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的一个小国,人口仅一百多万,但由于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其被誉为“波罗的海之虎”。爱沙尼亚在世界上经常与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尽管如此,爱沙尼亚的语言却与这两个国家截然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语系。爱沙尼亚语属于乌拉尔语系,其与芬兰语属同一语系(同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这两个国家不仅语言相近,更奇特的是他们的国歌都共用一个曲子,只是歌词不同,这两个国家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
爱沙尼亚人与芬兰人的祖先原先居住在乌拉尔地区,公元前年,亚欧大陆气候变冷,它们的祖先开始向欧洲大陆迁徙,最后到达波罗的海芬兰湾两岸,在北岸的一支成了后来的芬兰人,而南岸的一支则成为后来的爱沙尼亚人。(在欧洲,他们还有另一个远亲,那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匈牙利人的祖先直到7世纪才随匈奴人离开乌拉尔地区,他们最后定居在多瑙河中游平原。)
由于芬兰湾距离欧洲文明中心较远,他们在公元9世纪依然处在原始社会,被基督教国家视为“未开化的土地”。公元11世纪,欧洲在教皇的倡导下发起了“十字*东征”,去征服那些被异教徒占领的地区和“未开化”的土地。
公元13世纪,北方骑士团(宝剑骑士团)占领了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人从此皈依了基督教。此后这块土地又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统治。由于这些统治者在爱沙尼亚都未能形成长久的统治,致使他们的语言没有对爱沙尼亚语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在与这些统治者相处的过程中,爱沙尼亚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公元16世纪,爱沙尼亚语书写体系成型。
16世纪的欧洲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北欧国家全部加入了新教。宗教改革后,芬兰主教阿格里科拉出版了他翻译的芬兰语《圣经》。芬兰语《圣经》的出版也对爱沙尼亚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爱沙尼亚语的发展。
公元17世纪,瑞典击败波兰,夺取了包括爱沙尼亚在内的波罗的海东岸地区,至此,芬兰与爱沙尼亚都归于瑞典统治,这也使得芬兰与爱沙尼亚的交流更加密切,也更利于爱沙尼亚语的发展。
瑞典统治者为了加强基督教路德宗在爱沙尼亚人心中的地位,他们鼓励农民识字,并出版爱沙尼亚语的宗教书籍。瑞典神职人员在农村建立学校,教爱沙尼亚农民阅读和写作。
天主教教会有些人反对宗教改革,他们为了抗衡路德教派,在南爱沙尼亚出版了一些爱沙尼亚语的天主教书籍。17世纪中期,爱沙尼亚语《圣经》出版,《圣经》及书籍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爱沙尼亚语的标准化发展。
到了18世纪,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霸权面临着来自俄国的挑战。年,俄国和瑞典爆发了“大北方战争”,瑞典战败丧失了包括爱沙尼亚在内的大片芬兰湾沿岸的土地。年,俄国和瑞典再次爆发战争,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至此,芬兰和爱沙尼亚又同归于俄国统治。
俄国在占领爱沙尼亚后,开始全面推行俄语,到了19世纪后,爱沙尼亚语被禁用,俄语成为当地唯一被允许使用的语言。在俄国统治期间,爱沙尼亚语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年,爱沙尼亚宣布摆脱沙俄统治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此后,爱沙尼亚语才又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
年6月,苏联出兵爱沙尼亚。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在二战期间,爱沙尼亚因处于苏德之间,而饱受战争的摧残,其总人口才一百多万,就有二十多万死于战争。
由于爱沙尼亚在二战中倾向于支持德国,在二战后,苏联对爱沙尼亚进行“大换血”,把大批爱沙尼亚人迁移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将俄国人迁入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人所占比例从原先的百分之九十降至百分之四十八。
年1月,爱沙尼亚通过法令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
年8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国家的多万民众,手拉手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直延伸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连成公里的人链,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要求重新建立独立的国家,史称“波罗的海之路”,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链。
年8月,爱沙尼亚宣布独立。
4年3月,爱沙尼亚加入北约,5月加入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