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前沿ldquo一带一路rd [复制链接]

1#

“一带一路”倡议下语言慕课的

国际比较与路径优化

金冰张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摘要:基于大规模的语言慕课(LMOOCs),开展语言资源的建设和推广,可为“一带一路”语言互通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几大慕课平台两类主要语种的慕课后发现,我国语言慕课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在交互学习、注重体验和课程评价与应用等方面仍有所欠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中国全球化新理念,语言慕课还需要从规划、运作、影响、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加力提效,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一带一路”语言慕课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语言服务;语言慕课

1.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自年提出以来,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取得了明显发展成效,其中语言互通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只有认识和掌握更多沟通性语言,开展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间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习近平)。可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和保障,其根本在于文化互通、语言互通,推进这项伟大事业,离不开语言保障(赵世举)。“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对外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交往思想为中国对外语言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侯旭、韩雨轩:4)。

但是,“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巨大,存在较大的供给规模不足和质量不高问题。“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79种官方及通用语言,把所有重复语言合并之后,实际使用57种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蒋洪新等),但这些语言大多都是非通用语种。截止年底,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批开设的种外国语言中,涉及到“一带一路”沿线的语言共48种,是沿线语言专业种类设置最多的大学,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开设了22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各高校开设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非通用语种开设缺乏规划、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王雪梅、赵双花)。总体而言,我国“一带一路”语言教育薄弱、语言人才短缺、语言服务滞后,仍无法满足“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需要。

新形势下,慕课的发展使得教育机构得以创新教与学的方法和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家“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迫切要求。在我国教育部大力推动下,中国慕课建设从年开始起步,截止年,约1.3万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注册学习。但是,提供非通用语语种学习的慕课课程相对较少,学习者规模有限,反馈效果不好(王雪、赵双花;YuanPowell)。相比而言,国外语言慕课(LMOOCs)平台在软件可扩展性、内容标准化与共享、功能个性化、社会化与智能化,以及学习情境化方面比国内领先(袁松鹤)。故而,当前有必要借鉴国外语言慕课经验,以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互联网+”推进语言慕课,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关键语言的全覆盖。

利用慕课方式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代表了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发展方向,但语言知识更应注重放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Baturay)。本研究对“一带一路”语言慕课的国内外开设和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比较,主要对比分析国内外领先的语言慕课平台基本情况和成效,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带一路”语言慕课的规划和运作优化建议,以形成我国海外语言慕课发展的新路径。

2.国内外主要“一带一路”语言慕课平台、慕课语种对比分析

2.1“一带一路”语言慕课开设总体情况

语言慕课大体可以分为cMOOCs(connectivistMOOCs)和xMOOCs(extendedMOOCs)两种类型,前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