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年苏军为进攻柏林作准备时,德国为什么不调库尔兰集团军群回援柏林?这个问题要详细了解一下当时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困境,他们自身都难保,就算20万兵力回防柏林,那也是杯水车薪,何况德军统帅部还对这支部队另有打算。
首先,库尔兰集团是一步步从大到小,被苏军压制到半岛上不能动弹的。
库尔兰集团军群的称号,是年1月26日由德军改编自北方集团军群。此前,北方集团军群一直承担着北线进攻的任务,说来这个战斗群的进攻实力也是非常强悍的,苏德战场上最能打的第4集装甲集群和曼施坦因,都出自北方集团军群。但因久攻列宁格勒不下,这个战斗群在北线作战,天就打了一场仗,围困列宁格勒,而且最终打败了。
年,苏军展开了著名的斯大林十次打击行动,第一次行动就是解放列宁格勒,加上9月份展开的第8次打击行动,苏军彻底解除了北方集团军群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威胁,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苑重新回到苏军手中。此后,北方集团军群所剩80万人马就退守在库尔兰半岛上,从年秋季到年5月,苏军共展开了6次围歼战斗,到年5月8日,19万人向苏军投降。
从北方集团军群到库尔兰集团军群,这支部队在苏德战争中的作用,主要是起到牵制和确保波罗的海地区通道的安全。所以,许多二战爱好者提出一些想法,如果当初德军放弃列宁格勒,将有限的兵力投入中线和南线作战,是否能缓解一下德军在战场上兵力不足的困境呢?
其次,库尔兰集团的战斗力在逐步下降,回防柏林成本太高。
年初苏军收复列宁格勒后,德军统帅部就建议将北方集团军群撤出波罗的海,但德军统帅部却有他自己的考虑。因为建立这支部队的出发点,就是打通苏芬边境通道,与芬军会师进攻莫斯科。后来因芬军达到自己目的后,并没按德军意图继续南下,德军又将目光放在防止瑞典加入盟军,以及确保从瑞典和挪威的铁矿沙和能源物资从波罗的海运往德国。
当然,当年苏军全力向西进攻,把重点放在夏季作战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时,德军在苏军的后方部署这样一支80万大军,也有内外夹击和东山再起的打算。所以,苏军虽然没有拿出多余兵力对其展开大规模作战,但大战没有小战不断,零敲牛皮糖的战术也使德军从80万打成20万,阵地也一再缩小,两度被苏军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等于半岛成了一座集中营。
而从战斗力上讲,由于年9月份,老勒布元帅没有按期达成战略目的,到9月底莫斯科战役打响后,北线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悉数增援中线,后来就一直没有回来,北方战斗群的实力大减。围困列宁格勒的战斗一直就由第16和第18两个集团军承担,外加一些机动部队。到年列宁格勒丢失,第3装甲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加入其中,也是有兵无车,其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
实际上,苏军进攻柏林前,德军参谋部再一次建议将库尔兰集团调回柏林,德军甚至还派海军船只进入到波罗的海接应。只不过这时,苏军已经将库尔兰集团围在岛上不能动弹,而德军统帅部仍然心存侥幸,认为德军还有反攻的希望,他甚至梦想让库尔兰集团与柏林守军来个东西夹击大败苏军。
从这个角度分析,库尔兰集团的德军回防柏林不是没有可能,但按当时的战场环境,即使他们突围出去,伤亡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凭当时作战能力,打防御还可以,进攻就没什么优势了。
第三,有人说苏军对库尔兰集团围而不打,是另有他图吗?
从苏德战争史上看,北方集团军群打得很闹心,说打闪击战,装甲坦克深陷原始森林和沼泽出不来,说围困列宁格勒,却经常被中线和南线战事干扰。
年德军闪击苏联时,曼施坦因指挥第56装甲军打得最出彩,4天前进公里,还用伪装战术占领了西德维纳河两座大桥,为德军进攻开辟了通道。可好景不长,进入波罗的海地区后,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就在原始森林和沼泽里出不来了,从而导致北线的进攻从此走下坡路。
年8月已经成为元帅的曼施坦因,率领第11集团军司令部重回列宁格勒战场,希望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想再创造一次奇迹。可没等他展开作战,又被派到了斯大林格勒救援保卢斯。从一定程度上讲,北线德军似乎一直在当配角。
而对苏军来说,似乎也不怎么重视这支深陷半岛出不来的德军,是他们不想消灭这支队伍,还是另有其他打算呢?还真让你猜对了,苏军当时就是在边打边谈,希望这支部队放下武器投降,只不过德军并没有投降的打算,那就只有打到他们投降为止,这才是苏军前后展开6次进攻的原因。
当然,对苏德双方来说,年底,苏军基本将德军主力撵出国境,主要作战方向是柏林,库尔兰集团又构不成重大威胁,歼灭它是迟早的事,所以才没有动用大规模兵力一战而胜;而德军也在考虑成本问题,从库尔兰回防这么大一支部队,除了运输成本外,还要考虑苏军和盟军的作战优势,这并不是最好的选项。
从上面分析看出,库尔兰集团就像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德军用它远水解不了近渴,苏军打它又浪费兵力。最终在苏军占领柏林后,这支部队接到投降命令,将近20万德军到西伯利亚为苏联扛木头做了苦力,能够回到老家的少得可怜。
更多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