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二战苏德战争第三期
TUhjnbcbe - 2024/3/28 18:18:00
白癜风初期好治疗吗 http://m.39.net/pf/a_7723195.html

斯洛伐克民族起义

(一)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并没有完全屈服于德国占领,前总统贝奈斯逃亡英国组建流亡政府,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共产党则分别开展有效的游击抵抗运动。年8月爆发斯洛伐克民族起义,年4月在科希策成立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为领导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同年5月9日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斯洛伐克民族起义是年8月斯洛伐克的反法西斯武装起义,年月14日纳粹德国策动斯洛伐克人民党宣布斯洛伐克“独立”,将其变成附庸国,斯洛伐克人民广泛开展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年8月上旬苏联红军挺进喀尔巴阡山和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鼓舞斯洛伐克人民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年6月29日斯洛伐克共产党地下中央成立军事委员会,筹划起义。年8月2日罗马尼亚发生政变推翻与希特勒结盟的扬·安东内斯库政权,转而接近同盟国。年8月底0名离开罗马尼亚的德国军官在斯洛伐克的马丁火车站遇到苏联旗下的斯洛伐克共产党游击队,后者将他们解除武装并逮捕,第二天清晨这些德国军官被枪毙。这场屠杀成为一场起义的最初导火索,起义在短短几天内就席卷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天主教神父约瑟夫·季索作为“领袖和总统”在这里建立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它与匈牙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和保加利亚一道属于纳粹德国的盟友,并在针对苏联的歼灭战中给予纳粹德国支持。

(二)随着年夏季纳粹德国摇摇欲坠的东部战线向斯洛伐克边界靠近,后者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加紧筹备起义。其在民族委员会的指挥下建立补给仓库,制定军事行动计划,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一个拥有2.4万名全副武装士兵的军团。8月2日德军在斯洛伐克地区集结,同日傀儡政权要求德军帮助镇压游击队。8月29日以班斯卡-比斯特里察为中心爆发的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相对于波兰家乡军在华沙的起义有2个重要优势:其一它依靠的是拥有充足后勤和装备的正规军;其二其准备工作是与苏联红军协调进行的,而非如波兰那样作为反对斯大林日后统治地位的象征性行动。经过长达数月的撤退战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受益于苏军的疲态而得以稳定喀尔巴阡山脉以北的战线,由此起义军的一个核心考量落空。短短2天内德国后备部队就解除斯洛伐克起义军的武装,并对起义者实施拘捕。这场快速胜利也诱使负责镇压斯洛伐克中部地区起义的党卫军高级军官戈特洛布·伯格尔通过几支临时组建的战斗部队以一种“和解行动”在短短几天内解决“问题”,伯格尔既未进行准确的形势评估,也未设法建立连贯的战线。起义军获得志愿者和游击队的增援,到9月中旬他们已经成功控制全国近半地区。斯洛伐克当时有很多战俘营,随着起义爆发后战俘营被打开,很多战俘加入到起义队伍中来。

(三)来自苏联和西方的斗士也来到这里,最终多达5万人站在起义军一边参与斗争。9月1日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宣布接管所有权力,建立第一起义军,并着手在解放区实行民主改革。参加起义的近8万人,除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外还有许多外国反法西斯战士。德国法西斯投入8个师的精锐部队镇压起义,起义军遭到巨大牺牲。直到德军撤换总司令并增派部队之后情况才出现转折,直到10月中旬多支党卫军部队(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党卫军第6武装掷弹兵师“迭勒汪格”)的进攻最终击溃起义军。10月28日德军占领班斯卡-比斯特里察,起义军领袖不得不宣布投降,他们随后死于德军集中营中。起义武装被迫向山区转移,这场起义的牺牲人数估计高达2.5万人,直至战争结束前部分起义者仍与占领者进行着游击战。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是纳粹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今捷克共和国,但不包括当时德裔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区)建立的傀儡政权,年月15日由希特勒亲自宣布成立,随着年5月1日纳粹德国投降而灭亡。波西米亚是中欧的历史地名,原是日耳曼语对捷克地区的称呼。广义的波西米亚指包括摩拉维亚在内的捷克的全部,狭义的则仅指今南、北摩拉维亚州以外的捷克。

(四)波希米亚历史上曾先后受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统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年它成为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新成立国家的一部分。摩拉维亚是捷克东部一地区得名于流经该地区的摩拉瓦河,摩拉维亚历史上长期受奥地利统治,年它也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军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讲德语的居民大部分居住在苏台德地区。年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企图以支持“民族自决”为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同年9月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慕尼黑条约》,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迫于德国军事威胁和英、法的压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慕尼黑协定》。次年月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在捷克地区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首都设在布拉格,由德国人担任“保护长官”。

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

(一)年10月28日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意大利总理,从此墨索里尼开始在意大利实行法西斯主义独裁政策。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同年在西班牙内战中大力支援佛朗哥夺取西班牙政权,年4月7日侵占阿尔巴尼亚。年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正式和德国一同侵略扩张。年6月22日意大利王国随同德国一同向苏联宣战,6月26日派遣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到侵苏战场。年7月26日随着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战的胜利,意大利王国宣布接受同盟国的停战协议。年4月,盟军在意大利战役最终取得胜利,墨索里尼被游击队处死,法西斯意大利彻底覆灭。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是年7月29日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空军特遣队在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国境上的城市Tudora成立,这支部队由第九“帕苏比奥”半摩托化师、第五十二“都灵”半摩托化师、第三“PricipeAmedoDucaDAosta”快速师及“ValTagliamento”黑衫军团组成,总兵力为,装备六十辆L轻型坦克。年6月22日德国发起“巴巴罗萨”行动,全面进攻苏联,年6月26日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被派往乌克兰。

(二)年7月29日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空军特遣队在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国境上的城市Tudora(位于罗马尼亚线上)成立,同年8月12日装备51架MC.“闪电”战斗机的(分属59a、62a、69a和71a中队)、2架Savoia-MarchettiS.M.81“蝙蝠”中型运输机和架CaproniCa.1军用运输机(用于后勤运输)的第22战斗机大队在Beneasa作短暂停留后来到这里。随后于8月16日到来的是第61侦察机大队,装备有2架CaproniCa.11“西北风”侦查(多用途)飞机(分属4a、a和a中队)和一架SavoiaMarchettiS.82“袋鼠”大型运输机/轰炸机。同年8月27日第22战斗机大队宣布在他们东线的首次作战中击落6架俄国轰炸机和2架战斗机,到8月底由于德军的快速推进,意大利空军特遣队也随之从Tudora迁往KrivoiRog(乌克兰境内)。9月份第22战斗机大队得到8架Savoia-MarchettiS.M.81“蝙蝠”中型运输机,连同原本就有的两架S.M.81组成第a运输中队。在9月22日于Petrikovka发动的地面战斗之后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于10月20日占领了位于东乌克兰顿涅茨盆地的斯大林诺,地面部队进一步的推进迫使第22战斗机大队的运输中队和第61侦察大队的一个侦察机中队从KrivoiRog被派往第聂伯河左岸的Saporoshje,以维持补给线和必要的战术侦察力量。

(三)在此期间正好是俄罗斯多雨的秋季,大量的降雨以及当年的第一场降雪都降临到他们头上,这些不利的气候因素不仅限制作战行动,而且由于降雨(雪)造成的恶劣道路情况(补给要通过空运)使运输及飞行员们要用尽全力才能勉强维持在前线和斯大林诺之间建立起补给桥梁(另一个补给吃紧的原因德国人优先将补给供应自己的军队)。在斯大林诺的11月9日71a战斗机中队被调走,直到12月底才有另外一个战斗机中队来填补空缺。而在11月5日6架S.M.81被从本土送来,于是就组建a运输中队,从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补给情况。年11月2日晚意大利军队占领格尔洛夫卡,三天之后又占领Nikitovka。然而苏联红军进行英勇的反击,有一个意大利团被包围,并且由于红军的顽强阻击而无法突围。最后C.S.I.R.派出71a中队的MC.“闪电”战斗机对敌军进行反复的扫射,这才使那些被围部队得以突围。12月初C.S.I.R.再次发动攻击,并占领Grossny和SechSevielenka,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年苏联红军长达月余的冬季攻势。在12月25日苏军于Ubescicce、Chazepetovka发动意大利人称之为“圣诞之战”的猛烈进攻,意军击退红军,稳定Izjum战线,但丢失罗斯托夫。C.S.I.R.地面部队第52“都灵”半摩托化师第81步兵团在NavajaOrlovka进行一场漂亮的防御战,而此次战役的空战则完全是由一系列混战组成,意军宣称击落12架敌机,自身仅损失1架MC.。

(四)冬季对于空军地勤人员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他们的工作让人感觉无穷无尽,总也做不完,而且特别累人。但是这一切却都是必须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飞机和机场处于战斗状态。在这种恶劣的气候下意军飞机经历极其恶劣的气候考验,飞机的加热器和鼓风机经常工作不充分,为了启动发动机必须把起动装置和发动机油预热。此外极度的寒冷常常使液压起落架失灵,驾驶员惧怕暴露在寒风中而根本不敢敞开座舱盖,而且护目镜、挡风玻璃经常结霜导致无法观察外界和准确射击。但是纵使有这些困难以及燃油短缺,只要天气允许的话意大利空军总会升空作战。在经过2年1月的沉寂之后2月4日和5日意大利战斗机部队发动对KranyiLiman机场的袭击,他们主要遂行对地扫射任务,并宣称击毁15架停在地面的苏军飞机。从2月到9月第22战斗机大队既执行战斗巡逻任务也为德国轰炸机护航,在整个作战行动中他们宣称击落47架敌军飞机,自身损失10架作战飞机。他们还执行其他一些任务,如月份袭击Luskotova机场;4月份袭击LeninskiljiBombardir机场;月22日第61侦察大队的CaproniCa.11“西北风”侦查(多用途)飞机轰炸苏军地面部队。

(五)2年7月C.S.I.R.的兵力增加到20万人,名称也该为ARM.I.R.(补充的兵员来自意大利第八集团军)。同年6月第22战斗机大队由第21战斗机大队(下辖56a、82a和86a中队)替换,第61侦察机大队由第71侦察机大队(下辖8a和a中队)替换。2年6月初第21战斗机大队获得装备MC.的61a战斗机中队的补充,而在8月和9月第71大队得到7架FiatBR.20中型轰炸机,12月份又得到5架想同型号的飞机。2年9月还得到12架MC.战斗机,被第21战斗机大队的各飞行中队平分。2年8月1日意军到达顿河一线(任务是防守斯大林格勒侧翼),但一周后苏联红军在Serafimovich对意大利防守部队的右翼发动进攻,并在数量上压倒守军,意军受命死守,最后意军用包括燃烧瓶在内的一切手段击退苏军坦克。意军亡人,但俘虏苏军,并缴获一批小型武器。在此过程中意军地面部队和空军第71侦察机大队进行紧密的合作,就连最新获得的FiatBR.20中型轰炸机也被派出执行轰炸任务,以减缓苏军的进攻压力。在由于坏天气而经过暂时的沉寂之后,11月MC.和MC.战斗机以及FiatBR.20中型轰炸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到月底为止由于作战需要,意空军特遣队经过一系列向更靠近战线的机场的调动,最后整个特遣队集中在驻扎在Voroscilovgrad机场,除了一个中队由于轮换命令驻扎在Kantemirovka机场。

(六)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发动对ARM.I.R.的进攻,并在12月11日突破一部分意军阵地。经过一周激烈的战斗之后,2年12月16日防御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ARM.I.R.的灾难来临了,占有压倒优势的苏联红军向斯大林格勒外围发动猛攻。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的防线先被冲垮,意军根本无法对抗四倍于己的苏军而开始撤退,在一个月的苦战后(包括白刃战)终于冲出顿河“口袋”,其中“都灵”师作为前锋经历两次事关生死的战斗。2年12月22日—24日的“死亡谷”意军和德军首次遭遇包围圈的苏军,意军通过白刃战乃至徒手格斗杀开一个口子。最后在Chertkovo的年1月15日意军突破最后的包围圈,回到友军战线,担任后卫的山地军也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突围。在此期间意大利空军特遣队又一次担负起袭击和轰炸苏军地面部队和坦克的职责,同时S.M.81中型运输机队尽其所能地为被围意军提供给养、运出伤员以及补给第八集团军的山地军,最后的空中作战行动是由第21战斗机大队于年1月17日完成的。在之后的三个月的时间内在放弃重建新的第8集团军计划后,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空军特遣队的所有人员和飞机离开东线回到意大利。在撤回意大利后意大利远征军编内的大部分军、师都得到重建,梅塞后前往北非指挥意大利军队对盟军作战,年5月12日晋升元帅,第二天向英军投降。~年担任新的意大利皇家军队总参谋长,战后在~5年梅塞还当过参议员。

东方总计划

(一)年9月日法国和英国一同向德国宣战,战争初期法军因一战经验教条打起静坐战。年5月10日德军穿过比利时和荷兰突袭法国,法军大败。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成立维希法国,同月法国将军戴高乐在英国宣布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国运动的开始。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维希政府追随德国,批准建立“反布尔什维克军团”,实行“强迫劳动”制,为德国提供劳工。2年11月25日自由法国运动向苏联派遣诺曼底涅曼飞行团,由法国共产党和自由法国运动分别领导的游击队在纳粹占领区非常活跃。年6月自由法国军队随同盟军一同登陆诺曼底,8月维希法国名存实亡,年维希法国组织的纳粹党卫军第"查理曼"武装掷弹兵师在苏联红军的打击下覆灭。西班牙内战中苏联支持西班牙共和军,而德国和意大利则支持西班牙长枪党叛军。随着长枪党独裁者佛朗哥的胜利,西班牙开始在国际上公开支持轴心国的行动,但希特勒十分鄙视西班牙人的战斗力,一直对佛朗哥想要参与轴心国的谈判十分冷淡。

(二)苏德战争爆发后佛朗哥组织超过2万人的西班牙志愿军“蓝色师团”,参与对苏联的侵略。年10月佛朗哥见轴心国作战失利,于是撤回志愿军并宣布中立。阿道夫·希特勒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中论证所谓“生存空间”的必要性:在东欧(特别是在俄罗斯)中德国人应该扩张获取新的领土,他设想在征服那片土地后将迁移日耳曼人到那里去定居,并使得当地的德意志人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根据纳粹意识形态,日耳曼人民构成“主宰种族”,同时将大部分东欧地区现有的斯拉夫居民灭绝或驱逐到西伯利亚,并将少数剩余居民留作奴隶劳动。希特勒早在年就宣布俄国人在其眼中是低等的,他认为布尔什维克革命使犹太人掌权并征服了斯拉夫人。希特勒认为斯拉夫人无法统治自己,而是被“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人”所统治。纳粹领导人(如海因里希·希姆莱)认为反对苏联的战争是纳粹主义和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并确保雅利安超人(来源于尼采的“超人说”)的领土扩张。根据纳粹意识形态,他们是雅利安·海伦沃尔克(即"主宰民族"),去牺牲那些讲斯拉夫语的“劣等民族”。在战争爆发前德国国防军的军官往往鼓动他们手下的士兵针对那些被描述为“犹太布尔什维克分子”、“蒙古野蛮人”、“亚洲洪水”和“红色野兽”的苏联军民不应留情,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在战争中相信纳粹的意识形态宣传。

(三)希特勒以激进的方式提到这场对苏战争称之为“灭绝战争”,这既是一场意识形态战争,也是种族战争。纳粹对东欧未来的设想在东方总计划中得到最清晰的编纂,被占领的中欧和苏联的人口将被大部分驱逐到西西伯利亚,被奴役并最终被消灭;被征服的领土将被德国或“德意志化”的定居者殖民。此外纳粹还试图消灭中欧和东欧的全部犹太人口,作为旨在消灭所有欧洲犹太人的计划的一部分。东方总计划是纳粹德国制作的一份计划,主要内容是围绕波兰战役和苏德战争之后如何处置占领地区。德国计划通过移民使得这些地区德国化并流放斯拉夫人,东部综合计划诞生于年巴巴罗萨作战开始之时。具体内容是将波兰及俄罗斯的至5万斯拉夫人强制迁移至西伯利亚等地,同时通过消灭犹太人和战争、饥荒等方式减少斯拉夫人的人口,而因人口减少所产生的空地则由德国人移民所补充。德国人最早计划25年内移民万人,但即使如此也面临人数不足。因此后来德国改决定将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等民族留在当地,后来由于战况恶化,该计划实际几乎没有实施。

(四)年德国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初步成功后希特勒认为苏联在军事上处于弱势状态,可立即征服。年10月日希特勒宣布对于苏联的征服:“我们只需要踢一脚,整个腐朽的建筑就会倒塌。”因此德国期待用另一个短暂的闪电战迅速取得胜利,而并没有为长期战争作出认真的准备。然而在年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德国军事形势后纳粹的宣传开始改为将这场战争描绘为德国对西方文明的捍卫,以防止“欧洲文化”被涌入欧洲的庞大“亚洲布尔什维克野蛮人”所破坏。但即使是在军事形势恶化的年以后纳粹官方的意识形态依然鼓励德军士兵在东线战场尽可能的实施暴行,年10月4日纳粹二号人物海因里希·希姆莱(年10月7日一年5月2日)在波森对党卫队军官发表讲话时宣称:“一个俄国人、一个捷克人的遭遇如何,我丝毫也不关心,这些民族繁荣昌盛还是活活饿死。只有在我们需要他们作为我们文化的奴隶这一点上才使我关心,否则我根本就不关心。一万名俄国妇女在挖反坦克壕时是否累倒,我关心的只是为德国挖的反坦克壕是否完工这一点。”

(五)在整个20世纪0年代苏联在约瑟夫·斯大林的领导下经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斯大林的核心宗旨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从年开始它表现为一系列全国性的五年集中计划。苏联在第一个五年开始加强军备进程计划于年正式开始,但实际上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核心是基础重工业和铁路交通,只是在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加强军事力量才成为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焦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爆发不久斯大林就预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在对内政策方面将从进一步法西斯化中寻找摆脱现状的出路,在对外政策方面将从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寻找出路。随着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纳粹党在德国攫取政权,他在年1月又明确指出:“国际关系尖锐化的根源在于日本和德国,它们两国退出国际联盟更加推动军备的扩充和帝国主义战争的准备,现在又像年那样好战的帝国主义的政党、战争和复仇的政党是最出风头的,新的战争显然逼近。”19年12月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开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主张用集体安全的力量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动,防止战争爆发。苏联因此在年加入国际联盟,并在年5月2日和法国签订《苏法互助条约》。

(六)但由于欧洲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西方和德国达成慕尼黑协定后苏联政府对英法丧失信心,于是在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失败后苏联转而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划分势力范围,以独自进行反侵略准备。年6月德国入侵后苏联降低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宣传,转而提高民族主义保家卫国观念的口号。年7月日斯大林以《伟大的卫国战争》为题发表演说宣布:“这场战争不仅是两国军队之间的战争,它同时是全体苏联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伟大战争。”随着战事进展在年11月7日斯大林在红场演讲:“让我们的伟大祖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札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吧,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着你们吧,为完全粉碎德寇而战。”从而进一步将苏联卫国战争与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结合起来。斯大林同时在卫国战争期间放宽苏联的宗教政策,当苏联红军重新取得战事主动权,并攻入苏联西部边境以外的轴心国和轴心国占领区时,苏联官方开始降低民族主义口号,并重新开始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主要旗帜。

(七)宣布战争的最终目的为意识形态性的“消灭法西斯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式的“向德国人民复仇”,并将德国人民称之为“希特勒主义下被压迫的受害者”,但即便如此很多红军士兵依然由于家乡被蹂躏的愤怒而以复仇主义的观点对待轴心国人民。19年12月起苏维埃联盟主动向联合王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议缔结一个共同防止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区域性协定,以保障苏联的五年计划在和平条件下的实施。到年6月苏联和法国就《东方公约》达成草案,随后通过年5月苏联和法国签订的《苏法互助条约》和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的《捷苏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认为本国已经较为稳固的扼制纳粹德国的扩张。但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英法在排斥苏联参与的前提下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一下使得苏联丧失在欧洲大陆的安全保障。捷苏互助条约是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为共同防御德国法西斯侵略而缔结的条约,年5月16日在布拉格签订,同年6月8日生效,有效期5年。条约包括序言、6条正文和1项议定书,主要内容是:如捷或苏受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侵略威胁或有被侵略的危险时两国互相保证为遵守国际联盟盟约第10条的规定来采取措施,彼此立即进行协商;如捷或苏成为一个欧洲国家未经挑衅的侵略对象时两国应立即相互支援和协助。

(八)但捷方坚持在签字议定书中附加一项重要的保留条件,即只有在法国对被侵略国提供援助时,捷苏双方才有义务互相援助。由于捷方坚持条约的作用受其盟国法国行动的制约,而法国后来转而追随英国对德执行绥靖政策,致使该条约在年苏台德危机和年德国侵吞捷时未发挥任何实际作用。年2月西班牙大选将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带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人民阵线政府,但在几个月内右翼军事政变发动年至年的西班牙内战。第二西班牙共和国受到国际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以及来自苏联与墨西哥的支援和志愿军的支持,而佛朗哥领导的军事反叛组织西班牙长枪党武装受到纳粹德国、意大利法西斯、葡萄牙萨拉查独裁政府的援助,内战最后拥有更多支援的佛朗哥取得内战胜利。随着年8月苏联在莫斯科与英法谈判的破裂,同时德国当局担心陷入东西夹击,因此主动提议对苏和解。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都把该条约当做是权宜之计,双方都不信任对方最终会遵守条约。就德国而言这个条约的意义在于防止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就苏联而言这个条约的目的在于争取时间为本国独自卷入战争做好准备。

(九)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欧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开始积极扩充领土以应对可能的战争波及,实际上苏联政府对德国的意图充满怀疑,因此对波兰寇松线以东领土的接收苏联方面直到年9月17日德军占领华沙以后才出兵行动。苏联在年以军事观点看待领土问题,暂时满足于和波罗的海国家以及罗马尼亚维持外交关系。苏联年唯一的激进活动便是进攻芬兰,这是苏芬关系长期紧张的结果。德国方面则自年9月1日以来力促苏联产生和英法的直接冲突,因此反复催促苏联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划分的势力范围。德国政府态度中的例外是立陶宛的地位,按照苏德秘密协定时德国的势力范围本包括立陶宛,但随着苏联于年9月19日占领波兰战前侵占的立陶宛故都维尔纽斯,德国失去对立陶宛的谈判筹码。退而求其次,只要求苏联将立陶宛德意志人迁移到德国境内,而把立陶宛国土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当苏联进攻芬兰时引发德国意料外的英国和法国对苏联的强烈不满,以至于英法一度策划轰炸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并直接派兵介入苏芬战争。由于芬兰战败,英法取消这一冒险计划,在希特勒不知不觉中把苏联拖入对英法战争的机会流失了。

(十)年6月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法国战役结束,苏联预计会长期化的西欧陆上战争结束。同时由于德军在法国的军事行动中未遭到严重损失,苏联从间接的受到介入战争的威胁,转为受到有经验且庞大的德国军队的直接军事威胁。大受刺激的苏联迅速兼并波罗的海地区,并从罗马尼亚收回比萨拉比亚地区。此时苏德关系已经转冷,德国对苏联越发冷淡,如在保加利亚协助防务问题上德国拒绝苏联的要求。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协议时苏联和德国在年至这三年内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贸易,在双方贸易中德国提供给苏联的多为重工业产品,包括机床、吊车等工业设施,还有一部分军事工业产品,包括一艘半完工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吕佐夫”号(苏联接收后改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重巡洋舰)。苏联提供给德国多为工业原料,包括石油、粮食等。在双方贸易中德国所进口的一直小于其出口的,事实上由于苏联所提供的多为原料,德方以此为借口长期维持不平等交换,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欠苏联的货款越来越多。至年6月22日战争爆发为止德国共计欠苏联2.4亿帝国马克的货款,用当年的汇率换算时1美元大约可换.帝国马克,德国欠苏联7万美元左右。在贸易中苏联成为德国重要的石油来源,年德国石油年储备量的4.6%来自苏联,苏联把年产量的2.1%出口到德国。

(十一)德国与苏联的贸易逆差扩大进一步导致德国迫切试图摆脱对苏联的原料依赖,而准备以直接掠夺苏联领土的方式满足国内和战争需求。年7月1日在伯格霍夫的会议上纳粹德国政府作出侵略苏联的政治命令,会议上希特勒对于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完全不热心。会议决定入侵英国以德国空军在大不列颠战役的成功为条件,希特勒断言苏联是英国最依赖的一个因素,俄国被击溃后英国的最后希望就破灭,德国就会成为欧洲和巴尔干地区的主人。于是决定对俄国的进攻将于年5月开始,在这时发动进攻就可以有五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任务。希特勒在年8月下令制定进攻苏联的“奥托计划”,到年12月制定完成的计划改名为“巴巴罗萨计划”。年11月苏联派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谈判,会议上德国方面鼓励苏联加入轴心国,宣布可将波斯到印度的大片区域划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方面则比起介入战争时更关心德国军队往苏德边境不断增兵的情况,提议德国军队不应驻扎在芬兰和罗马尼亚境内,双方应在边境撤军。这次谈判没能达成任何协议,更加坚定希特勒侵苏的决心。德国原本计划在年5月进攻苏联,但由于巴尔干战事蔓延到希腊使得计划大幅度推迟,直到年6月下旬德国才大举进攻苏联。

(十二)年6月22日开战时轴心国方面集结个集团军群,合计万人。其中15个步兵师是德国军队,其余的7个步兵师是仆从国军队,包括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以及部分占领区征召部队。尽管苏联间谍佐尔格(年10月4日—年11日7日)已经从日本提前传来德国军队会在年5月下旬进攻苏联的消息,但斯大林依然倾向认为这是英、美国家的离间计,旨在挑起苏德之间的战争,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备战方面的政治措施(如总动员)。苏联的军备计划依然按照年制定的时间表进行,即预计到2年红军才能基本完成整备。苏联对德国进行一系列的外交试探以试图推迟战争,但德国方面以拖延的态度对待这些提议,德国为了保持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和主动权而不准备进行任何谈判。由于德国进攻计划的推迟,使得苏联情报部门很多获得德国正确入侵日期的情报也被证伪。年6月1日代表苏联官方的塔斯社公开发表声明否认苏德之间存在冲突和战争即将来临的传闻,塔斯社说:“苏联在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也如此,相反的说法完全是谎言和挑拨。”声明否认德国向苏联提出新的要求,只是暗示说:“如果有这样的事,可以进行谈判。”

(十三)在所剩无几的和平的日子里苏联人又继续给德国人发出许多暗示,说他们愿意进行谈判。到开战日年6月22日苏联的五个西部边境军区共拥有个师和2个旅,由于依然处于整编和组建状态,所有苏联的师级部队都不满员并且装备配发未齐。个师只有8人,19个师只有~5人,7个骑兵师6人,加上依然在训练的后备兵共合计约万人。年6月22日凌晨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在短短18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公里,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空军损失1架飞机,其中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大量苏军边境据点被德军迅速包围,红军边防守军陷入孤军拼死抵抗(如布列斯特要塞之战),与此同时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

(一)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发生于年6月22日—2年1月苏联及东欧地区,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年8月底制定完毕。“巴巴罗萨计划”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计划”。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又提上日程,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资源,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往东欧寻找。纳粹的政策指定俄国和东欧土地上的斯拉夫民族应该让出一定土地给德国人民居住,否则应该遭到驱逐。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奋斗》中并没有把斯拉夫人划定为下等民族,也没有下等这个说法。计划中这些地区的人口、土地、资源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必须无条件接受德国的管理,虽然希特勒也说德国会与那些愿意支持他们的俄国人“一同合作”。德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认为斯拉夫民族也是属于雅利安人,提出建议应该将攻克的苏联领土依照以下形式划分行政区:奥斯兰,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乌克兰,乌克兰和邻近疆土;高加索,南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带;突厥斯坦,中亚国家领土。

(二)在德国和苏联于年联手侵吞波兰之前两国便签订《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借由分割波兰等国家来划分德苏两国的边界,在条约中波罗的海三国乃至芬兰被划分为苏联的“影响范围”。这个条约震惊全世界,因为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彼此抱持敌意,而且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完全相反。由于这项条约,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展开大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苏联提供石油和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尽管这项条约的签订,但两国仍然对彼此的一举一动抱持强烈猜疑心,不久后这段短暂的和平关系便以战争的彻底爆发告终。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剥削当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签订这项条约只是为了短暂的方便。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都对攻克领土抱有极大野心,而双方的意识形态差距则导致最终的冲突爆发。斯大林在国际上的恶劣名誉给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理由,同时也增加德国对于胜利的信心。纳粹不断的宣传苏联政权的残暴,并且瞄准斯拉夫民族作为主要宣传对象。

(三)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导致苏德合作分裂的最后因素,年11月12—14日在柏林的商议后德国迷惑性的向苏联提出加入轴心国的条件。而苏联则在11月25日提出一份修正的版本,表明先要求德军必须在苏德边境撤军,并且让保加利亚“中立化”才能进行一步谈判,然而从此德国没有再进行回复。随着这次谈判的失败,两国在东欧的利益冲突也日渐明显,尽管他们在年1月还会针对边界和贸易上做出一次小的协定,然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希特勒的军队在法国所向睥睨与苏联在芬兰的惨胜形成对比,让他对德军的胜利有相当信心。在针对斯拉夫人进行的宣传上德国一直强调苏联政权的残暴,同时也宣传红军正在准备攻击德国,并主张他们先行的攻击只不过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罢了。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应该先解决英国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希特勒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

(四)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红军在—年间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这在后来成为德军受挫的主因之一。纳粹的整个政策都是为了依照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间概念彻底摧毁苏联的政治实体,以替未来的“雅利安”世代准备发展的环境。年的春季德国战争机器的资源缺乏问题开始越来越严重,而德国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冲突也开始浮现,这使得侵略苏联逐渐成为希特勒唯一的未来途径,尽管德军将领们也曾跟希特勒说过占领整个俄罗斯西半部对于德国战争机器运作来说是利大于弊。

(五)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英国;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希特勒在年12月5日收到德军对入侵苏联的计划,并且全部批准,预期在年5月开始进行。在12月18日希特勒签下“21号指导”,要德军最高统帅部准备“快速的击倒苏联”,并且制定侵略的预定时间为年5月15日。巴巴罗萨计划假设的是德国国防军可以在短期间内消灭红军道加瓦河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大多数步兵师,事后证明尽管德军的确消灭原先在此地区的苏联红军数量,苏联红军不断从后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导致这种假设的失败。为了准备发起攻击,希特勒将20.6万人调遣至德苏边界,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苏联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大量的军事物资。到了年2月德军已在罗马尼亚—苏联边界部属68万人,即使进行如此庞大的准备过程,苏联依然没有预料到德军的意图,在战争爆发时完全措手不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坚信第三帝国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他也坚信德国会等到拿下英国后才会开辟新的战场。

(六)尽管苏联情报部门已经多次发出战争逼近的警告,但斯大林依然拒绝改变心意,认为这是英国故意设计要让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假情报。德国政府也助长这种骗局,向斯大林透露德军的调动只是为了远离英国轰炸机的航程。德国甚至向苏联解释他们故意要让英国以为他们正准备进攻苏联,而事实上他们正在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和物资,因此直到战争爆发前斯大林都没有认真准备应付德军的可能入侵。潜伏德国的共产主义间谍理查德·佐尔格在战争爆发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准确的进攻发起日期,但这项情报也没有获得重视。德国还在年4月发起一连串佯装进攻英国的作战,假装正在挪威聚集部队,这些行动配合大张旗鼓的海军舰只聚集、飞行勘测和演习行动,并且还故意透露虚构的入侵计划细节。同时期德军军事计划人员开始研究拿破仑在侵略俄罗斯战争中的失败,他们推估苏联红军无法在侵略开始后大规模的向俄罗斯内地撤退,因为他们认为斯大林无法在政治上和军事补给上抛弃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等地。

(七)但在侵略苏联的计划和主要目标的设计上希特勒则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以及许多高阶将领意见分歧,最高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认为应该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丰富资源后才转向莫斯科。希特勒认为莫斯科是“不重要的”,他认为重点应该在于消灭莫斯科以西的红军主力。但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德军被迫于年4月6日发动巴尔干战役,以救援意大利。6月1日德军攻占希腊全境,但巴巴罗萨计划被迫延迟一个多月,这导致德军未能在俄国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最终输掉德苏战争。但是要注意的是希腊战役于4月0号结束,从时间上来看相隔近两个月,据当时德军的重组能力时伤亡可以有效补充。在对比三个集团军群及对希腊作战的部队后发现只有第0军的第、第、第步兵师可能同时参与两次作战(其实还是不准确,因为在巴巴罗萨的0军和希腊的0军军长并不是同一个人,但这也可能是调职导致)。但是第0军在战斗中并未有大幅度减员情况的出现,在2年英国内阁办公室历史分部的一项科学研究总结巴尔干战役没有影响巴巴罗萨行动的实行,根据罗伯特·柯奇贝尔说:“将巴巴罗萨作战的开始日期由5月15日延迟至6月22日的主要原因是那些不完全合乎逻辑的安排,以及之前不正常的潮湿冬季令河流直到晚春仍然泛滥。”由此看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八)最后希特勒与高阶将领们取得的共识是:将入侵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区和大城市,分为: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下辖第16集团军(由恩斯特·布施指挥)、第4装甲集团军(由艾里希·霍普纳指挥)、第18集团军(由格奥尔格·冯·屈希勒指挥)、第1航空舰队(由阿尔弗雷德·凯勒指挥),在1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穿越苏联中西部(今白俄罗斯)地区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29个师;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下辖第4集团军(由京特·冯·克鲁格指挥)、第2装甲集团军(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指挥)、第装甲集团军(由赫尔曼·霍特指挥)、第9集团军(由阿道夫·斯特劳斯指挥)、第2航空舰队(由阿尔贝特·凯塞林指挥),在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莫斯科,总兵力为51个师;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下辖第17集团军(由卡尔-海因利希·冯·史图尔普纳格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由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指挥)、第11集团军(由欧根·里特尔·冯·朔贝特指挥)、第6集团军(由瓦尔特·冯·赖歇瑙指挥)、第4航空舰队(由亚历山大·罗尔指挥),在多架飞机的掩护下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攻下基辅,再向顿巴斯进攻。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6个师。

(九)年代初期的苏联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可小觑的,苏联在年代的快速工业化使得工业生产量提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并驾齐驱。军事配备的生产同样快速增加,在战争爆发前经济已经转向军事生产的方向。在年代早期红军也发展出一套现代化的作战理论,并在年将其颁布为全军的作战原则。年在德军的秘密调度下苏德边界的苏联部队数量已经被德军所超越,不过在年6月当时苏联军队的总人数高达万人,比德国调派参与巴巴罗萨作战的地面部队总人数还多。除此之外苏联大规模的军事动员使得红军的人数一直稳定增加,使苏联能够投入比德国更多的部队至前线。由于两方的兵力都变动不定,整体上来说年的战役两方的兵力是势均力敌的。在一些武器的对比上苏联则有许多优势,在坦克上苏军的优势特别明显,苏军拥有的坦克总数高达2,台,其中有1,台分布在西俄的5个军区(其中个直接面对德苏前线)。德国国防军拥有的坦克总数为5台,其中只有50台参与对俄作战,这使得红军与德军在可用坦克数量上的差距高达4:1。

(十)苏联还拥有当时世界上处于较先进水平的T-4坦克(然而在对德作战过程中真实的损失数据苏联官方未给予确切答案)和速度最快的BT-8坦克,苏联也拥有压倒性的火炮数量优势,mm的A-19火炮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火炮。最先进的苏联坦克在开战期间数量并不多,不过在年的前半年苏联军事机器所生产的部分的坦克和部分的战机都已经属于现代的设计。然而德国空军和陆军却有着极为精良的训练和正式进攻苏联之前在其他战场的作战经验,在质量上的优势大幅抵销苏联的数量优势。苏联方面大量具备经验的苏军的军官和指挥官在大清洗(—)期间被杀害,三分之一的苏军军官和几乎全部的高阶将领都被处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亚,改以大批具备“政治经验”却毫无作战经验的军官替代。五名元帅就有三名遭处决,三分之二的军团和师指挥官也遭遇相同下场,总共加起来被处决的红军领导人高达万人,这造成红军内部充斥大量年轻而训练贫乏的军官。年红军的军官里有75%尚未任职超过1年,红军军团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比德军师指挥官的平均年龄少了整整12岁,这些军官在战场上往往缺乏积极行动的意愿,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能力胜任其职位。

(十一)大多数苏联单位在战争爆发时都保持和平时期的状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苏联空军的战机都紧密排列在跑道旁(而非疏散开来),而被德国空军的轰炸部队轻易摧毁。苏联空军一直到战争爆发前都被禁止攻击德国的侦查飞机,任由大量德军侦查飞机进入苏联领空勘测。苏联空军虽然拥有数以千计的战机,但大多都极为老旧(例如I-15和I-16),而先进的机型(如米格飞机和拉沃契金)则数量稀少。很少战机拥有无线电,拥有无线电的战机也经常故障,而缺乏讯息加密的设备则让德军得以轻易窃听,同时苏联飞行员的空战经验和技术都极为落后。红军部队的部署相当疏散且未经准备,部队之间往往无法互相联系,而且也缺乏运输工具把有效战力集合起来。虽然红军有非常多先进的火炮,但这些火炮很多都没有配备弹药,火炮单位同样缺乏运输工具而无法迅速部署。坦克单位数量庞大且装备良好,但却极为缺乏经验和后勤支援,维修保养的水平也非常差劲。坦克单位往往被草率的送上战场,而没有任何燃油、弹药、或人员补给的安排,通常在经过一次作战后坦克便毁坏或报销。

(十二)在战前苏联的宣传机器总是不断宣传红军的强大,宣称任何针对苏联的侵略都会被轻易击退。斯大林刚愎自用的个性使他无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属下建议,加上他对于互不侵犯条约的盲目信心,在年初他越来越高估苏联的实力。年春季斯大林的情报机关不断的发出德国即将展开侵略的警告,但都没有被斯大林重视。尽管斯大林和其幕僚也意识到攻击的可能性,但由于斯大林对于苏军实力的迷信,苏联决定避免挑衅希特勒。这一连串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开战时苏联边界的部队都没有进入警戒状态,甚至在遭受攻击时也必须先向高层请求许可才准许反击。虽然苏联在4月10日开始实行局部的警戒,但这在德军攻击展开时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斯大林也拒绝彻底动员军队。在当时41%的红军基地集中于接近边界不到公里的地方,依据红军的指令时燃料、装备、火车等等也大量被囤积在那里。然而由于红军在战术理论上进行的草率更动,这些部队的战力被大为减弱。原本苏联在年开始采用的战术是:以标准的线状防守战线紧连其他国家,步兵部队会在防线上堀壕架构坚强的防御工事,而坦克则会配合步兵行动以提供支援。

(十三)但年法国战役的结果引起极大震撼,当时在世界上规模排名第二的法国陆军(第一为红军)在不到6周内便被德军彻底击败。苏联对此结果进行分析,但分析的资料并不全面,分析结果认为法国的崩溃是因为过度依靠战线防守而缺乏装甲部队支援所造成的。苏联决定不再重蹈覆辙,遂取消堀壕防守的战术,改采将步兵部队集中为大规模机动队伍的战术。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至1个庞大的机械化军团,宣称这样一来每个军团都会比德军的装甲军大(不过直到战争爆发很少有军团达成这种规模)。苏联所预测的情况是:一旦德国发起攻击,德军先锋的装甲部队便会被机械化军团所切断和歼灭,接着机械化军团会和步兵部队一同歼灭剩余的德军步兵。而南方的乌克兰地区则驻扎大量的部队,准备在战争爆发后对德军进行战略包围。在摧毁德军南方集团军后则朝北攻占波兰,包围德军的中央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包围圈里的德军不久后就会被彻底歼灭,如此一来纳粹德国将必败无疑。在德军侵略苏联之后纳粹德国宣称红军在那之前便有系统的计划要侵略他们,也因此这场战争只是先发制人的攻击罢了,在战争结束后许多德军领导人也提出这点,例如威廉·凯特尔(年9月22日-6年10月16日)。

(十四)前格鲁乌情报官,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维克多·苏沃洛夫是将苏联侵略计划公诸于世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Icebreaker一书里主张斯大林的计划是先让希特勒与欧洲各国自相残杀之后再由苏联大幅侵略欧洲。他主张斯大林是依据此一长远计划下才跟希特勒进行合作,尽管同时期苏军的扩军和备战都显示他们正在准备“解放欧洲”。苏沃洛夫认为巴巴罗萨是纳粹德国为了先发制人而对苏联红军在边界集中的部队进行的攻击,其他支持苏联先发攻击论的历史学家(如MikhailMeltyukhov)则否定此说,认为双方都在事前准备进行攻击,而不是回应对方的军队部属。自从此理论被提出以来,被发掘出的证据包括朱可夫提出的先发攻击计划蓝图,而且此蓝图还被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与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所批准。朱可夫的计划中包含秘密的红军动员,以训练为借口在边界大量部属军队,以期在攻击开始之后切断德国与其盟国如罗马尼亚的连结,借此中断德国的石油供给。虽然苏联先发侵略论在许多国家收到广泛注意,而且也受到大量冷战后俄罗斯历史学家的支持,不过西方历史学家还没有彻底接受此一说法。

(十五)年的6月14、16、17和18日莫斯科连续接到几份高级情报。情报提供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进攻的日期以及德国三个方面军坦克的精确数量,甚至连集团军高级将领的姓名都完整无缺。这些情报详尽到令苏联人不敢相信的程度,情报的提供者是一个叫鲁道夫·勒斯勒的德国人。德国选在年6月22日的早上:45分展开攻势,要计算双方在这个阶段的特定地区部队分布相当困难,因为大多数德军的名单都包括许多还未参战的后备军人,同样的两方在力量上的对比也很难有效计算。合理的计算是约有万德军在6月22日进入作战状态,而他们所面对的苏联军区也有差不多数量的红军军队。德军的突袭收到完全的效果,虽然苏联指挥部在收到德军部队逼近的报告后即在凌晨00:0分对边界部队发出警告,但当时却没有任何一个部队展开备战。据称斯大林对德军侵略的新闻表示吓呆了,并且直到一两个星期后的7月日才正式对全国发表声明。突袭带给苏联红军的最大震撼并非是突袭的时间,而是同时进攻苏联领土的德军数量之多和配合之紧密。约有20万的德军地面部队投入东线的攻势,伴随的还有6万罗马尼亚军队、4.4万匈牙利军队、47万芬兰军队和6.09万意大利部队,芬兰则从北边发动攻势。

(十六)但苏联红军在同时对抗这些敌军的同时也持续进行大规模的增援,西线的苏联红军部队在年6月22日约有40万人,尽管半年的战事造成90万人死伤的惊人数字,至年底时已经跃升为超过万人(苏联国内部队和储备军并没有计算在内)。德国空军声称在侵略开始的第一天就摧毁架苏军战机,而自身则只损失5架。事实上苏联空军在刚开始几天的损失比德军估计的还要惨重,总共有架飞机在头三天被摧毁。德军的攻击速度之快使得苏联红军的防御计划完全瘫痪,而无线电和通讯配备的严重缺乏也造成苏联红军部队难以互相协调作战。德军的攻势也引燃许多苏联占领国的独立运动,年6月22日立陶宛发生反苏联的暴动,并在隔天发布独立的宣言。大约有万名立陶宛人加入叛变行列,随着德军向北方的攻势进展,叛变也蔓延至爱沙尼亚。虽然攻势前半年进展的相当顺利,但最后德国仍然没有夺下最终的目标——莫斯科。许多人认为德国犯下最大的错误便是延缓发起攻击的时间,原本计划的攻击发起日是5月15日,然而在4月时墨索里尼对于阿尔巴尼亚的侵略受阻,希特勒遂决定调派德军加以援助。尽管德军很轻易的攻克南斯拉夫和希腊,但这起意外的小插曲却使得攻击计划延缓至6月22日进行,这5周的延期更减短原本已经相当短暂的俄国夏季。

(十七)不过延期也有其他的原因,年俄罗斯的晚春加上6月的漫长雨季使得许多苏联西部的道路陷入瘫痪,无法让重型车辆通过。在整场战役中希特勒将原本进攻莫斯科的主力装甲部队改调往南方参与攻占乌克兰的基辅战役,这次战役以德军的空前胜利告终,俘虏超过65万名的苏联红军,但这项举动也进一步延缓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当德军开始进攻莫斯科时秋季大雨造成的泥沼以及冬季的酷寒,再加上红军的顽强抵抗,最终停顿德军的攻势。苏联的反抗力量也出乎德国的意料之外,在白俄罗斯布勒斯特的一座堡垒便说明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精神:在德军第一天的攻势中原本预期只要几个小时的突袭便能夺下这座堡垒,但最后直到七月底才拿下(苏联的宣传宣称它支撑六个星期)。德军的后勤成了主要的问题之一,随着战事的进展德军的补给线也不断拉长,也更容易遭受苏联游击队的袭击。苏联采用焦土政策摧毁所有即将撤离的土地,使德国无法运用其食物、燃料和建筑。尽管遭遇这些挫折,但德军仍然继续推进,在半年的战事中德军展现辉煌的战争艺术。多次以包围战术歼灭动辄数十万的大批苏联红军,或逼迫他们投降。基辅战役尤其血腥,南方集团军在11月中旬夺取基辅,俘虏超过65万名苏联红军。

(十八)北方集团军在攻克波罗的海国家后继续朝列宁格勒推进,在年8月进攻至列宁格勒的南方市郊,但随之面临苏联的顽强抵抗而不得不停止。由于担心直接攻城会造成大量伤亡,德军指挥官决定以围堵方式来摧毁抵抗力量。尽管遭遇德军的渗透威胁、无情的轰炸和炮击以及严重的食物和燃料短缺,最后红军仍坚守住列宁格勒,直到围城的德军在年初被击退为止,列宁格勒围城导致近百万的居民死伤。苏联军队在年遭受严重挫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德军的成功突袭以及苏联红军内部的问题,年的德军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训练最为精良而又最富经验的部队,德军拥有机动性和歼灭战的先进战术理论、近乎完美的通讯技术以及不断胜利所带来的自信。相较之下苏联部队则严重缺乏领导人、训练和准备,苏联假设在2年前不会有战争发生,因此当德国入侵时苏联红军正处于结构重组的阶段,武器也都处于测试的阶段。同时大量的苏联部队都集中于德苏边界(占领的波兰领土),却缺少适当的防卫,导致这些部队在开战后几周内便被彻底歼灭。许多苏联部队也被高层下达的不侵犯、不主动挑衅原则严重限制,在开战后又被命令“原地还击之后反击”(使他们在面临德军包围战时非常脆弱)。

(十九)同时部队普遍缺乏具有经验的军官,迟钝腐败的官僚作风也相当常见,苏联红军领导能力的无能早在先前对于芬兰的侵略中就已经展现出来。苏联在开战后数周所采取的战术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刚开始时红军完全高估自身的作战能力,机械化军团不但没能击败德军的装甲师,还遭受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密集攻击而损失惨重。苏联坦克的保养贫乏再加上坦克兵的经验不足导致惊人的故障比率出现,同时备用零件和负责后勤支援的卡车也非常缺乏。而步兵部队放弃掘壕的战术也导致灾难性结果,在机动性低落又没有坦克支援的情况下苏联步兵部队根本无法在战场上灵活调度。尽管德国最终无法达成巴巴罗萨作战的目标,但苏联遭受的庞大损失使得苏联的宣传机器开始调整宣传内容。在战前苏联政府一贯的宣传红军的强大无敌,但到了秋天宣传基调已经改变为红军变虚弱了、准备战争的时间不足、德国的攻击太过突然等等。苏联历史学家威克特·苏沃罗夫认为苏联在最初遭遇挫败的原因不是防卫准备不足,而是正好相反。因为斯大林正准备主动进攻德国,而整场巴巴罗萨作战只是德军先发制人的反击罢了。

(二十)他举出当时红军的士兵没有配备防守地区的地图,相反的却配备德国占领地区的地图。苏沃罗夫的主张具有相当争议性,许多西方历史学家也批评他并没有提出任何事实根据来证明这个理论。整场巴巴罗萨作战在11月开始的莫斯科战役中达到最高潮,尽管负责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饱受秋季泥泞所造成的补给短缺之苦,但仍被下令继续进攻。德军的进展在年12月初达到极限,前锋部队已经推进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见到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状尖塔。然而这时斯大林手上仍保有数十万从西伯利亚前来支援的部队,这些部队拥有良好的冬季装备和补给,还有大量可以武装成民兵的青年人,很快便将逼近莫斯科的德军全数击退,并在接下来的反击战推回冬季前的战线。反观这时的德军则严重缺乏石油、冬季装备、食物,同时也没有躲避之处,只得在原地驻扎挨过严酷的冬季。德军最后得以挡下苏联的反击行动,但却遭受非常沉重的损失。年12月美国也向轴心国宣战,在这短短6个月内德国的战略位置便彻底逆转,因为德国的军事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应付长期的战争。巴巴罗萨作战的结果对苏联和德国都同样不利,虽然德国无法成功的拿下莫斯科,但他们在半年时间内便夺下苏联西部的庞大领土,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以及一大片莫斯科西部的土地在内,这相当于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7万的人民。

(二十一)事实上德国在之后的1.2年内又继续夺取2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一直要到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等战役后才被击退。在这些占领区域里反抗德国统治的游击队迅速增长,而德国也毫不留情的加以镇压。德国也继续坚守这些土地,在接下来的许多战役里双方又蒙受更多的损失。血腥的东线战役持续整整4年,因为这场战争而死的人数可能永远无法准确计算,苏联军队的总阵亡人数为万,而平民的死亡人数依然存在争议,经常被举出的数字则高达0万人。德军的阵亡人数也很难准确计算,最高的数字为40万名德军和90万名其他轴心国部队,这个数字包括在作战中阵亡的人数以及遭苏联俘虏期间死去的人数在内。直到年12月便有超过万的红军人员被德军俘虏,德国对红军俘虏的处置使得到战争结束时总计数百万会死于寒冷、饥饿、疾病等等。斯大林则将德国战俘以及曾经被德国俘虏的苏联士兵都流放至劳动营,少数族群也都被流放至东部的集中营。年9月有4.9万名居住于窝瓦河的德裔人民(以及0万名来自其他各地区的德裔人民)被集体驱逐至哈萨克,年5月18.2万名克里米亚鞑靼人被驱逐至乌兹别克斯坦,9.万名车臣人和9.1万印古什人也在年被彻底驱逐至哈萨克。

布列斯特要塞之战

(一)布列斯特要塞开始修建于18年,经过多次扩展修筑后形成一个庞大的筑垒防御工事,它由布格河和人工运河分割开的四个独立小岛组成,中心城堡位于整个筑垒地域的中心。中心堡垒西南是捷列斯波尔要塞,正南方是沃伦要塞,北方则有科布林要塞作为屏障。各个要塞四周均有河流包围,要塞之间用桥梁连接。沃伦要塞和捷列斯波尔要塞是布列斯特要塞的主要屏障,其中捷列斯波尔要塞被建造在布格河的岸边,内中包括许多旧沙俄时代的教堂和修道院,这些建筑物是整个要塞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的科布林要塞是原来的旧布列斯特城,这里街道密布,有许多早期石头建造的坚固建筑物。要塞堡垒最重要的防御工事被建造在中心堡垒,在这个中心岛屿堡垒的外侧,由坚固的两公里的兵营构成环型营垒。营垒墙壁有两米厚,内含五百个炮塔,可以为1.2万人提供必要的粮食和弹药物资。营垒墙壁密布火炮发射口和步枪射击孔,在中心堡垒的中央耸立着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古里米设计的圣尼古拉大教堂,该教堂从年开始修建,历时2年建造完毕,不但是中心堡垒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一个异常坚固的火力支撑点。

(二)中心堡垒通过城门和桥梁与其他三个辅助堡垒相连,其中通过布莱特大桥连接北部的科布林要塞,通过捷列斯波尔门和一个巨大的索桥连接着布格河西岸的捷列斯波尔要塞,通过霍尔姆门和一个可开闭的吊桥连接南部的沃伦要塞。科布林、捷列斯波尔和沃伦要塞环绕着中心堡垒,为中心堡垒提供保护,各个堡垒的外侧都有坚固的城墙环绕,城墙上被建造有许多炮台,而且还辅助建造有很多棱堡。各个要塞四周被运河或河流环绕,只有通过桥梁与外界联系。布列斯特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的布格河东岸,是连接华沙-莫斯科以及立陶宛-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的交通要道,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它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欧洲历史书籍中是在年,当时的名称是别列斯季耶。由于布列斯特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成为兵家争夺的要地。11世纪基辅罗斯占领此地,年被立陶宛占领,改称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基,又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年布列斯特归属波兰立陶宛王国,年并入俄罗斯帝国。20世纪初沙皇俄国在布列斯特旧城位置建造俄国第一流的要塞,为了建造要塞,把原来的布列斯特城搬迁到要塞东三公里处。年12月俄国为了结束战争在此和德国进行谈判,后来签定布列斯特和约,红色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布列斯特闻名于世。

(三)年2月波兰占领布列斯特。年苏俄进攻波兰,8月夺回该要塞并建立苏维埃政权,同月波兰打败苏俄,又重新占领布列斯特,为此苏俄一直耿耿于怀。年德国入侵波兰,苏军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发动“西白俄罗斯解放进军”,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会师,已经占领该要塞的德军古德里安部根据协议从这里撤退,双方还在此地举行欢庆典礼。自此布列斯特及其要塞又成为苏联领土,纳粹德国和苏联在这里以布格河为边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俄军队在要塞主体围墙4至6公里处还构筑有两层堡垒带,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于年迂回要塞而过,要塞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俄军为了避免堡垒被德军包围则不战而弃,在撤退时俄军将一些重要的防御工事破坏。年苏军重回布列斯特,由于布格河成为界河,以前数公里外的防御工事不属于苏联领土,因此苏军开始重新加固和修复要塞的主体部分。遗憾的是修复要塞防御工事的任务被交给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而苏联内务部按照当时苏联一贯的政策——使用囚犯来进行工作,其效率可想而知。到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个要塞的工事还没有完工。许多应该放置重型火力武器的地方仍然是空空荡荡,造成一些守卫要塞的部队没有重型武器:防空部队没有高射炮,炮兵部队没有大炮,士兵们只能使用轻武器和敌人搏斗。

(四)德国总参谋部在制订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时候对布列斯特要塞进行周密的考虑和侦察,根据希特勒的设想,德军入侵苏联的部队将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其中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越过布格河占领明斯克,直指莫斯科。在考虑中央集团军的主攻方向上德国总参谋部对布列斯特要塞不是没有顾虑,因为中央集团军群配备有古德里安(年6月17日~4年5月14日)的第二装甲集群,所以布列斯特北部茂密的森林显然不适合坦克的快速推进,而布列斯特南部一眼看不到边的普拉特沼泽地带就更不能考虑,只有布列斯特这个咽喉要地才是坦克纵队突破的有利位置。经过德国空军的详细侦察,德军发现苏军在要塞的工事修建工程进展缓慢,而且要塞没有能力阻止要塞外的交通要道,更不可能对要塞北部仅数公里的华沙-莫斯科铁路和布列斯特火车站构成威胁。因此德军制订用配备重型火力的步兵部队围困和消灭要塞守卫苏军,而装甲部队从要塞北部迂回前进的战术。后来战斗开始的状态表明德国总参谋部的预见是非常准确的,德国总参谋部把攻克布列斯特要塞的任务交给第四十五步兵师,该师的前身是奥地利军队中的第四师,德奥合并后被德军改为第四十五步兵师。年波兰战役中第四十五步兵师配属德军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元帅(年12月12日-年2月24日)指挥的南线集群,在炎热的天气里十三天徒步行军四百公里,平均每天前进三十公里,而且整个战役中仅有人阵亡,给德国总参谋部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年法国战役中第四十五师强渡法国马恩河,第一个进入巴黎,立下赫赫战功。年夏天这个部队被配属给德军第二装甲集群第十二军,在巴巴罗萨第一天里给予第四十五步兵师的任务就是迅速拿下布列斯特要塞。为了让第四十五师顺利而且迅速占领要塞,德国总参谋部制订强大的火力支援计划,为第四十五步兵师配备十二个炮兵分队,并从第四化学特种团派来九个六膛火箭炮分队。此外德军还动用数门巨大的—毫米的大炮,这些大炮能够发射重达数吨的炮弹,是专门为破坏坚固堡垒工事而设计制造的,德国空军也将为进攻堡垒的战斗提供必要的空中火力支援。第十二军属下的第三十四步兵师和第三十一步兵师将从要塞侧翼进行辅助攻击,古德里安指挥的第二装甲集群奉令将为第四十五步兵师提供一切必要的战斗支援。第一三五步兵团第一营将渡过布格河从北部科布林要塞的东围墙攻入堡垒,第三营直接进攻捷列斯波尔要塞,并夺取捷列斯波尔要塞和中心要塞的连接桥梁和中心堡垒的捷列斯波尔门。第一三零步兵团第一营则进攻沃伦要塞并夺取连接中心堡垒的桥梁和霍尔姆门,第三营则迂回到堡垒东部,封锁可能从东部来援的苏军。

(六)6月22日凌晨布列斯特周围和国境线其他地方一样寂静,在要塞内的苏军部队是苏联西部特别军区(战争爆发后改称为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第四集团军第二十八步兵军第四十二步兵师和第六奥尔洛夫红旗师的七个步兵营、一个侦察营和两个炮兵营,另外还有第十七红旗布列斯特国境守备总队、第三十三独立工程建筑团和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第一三二营的一部,人数大约在7到8人。苏军第二十八步兵军及其下属的第四十二师和第六师指挥所均在东三公里的布列斯特城内,6月22日是星期天,许多中高级指挥员像往常一样纷纷乘火车到明斯克或者北方的维尔纽斯度周末去。凌晨2时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线突击部队在夜幕掩护下悄悄潜伏在布格河西岸的预定攻击位置,令许多德国士兵惊奇的是他们清楚地看到一列火车隆隆驶过布格河铁路大桥进入布列斯特火车站,这是一列满载根据苏联和纳粹德国签定的条约规定德国向苏联提供的物资的列车,也是德军为了迷惑苏联的措施之一。这列火车驶进布列斯特车站,开始更换适合苏联宽轨铁道的列车底盘。布格河岸边又恢复平静,对岸熟睡的苏军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小时后战争将会首先从他们这里爆发。

(七)年6月22日凌晨时15分猛然轰鸣的炮声打破夏夜的宁静,苏德战争爆发。在布列斯特要塞对岸上德军集中十二个炮兵营和重炮重点轰击布列斯特要塞,同时经过周密计算时间的德国空军俯冲战斗轰炸机也准时越过边境开始对布列斯特市和堡垒进行轰炸。在持续一个半小时的火力急袭下德军密集的炮火集中轰击要塞的大桥、城门、炮台、军火仓库、医疗救护站、食品仓库、军营和军官宿舍,每间隔4分钟就持续进行10分钟的炮击,在德军的炮击下许多苏军军需仓库被摧毁,最重要的是各个堡垒的供水系统遭到破坏而丧失功能。在德军强大的火力支援下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攻击波只用4分钟,于时19分强渡到布格河对岸。时2分主要由工兵突击部队组成的第二攻击波也渡过布格河,两批突击分队相互配合,经过短促战斗后迅速穿越过捷列斯波尔要塞和沃伦要塞,直扑中心堡垒。尽管遭受猛烈阻击,但担任主攻任务的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三五步兵团和第一三○步兵团还是按照事先的战斗计划将四个堡垒孤立开。6月22日整日的战斗里德军对各个堡垒发动数次猛烈进攻后也没有能够完全占领任何一个堡垒,在中心堡垒的北门中从布格河对岸进攻的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三五步兵团第一营得到一些坦克的支援,两辆德军坦克一度经过中心堡垒北部的布列斯特门直入中心堡垒中心,然而后续步兵被顽强抵抗的苏军击退。

(八)进入堡垒内部的德军坦克一辆被苏军反坦克炮摧毁,另一辆也被勇敢的苏军士兵用炸药消灭。其他各个堡垒内的苏军也表现出英勇的战斗精神,在没有指挥员的情况下各自奋战,尤其是捷列斯波尔和沃伦城堡内的苏军第一二五步兵团和第八十四步兵团军官训练学校的学员和士兵们积极主动出击,将德军突击力量大部牵制在中心城堡附近,为中心城堡和北部科布林城堡的苏军赢得宝贵的时间。这两个城堡内的苏军于6月22日上午在德军还没有完全围困城堡外廓的间隙里有相当一部分辅助人员和伤员成功撤离城堡,到6月22日中午德军完全围困住要塞的时候留在要塞中坚持战斗的官兵还有4人。留下来的人被孤立分割在要塞的四个堡垒内,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整个要塞的守卫者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而是靠着各自堡垒内的军官和政治委员们领导着独立的抵抗战斗。6月22日夜晚德军占领捷列斯波尔堡垒和沃伦堡垒的大部分,并通过这两个堡垒连接中心堡垒的桥梁占据中心堡垒捷列斯波尔门和霍尔姆门之间的一段营垒。在捷列斯波尔堡垒西部的布列斯特门附近的防御工事里仍然有大约三百名苏军士兵坚持战斗,与捷列斯波尔堡垒遥遥相对的沃伦堡垒在战争爆发前是苏军第四集团军和医院,驻扎着苏军第六步兵营和第九十五医务营,还有一个第八十四步兵团的初级指挥员训练学校和少量国境守卫队的士兵,这里残余的守卫者在6月22日还有零星人员在坚持战斗。

(九)6月22日夜晚德军在一天艰苦战斗中阵亡21名军官和名士兵,这大大超出该师在年整个波兰战役中的总阵亡数目。6月22日夜晚对留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苏军官兵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记忆,中心堡垒苏军还保留有电台,尽管他们想尽办法但都不能和上级指挥部取得联系,他们不知道整个苏联国境线都爆发大规模战斗。6月22日白天从要塞北部耀武扬威地通过的德军装甲集群已经迅速推进到数十公里外的苏联境内,而且锐不可当。而且整个苏军西方面军的联系都是一片混乱,就连莫斯科的苏军总参谋部都无法和西方面军司令部取得联系,就不用说远在国境线的这个小小的部队了。各个堡垒内留下来的苏军官兵都来自不同的部队,尽管他们彼此之间无法取得联系,但他们还是在各自的混合团体中选出自己的指挥员。有战斗力的混合部队分为三块,他们分别被德军割裂在中心堡垒、科布林堡垒和捷列斯波尔堡垒内。其中中心堡垒的苏军分为三块,一块聚集在捷列斯波尔门,由苏军第十七红旗布列斯特国境守备总队和苏军第六步兵师第三三三步兵团部分官兵守卫着,他们的指挥员是国境守备队的基热瓦托夫中尉和三三三步兵团的波塔波夫中尉;第二块聚集在霍尔姆门及其附近的兵营和教堂中,他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苏军第六步兵师的第八十四步兵团,指挥员为该团政委福明;第三块则守卫在中心堡垒北部的布列斯特门,他们由一些炮兵和部分内务部部队的士兵组成,指挥员是尼古拉·切特恰巴科夫中尉、安纳托利·维诺哥拉多夫中尉和布列斯特要塞政治警察主任费奥提尔·库奇卡洛夫。

(十)中心堡垒的军官们在6月22日晚召开一个联席会议,选举出中心堡垒混合守卫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并且发布第一号作战命令,命令要求中心堡垒所有官兵坚决捍卫要塞并勇敢战斗。命令指出联合指挥部的最高指挥人员是苏共党员祖巴乔夫大尉,团级政委福明是他的助手。聚集在整个要塞最大部分的北部科布林要塞的苏军是最多的,大约有一千人,主要是苏军第四十二步兵师第四十四步兵团的官兵,另外还有一些炮兵和高射炮兵,装备也较其他堡垒好。他们的指挥员是四十四步兵团团长扎夫里洛夫少校,中尉伊万·阿基姆奇金和大尉级政治指导员尼古拉·涅斯捷尔丘克。由于北部科布林堡垒是原布列斯特旧城,许多要塞部队的军官宿舍都设立在这里,因此除了士兵外该堡垒还用相当一部分军官家属。在白天的战斗中德军主要作战目的是要攻取中心堡垒,而对北部的科布林堡垒则采取围困的策略。整个白天在布列斯特和要塞之间的空旷田野里,德军的装甲突击部队滚滚向东推进,而要塞内的苏军则束手无策。6月22日夜晚少尉克拉姆科率领一小队士兵在科布林要塞外廓周围埋设大量地雷,这一行动对后来北部要塞和东部壁垒的持久防御战有着深刻的意义。西南的捷列斯波尔堡垒和南部沃伦堡垒是德军在6月22日的主要突击方向,在战斗开始的时候这两个堡垒就遭到德军猛烈的炮火袭击,随后德军犀利的进攻具有真正的突然性,因此战斗不久这两个堡垒的大部分就落入德军控制之下。

(十一)但是在捷列斯波尔堡垒的西门——布列斯特门附近防御工事内仍然有三百名苏军官兵幸存下来,他们的指挥官是一个坚决和精力充沛的军官——上尉费多尔·梅利尼科夫。这批守卫者坚强地守卫着捷列斯波尔堡垒的南部,使德军不能随意穿越布列斯特门为堡垒内的德军运送给养。这批守卫者是要塞防御战初期战斗条件最艰苦的部队,在沃伦堡垒的苏军医疗单位在战斗开始时就遭到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三○步兵团第一营的突然袭击,从德军炮火下幸存的苏军士兵成为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批战俘。另外有一些士兵在德军没有封锁连接中心堡垒的桥梁之前撤退到中心堡垒去,只有零星的幸存者在这里坚持作战。6月2日凌晨中心堡垒内团级政委福明指挥下的苏军第六步兵师第八十四步兵团的剩余官兵在中心堡垒霍尔姆门向22日白天占领霍尔姆门和捷列斯波尔门之间的德军不断发起夜袭,占据这个前沿工事的德军是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三五步兵团第三营一部,在22日白天为了便于指挥,第一三五步兵团团指挥所没有顾虑堡垒中还有残余苏军在战斗,已经从布格河对岸前进到与中心堡垒一河之隔的捷列斯波尔堡垒。日前突入中心堡垒的德军步兵封锁着中心堡垒内的一片区域,使得中心堡垒内三个苏军聚集区域不能自如地相互联系。

(十二)6月2日白天德军经过重新部署后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向布列斯特要塞各个苏军还在守卫的地域重新发起猛烈进攻,进攻的重点集中在北部科布林堡垒和中心堡垒,德军的企图是将北部科布林要塞的苏军压缩到北门和东部壁垒一带,使其不能和中心堡垒遥相互应。同时在中心堡垒内实行穿插分割,一一歼灭堡垒内的苏军。整个白天德军对中心堡垒内的苏军连续发动八次进攻,但是都被守卫者击退。苏军第八十四步兵团甚至还有力量组织数次反攻,企图将中心堡垒内的德军赶出堡垒,但是反攻在德军的强大火力掩护下都失败了。中心堡垒内苏军第八十四步兵团还有电台,团级政委福明通过这个电台一直试图能够与自己的上级——苏军第四步兵军取得联系,在屡次联系没有回应的情况下福明无奈下使用明码发出电文:“这里是布列斯特要塞,这里是布列斯特要塞,我们仍在战斗,我们需要援助!”但是电台内仍然是一片寂静,没有人答复他们。在北部的科布林要塞中扎夫里洛夫指挥下的苏军第四十二步兵师第四十四步兵团的官兵顽强打退德军从堡垒西侧发动的一系列攻击,22日夜里克拉姆科少尉埋设的地雷在这时发挥作用,从布格河对岸驶来的德军坦克在堡垒外廓被地雷炸毁数辆,坦克里的乘员在逃出坦克时也被苏军击毙。

(十三)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苏军家属也投入战斗,妇女们一边照顾伤员,一边搬运弹药。2日下午进攻科布林要塞西壁垒的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三五步兵团第一营在得到布格河对岸德军炮火的大力支援下终于突入科布林要塞的西部兵营,并且坚持到入夜。24日德军在这个方向重新发起猛烈进攻,迫使苏军士兵先退守到科布林要塞北门附近的工事内,而后又被压缩到东壁垒,在这里苏军反而得到他们想要的火力支援。在东壁垒附近有一座苏军军需仓库还没有被完全摧毁,苏军士兵拥有几门反坦克炮。这里以前驻扎着苏军第三九三高射炮营、第三三三步兵团的一个运输连,还有第九十八独立反坦克炮兵营的一个训练班,这些部队的剩余人员也在堡垒中战斗,炮兵们有了自己得心应手的武器。24日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在作战报告中称:“单独使用步兵对这片地区进行突击是不可能的,隐藏在坚固的火力发射点和马蹄型防御工事内经过精心组织的步枪和机关枪火力会把一切靠近它的人消灭掉。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通过围困造成饥饿和干渴迫使俄国人投降,我们准备使用这个策略让俄国人精疲力尽。”北部科布林要塞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中心堡垒的战斗也在发生激烈巷战,德军从早先占领的捷列斯波尔门和霍尔姆门之间的出发阵地,开始准确指引德军炮兵逐个摧毁中心堡垒内苏军占据的建筑物,然后步兵再逐屋占领。

(十四)在每一座建筑物里德军都会遇到猛烈的阻击,因此德军进展十分缓慢。最令德军头痛的是捷列斯波尔门,这个直接通向捷列斯波尔要塞的大门里从6月22日就被苏军占据着,年轻的苏军第十七红旗布列斯特国境守备总队中尉基热瓦托夫和苏军第六步兵师第三三三步兵团波塔波夫中尉领导下的一小股苏军顽强坚守着这个坚不可摧的大门,使德军一筹莫展。同时残留在捷列斯波尔堡垒内的三百名苏军也不停地进行反冲击,这两部分苏军的抵抗让进攻中心堡垒的行动延缓许多。为了拔掉捷列斯波尔门这颗钉子就必须先解决掉捷列斯波尔堡垒内的残余士兵,2日至24日德军增调来一三五团预备队第二营,一步步清剿这个地区的苏军士兵,外无增援、内少弹药的这批苏军无法抵挡德军的凶猛进攻。24日夜至25日凌晨堡垒守卫者们决定突围,借助夜色的掩护,他们向东部的沃伦堡垒方向进行突击,但是在德军猛烈火力阻击下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能够成功突围到沃伦堡垒。这几个突围到沃伦城堡的苏军于25日白天被德军围困在沃伦要塞的南门内工事里,在那里他们英勇战斗到自己最后时刻,根据战后当时在场人员的回忆:6月25日下午以后就再没有听见过沃伦城堡内响起过枪声。捷列斯波尔堡垒中没有突围出去的苏军又在城堡内坚持五天,五天来他们经受死亡、伤痛、饥饿、干渴和缺乏弹药的困难考验。

(十五)到6月0日绝望中的这批苏军循着枪声向东北方,也就是捷列斯波尔门方向勇猛出击,以期能够和中心堡垒的坚守者会合。在突击过程中苏军士兵摧毁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三五团团指挥所,但是他们在大桥外侧遭到德军强有力的火力封锁,许多战士倒在突围的道路上,突围失败了。随后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初,在捷列斯波尔堡垒内的的苏军士兵最后只有15个人幸存下来被德军俘虏,但是他们给予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三五步兵团第三营和配合该营作战的第九十九炮兵团造成巨大的伤亡,有利配合中心堡垒的保卫战。6月24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得意洋洋地在柏林宣布苏联人在整个边境上的抵抗全部都被粉碎,德军正在前进中,也就是这一天中心堡垒内的三部分守卫者终于取得联系,22日晚成立的联合指挥部能够统一协调整个堡垒内的战斗。24日至25日北部科布林堡垒的战斗十分激烈,中心堡垒的守卫者判断在科布林堡垒的苏军处境很危险,为了和他们取得联系(也许是为了支援他们的战斗)。6月26日中午中心堡垒的苏军派出人杀出中心堡垒的北门,试图穿过大桥突入科布林要塞。这批勇敢的士兵冒着德军猛烈的火力发起冲锋,许多人当场牺牲,只有几个人到达北岸,旋及被德军俘虏。

(十六)6月27日德军开始使用重型臼炮有计划地在炮兵观察员的指引下炮击苏军占据的地区,德国空军也协同炮兵向要塞投掷重型航弹。29日上午一枚重达1公斤的巨型航空炸弹被德国空军投掷在科布林堡垒,巨大的爆炸造成的震荡甚至在三公里外的布列斯特城内都能感受到。猛烈的炮火准备整整进行两天,中心堡垒和科布林堡垒许多建筑物被摧毁。6月29日持续两天的炮击停止了,战场上出现少有的安静。在硝烟还未散尽时德军通过广播向坚守要塞的苏军宣读最后通牒,通牒称假如在规定时间内守卫者还不缴械投降,德军将把整个要塞碾成粉末。北部科布林要塞的苏军意识到最后的残酷战斗就要开始了,经过指挥员们的研究后他们决定强迫所有在防御工事内的妇女和儿童撤出堡垒,向德国人投降,但是所有的军人表示将坚决战斗到底。德军最后通牒规定的时间到后,中心堡垒和科布林堡垒的守卫者们宁死不降,德军又恢复炮击。这一次德军使用能够穿透两米厚钢筋混凝土层的高爆炮弹,这种炮弹在整个战争期间只在布列斯特和塞瓦斯托波尔使用过,德国空军也向重点建筑物投掷重达五百公斤的重型航弹。在北部科布林堡垒中德军炮火将东部壁垒的马蹄型防御炮塔完全摧毁,军需仓库也被命中,所有库存物资全部毁于炮火。

(十七)猛烈炮火袭击后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在坦克的支援下对中心堡垒和北部科布林要塞发起总攻,德军步兵冲入被炮火摧毁大半的东部壁垒,与守卫苏军在地下工事和营房中展开激烈近战。德军坦克从中心堡垒北门——布列斯特门冲入堡垒内部,彻底分割中心堡垒,在第八十二工兵营的配合下德军步兵向在炮火中残存下来的建筑物实施分割围歼。6月0日在德军绝对优势火力进攻下布列斯特要塞绝大多数地区被德军占领,守卫在白宫的苏军在白宫被德军航弹命中后只有两人幸存,这两个人是库瓦林少尉和列兵沃尔科夫,这两人在废墟中坚持战斗一夜,在0日敌人的进攻中双双阵亡。中心堡垒的指挥员、身负重伤并且精疲力尽的祖巴乔夫大尉和团级政治委员福明在德军总攻后被俘,福明被德军当即枪决在中心堡垒的霍尔姆门外,祖巴乔夫大尉在年死于纳粹哈默尔堡集中营。这天中心堡垒战斗的最后地点发生在西北壁垒,战前这里是苏军工程兵营房,残余苏军聚集在这里,试图向一河之隔的北部科布林要塞东部壁垒突围。苏军第九国境守备队的基热瓦托夫中尉率领几个战士自愿留在最后掩护战友撤退,最后英勇战死,突围的苏军也被德军击溃在运河岸边。

(十八)在北部科布林要塞中德军在长时间炮火准备后占领东部壁垒的大部分,并且抓获一些负伤的守卫者,堡垒的剩余守卫者被德军分割为各自孤立的几个小部分。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的一个指挥官在一个报告中写道:“6月0日使用火焰喷射器和燃烧弹进行攻击的准备已经就绪,我们用许多桶和瓶子装了汽油等油脂,并把它们投掷进俄国人占领的堡垒地下堑壕里。我们希望能够用手榴弹或者燃烧弹点燃它们,迫使俄国人投降。”德军使用火焰喷射器对守卫者占据的几个炮台和工事进行攻击,仍然有一部分苏军成功转移到堡垒的其他部分坚持战斗。7月8日在布列斯特要塞作战中的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向中央集团军群递交一份报告,报告称要塞已经被占领,但一些被分割开零星活动的小股苏军还在堡垒的废墟中坚持战斗,这些倔强的战士一直战斗到7月中旬。7月12日扎夫里洛夫少校聚集一小部分苏军在西北壁垒的外工事继续战斗,在这里扎夫里洛夫耗尽自己所有的弹药,但是他四处寻找武器和食物,在东部壁垒的残垣断壁中又坚持11天。年7月2日德军终于抓获负伤并异常虚弱的扎夫里洛夫少校,他后来被送到战俘营并活到战争结束,年4月被苏军从纳粹集中营解放出来。

(十九)整个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中苏军付出2人阵亡的代价,另外有一大批官兵被俘,但是他们也带给德军重大伤亡。战争爆发后的一周里堡垒的守卫者从战斗爆发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在军事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的指挥和激励下要塞守卫者机动灵活地和德军周旋,平均每天他们要打退德军六至七次进攻。在北部堡垒中妇女和儿童都参加战斗,战争前还在学校里读书的少年有的帮助战士们从弹药库运送武器弹药和食物,有的负责观察德军的动静。妇女们照顾伤员,为机枪弹盘装子弹,有的甚至拿起枪直接参加战斗。年6月22日—0日00万德军一线攻击部队一共阵亡人,仅在布列斯特要塞中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就阵亡人(包括80名军官,另有一千余人负伤)。保卫战迟滞德军步兵的进军速度,造成大批德军步兵无法及时参加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使许多苏军部队能够从德军的包围圈中突围撤退。

(二十)惨重的伤亡使德军认识到对付堡垒内的苏军最好的办法还是猛烈的炮火,而非步兵进攻。6月27日德军开始使用可以发射重达1.25吨炮弹的毫米臼炮和专门对付钢筋混凝土工事,可以发射重达两吨炮弹的毫米臼炮,德国空军则向要塞投掷重型炸弹。忙于指挥攻取明斯克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年12月日—年5月5日)向负责攻取布列斯特要塞的冯·克鲁格元帅(年10月0日-年8月19日)抱怨说:“应当把第四十五步兵师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尽早从布列斯特的战斗中解脱出来。”因此德军又从预备队调来第八十二工兵营,专门使用炸药来爆破未被炮火摧毁的建筑物,为进攻的步兵专门配备火焰喷射器,准备在6月底一举拿下布列斯特要塞。德军在布列斯特要塞内没有能够获取任何一面要塞守卫苏军单位军旗,在最危险的时候第三九三高射炮兵营的罗第昂·塞门约克少尉和另外两个战士将自己部队的军旗埋藏在科布林堡垒东部壁垒西边一个废墟里。15年后塞门约克回到布列斯特,找到那个位置将那面光荣的旗帜又挖掘出来,它被陈列在布列斯特要塞纪念馆中。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战苏德战争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