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丁刚一场工资标准之争最终演变成瑞典模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bdfyy999.com/

中欧投资协定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即中国承诺在劳工领域不降低保护标准以吸引投资,不得将劳工标准用于保护主义目的,并遵守有关条约中的国际义务。

这一条符合了欧盟提出的要求,但从未来实际运行的效果看,也将有利于改善和提升中国劳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这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

笔者几年前在厄瓜多尔采访过一家中企承包的项目,当地的劳工标准就是按照欧洲标准制定的。

中企的一位主管经理告诉笔者,当地政府对中企监管十分严格细致,常来抽查。比如,“要求用符合人体力学的椅子;劳保手套破一个洞不及时更换就可能会被责令停工;现场厕所必须配置卫生纸、香皂和洗手液;随意在办公室吸烟也会遭到投诉……”。“一个小细节做不到,很可能就是十天左右的停工”,这位经理说。

欧盟之所以会重视劳工标准,与欧盟国家工会持续不断地努力争取是分不开的。瑞典工会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在一些劳动力价格较低、劳工条件较差的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瑞典工会就开始了斗争。

下面我讲的这个故事,会让我们联想到瑞典模式所代表的劳工理念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带来的挑战。

春天,当30多位拉脱维亚的建筑工人来到斯德哥尔摩市郊的一个小区,开始为当地一所小学修建教学楼时,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项目竟会成为引发一场欧盟大讨论的“导火索”。

承包这个项目的是拉脱维亚的一个建筑公司。年,拉脱维亚加入欧盟。这个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希望借助于欧盟老大哥的帮助,实现经济起飞的梦想。

数万拉脱维亚人背井离乡,赶赴欧洲各地工作,瑞典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一是因为地理上比较接近;二是因为在欧盟国家中,瑞典是率先全面实行就业市场开放的国家之一。

建筑“出口”成了拉脱维亚换取外汇的强项。拉脱维亚当时最低的月工资是欧元,建筑行业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为欧元,这大体上是瑞典建筑工人月平均工资的1/10。

这个差距表明,相对于瑞典的建筑公司来说,拉脱维亚建筑公司的竞争力要更强。

在斯德哥尔摩承包这一建筑项目的公司付给这30位工人的工资是每小时9欧元,同时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如果这些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按20天算的话,每月就可以赚到多欧元,要远远高于拉脱维亚的平均月工资。

但是,按照瑞典建筑工会通过集体谈判确定的工资水平,拉脱维亚工人拿到的钱还是太少,瑞典的标准是每小时16欧元。问题由此而生。

瑞典建筑工会提出,拉脱维亚的公司在瑞典承包了这个项目,就必须按照瑞典工会确定的工资标准来执行。这实际上就等于是将拉脱维亚的公司拒之门外。

拉脱维亚的公司则称,他们的工资标准也是通过集体谈判得到的,而且与拉脱维亚的工会签订了协议。

双方争执不下。

迫于瑞典工会的压力,拉脱维亚的公司答应做出让步,但回去仔细一算,他们觉得还是不能执行瑞典的工资标准。因为那样一来,利润就要减少很多,而且也没有了和瑞典同类公司竞争的可能。他们回绝了瑞典建筑工会的要求。

瑞典工会总部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瑞典建筑工会的力量就开始显示出来了。

建筑工会决定采取制裁措施,派出50多名工人,像纠察队一样将建筑工地团团围住,截住了所有送货、送料的汽车。同时,电工工会也配合行动,对工地实施断电。制裁持续了7周,使工程无法进行。

最后,学校不得不请瑞典的公司来完成这一工程,并向拉脱维亚公司提出索赔。而拉脱维亚的公司则将瑞典建筑工会告到了瑞典的劳工法庭。

这个官司不仅引发了瑞典与拉脱维亚之间的一场政治纠纷,还一直打到了欧盟,甚至成了欧盟委员会讨论的重大议题。

拉脱维亚强调的是欧盟有关劳动力市场开放的规定,而瑞典则坚持瑞典的工资谈判标准。最终还是瑞典工会获胜。

有欧洲媒体将此称为“两条路线的斗争”,即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是坚持以“瑞典模式”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道路,还是走完全靠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之路。一场工资标准之争最终就演变成了“瑞典模式”的生死之争。它清楚不过地表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冲击触及了“瑞典模式”的根基。

一位瑞典朋友告诉我,在瑞典工会看来,现有的工资体制是几代人通过极其坚韧不拔的谈判而获得的,如同他们的生命一样宝贵,怎么能随意被破坏或改变呢?

更多的学者从这场“斗争”中看到的是,要么是瑞典或欧盟的工资水平改变,要么是会有更多的国家按照他们的劳工标准来做,二者之间将会有一番激烈较量。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该轮到走向欧洲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面临这样的挑战了。

《华尔街日报》引述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中国企业在欧洲中标的标书价值近20亿欧元,是以往任何一年中标金额的两倍多。这些项目主要涉及公路、桥梁、铁路网和电网的建设。

欧洲一些相关企业抱怨说,中国国企得到了政府支持,具有竞争性压价的实力,此外,劳工标准也要比欧盟低很多,无疑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

可以想见,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欧盟国家一定会按照国际劳工标准来严加监管的。

其实,在几乎所有中国与欧美之间发生的经济或贸易摩擦的背后,都有着劳工标准的影子。

从这个角度看,瑞典工会离中国是既远又近。

远是指地理的距离,是中瑞不同发展阶段的距离。

但在全球化席卷而来的今天,瑞典工会所坚持的工资谈判形式,所争取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已经开始深刻影响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了。

(丁刚,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