矛盾,但是纳粹德国的扩张和霸权政治很快就开始利用这个运动,由此危及到法国和英国的安全利益。年月德奥合并后苏台德区问题成为欧洲外交政治的焦点,年月28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召见康拉德·亨莱因,并命令他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民族问题提出无法满足的要求。4月24日亨莱因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提出八项要求,其中包括与捷克政府平等、完全自主以及赔偿德国人从年开始蒙受的所有不平等造成的损失。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获得德国军队被迁往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的报道,因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5月21日进行部分动员,九天后希特勒作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动员令的反应发布详细地、消灭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

(三)9月21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一个法国和英国的建议,根据这个建议德国人在居民中占50%以上的地区交给德国,9月2日希特勒拒绝这个计划后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总动员。9月29日和0日法国的达拉第、英国的内维尔·张伯伦、意大利的贝尼托·墨索里尼和德国的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会晤,9月0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况下英国和法国在慕尼黑协定中同意让整个苏台德地区与德国合并。虽然慕尼黑协定使得欧洲战争未于年就爆发,但是一年后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德国就将捷克的剩余部分以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形式吞并。年5月和9月的总动员显示捷克和斯洛伐克民族捍卫其共和国的决心,但是出于其政治上的考虑他们没有能够获得英国、法国和小协约国的支持,其结果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崩溃。慕尼黑协定的另一个结果是苏联改变其政策,苏联本来是参与欧洲安全讨论的,但是在处理苏台德区问题时西方政府故意忽视苏联,斯大林从中得出的结论导致一年后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德国军队里以路德维希·贝克将军(年6月29日——4年7月20日)为首的一些军人坚信德国无法与西方列强作战,他们决定假如希特勒下达进攻令的话他们就将逮捕希特勒,他们甚至向英国透露这个计划并要求英国不要让步。但是慕尼黑协定的达成使得这个政变计划失效,因为希特勒获胜让德国内部的反对派再也没有从这次失败中恢复过来。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战苏德战争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