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是个神奇的年度,开年就遇新冠疫情,回头全国是北旱南涝,这最近又来了名为黑格比的台风。大家日子过得怎么样,不用多说,各位心里都有数。今天要和朋友们聊的是江苏文状元白同学因为历史成绩B+无缘国内顶尖大学以及浙江那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满分高考作文的事。
米饭见少识寡,以前只知道江浙包邮,对于这次高考出现的这两件事也是头次见,所以有说得不对之处还请各位朋友轻拍。
先说白同学,语数外三科都是全省最高分,唯独历史成绩,得了个B+。按照江苏省的规则,历史达不到A,就没资格进入顶尖学府,所以即便她主科成绩再怎么无敌,也硬生生被这条规则切断了去顶尖学府的路,这些学校包括南大北大这样的文科强校啊,所以规则之下,白同学更多的是无奈。
虽然很多其他国内学校也向白同学递出了橄榄枝,可是这些学校里,最好的武汉大学,相比港大,还是略有些差距的,加上港大上百万的奖学金,白同学最终选择了港大的金融专业。
作为曾经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港大的金融专业必然也够牛。但是从近年来对岸的形势看,虽然国安法已经实施,但是对于校园来说,学生最不能躲过的就是学校里的各种校园文化。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刘丁宁,这位辽宁的状元也是在家人的要求下去了港大,但是一年后退学回来重新参加高考,最终考入了北大。
原因很多,但更多的还是学生在学校需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忙活乱七八糟的事情,没办法专心学习。
好了,有朋友可能觉得,这次的白同学,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发奋图强,将来在金融界闯出一番天地。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关联的元素也很多,金融这种东西,是很蹊跷的,虽然大众普遍的认知觉得搞金融的高收入,前途一片大好,可是如果家庭背景达不到,那么很可能即便学的是金融,回头顶多去银行当个职员,或者到企业里扎进无边无际的各种材料报告中写到颈椎肩膀劳损。
看到我写上面这些,一定会有朋友觉得,这都去港大了,凭什么你米饭就断定白同学一定会回国发展,万一去欧美呢?是啊,也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是你想过没有,最近这些年,即便是欧美,其经济形式也不太给力,他们本地的学生都无处安放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老外的白同学,就真的能力足够大到可以在欧美的地界安营扎寨吗?我看悬。
可是因为江苏的这个规则,历史B+的白同学面临的选择被砍掉了大半,我们没办法设身处地的了解白同学实际的情况,所以单就目前知道的这些信息来看,她选择港大也不是超乎情理之外的事情。
一个省的*策规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改变,但是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历史成绩B+就让一棵好苗子错失肥沃的土壤,这种设定是否真的正确呢?
接下来再聊浙江的那篇满分作文。
浙江省今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篇满分作文的内容是这样:
生活在树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为了让大家能够在阅读上有明显的区别,一向不喜欢花哨排版的米饭,特意做了蓝色带尖角的文本框。当然,由于这篇作文的措辞读起来的感觉不是那么令人愉悦,所以特意用了比较小的字号。
这篇题目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经历非常令人拍案,最开始的阅评组老师有三位,第一位给了39分的成绩,但是第二位和第三位老师却给了55分。
当然,如果事情到了这里就结束了,可能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因为三位老师给出的分差太大,所以这篇作文进入了审查评判环节。
而这么一审查不要紧,什么39分,什么55分,直接满分。
用阅卷组的话来说:”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
这样一来,第一位打39分的老师不知道心里怎么想,如果是我,绝对会尴尬,而且怀疑自己的文学素养,就像是把秦始皇的夜壶当废品卖了一样,责怪自己怎么就这么不识货,没认出这么个宝贝来呢?
其实事情到了这里,还不足以让这篇满分作文全国闻名,之所以让它在一夜之间人尽皆知,是因为浙江教学月刊社邀请高考作文阅卷组长来点评这篇满分作文,也正是因为这样,这篇本来只有小范围知道的作文,被见了光。可能有学生觉得又有满分作文了,这下将来学习的时候有了个新的范文,为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也有一定帮助。实际上如此么?
我不知道各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是怎么教的,但是我觉得,文字作为一种思想或情绪的传递介质,其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很好很通畅地表达清楚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可能同一种意思有很多种表达,比如说妻子,可以用老婆、媳妇、太太、夫人、爱人、屋里的、内人、堂客、贱内、拙荆、娘子、糟糠、婆子、婆姨、烧锅的、衰婆、架子婆、家主婆、婆娘、老布、老姩、老伴儿、老蒯、屋头、家里的、孩儿他妈、娘儿们、浑家……等很多方式,但是只有大众普遍都懂的几种表达方式,才让人能够一下就get到这是在说妻子。
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位主人公,叫作孔乙己,大家都不陌生,他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但是大家都用哪种呢?当然是更多人认识的那种,而其他的写法,也不过是孔乙己用来跟其他的食客证明自己有文化的证据而已了。
如果要研究中华文字,可能孔乙己知道有四种写法,很派得上用场。但是作文他不是搞研究,作文是什么?是根据题目来把作者的思想通过文字传递出来。不跑题、文章有一定逻辑性、错别字少,这些是最主要的。至于这篇《生活在树上》中的很多名人典故,普通人未必能够看懂,而作者本身也未必是真的想要传递自己的思想,而更多是在炫耀,炫耀自己的知识面广,懂得多。
其实说到炫耀,咱们以前有一部小说,叫《镜花缘》,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读过,那个真算得上是米饭读过的非常炫耀的作品了。就连鲁迅也对《镜花缘》如此评价:“则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啥意思?鲁迅先生的意思是:论说学问谈经论艺,历举典故讨论各家经义以至到了篇幅过多文辞冗长也不能控制自己停止的地步。批评作者在该书后半部过于偏重于知识的炫耀,而不重视刻画人物和剧情。
其实引经据典不是什么坏事,这篇满分作文中的典故,问题就出在,远超过了其文章字数的承载力。很多说法点一下就停下来了,不深说,那么不了解的读者就会莫名其妙,更别说有什么共鸣然后恍然大悟了。所以整篇文读起来特别枯燥晦涩,达不到传递作者思想的作用。所以在米饭看来,这篇满分作文更像是皇帝的新衣,组长说给满分了,那其他人怎么办?给39分的坚持给39分?
可能有朋友读到这里不认同米饭的说法,毕竟作文里的典故,读者读不懂也可能是自己水平不行。那么我就来讲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各位感受一下。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其实就是一个典故用得很好的人。比如在白门楼的时候,曹操要斩吕布,吕布表示愿意降服,回头帮曹操打天下。这个时候曹操问刘备意见,刘备说了啥?他说:“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
三秒钟左右的一句话,曹操秒懂了。这叫啥?这就叫你用典故传递你的思想,让受众一下就明白你要传递的是啥。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篇满分作文。文中倒数第二段结尾有这么一句:
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不被禁锢的头脑应该指的是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头脑》,这本书说的是二战后中东欧(主要是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挣扎在斯大林主义的思想禁锢。
而大海与风帆,则是在切斯瓦夫·米沃什的《礼物》(GIFT)一诗的结尾,有这样一句:Whenstraighteningup,Isawblueseaandsails.啥意思呢?说直起腰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风帆。
那么维特根斯坦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哲学家的思想认为不是以行践言,而是以言践行,行在先、言为果。
所以不知道这位满分作文的作者写这段话想表达啥,二战时期的思想禁锢跟脱离祖国去漂泊跟行在先、言为果有啥必然联系么?而且这些事又和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有啥联系呢?
与其说行在线、言为果,米饭倒觉得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相较而言更让人容易明白。而生活在树上,向往天空,热爱大地这样的事情,也无非是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要不忘初心。
我水平有限,这篇满分作文看不太懂,很多典故的联系也很牵强,不知道那位组长是怎么得出来文章”逻辑严谨,说理到位“这个结论的。
有的东西,很多人都觉得不好,突然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出来说”好!“,于是就有一大群人默不作声了,而那些喜欢溜须拍马的也跟着起哄:”好啊,真好!“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来发生在年的一件事,有个综艺节目叫《超级领唱》,当年我也是年轻,还记得在8月初有一期评委是*大炜、丁薇、宋柯、孙敏和李泉。当时有个选手叫韩真真,就因为这一期,年轻气盛的我没忍住,发了篇博客文章来泄愤。
这个韩真真,我以前没听过她唱,但是在这一期节目里,她的声音小到听不见,而且吐字不清,麦克风像是在嘴边吸允一样,吸气声都比她唱歌声大。就是这样,被丁薇评价很高,说什么天籁,说什么听了她的声音会有”生理反应“。我真是服了。
之所以突然扯上这么一句题外话,其实是想说,真的,有的时候很多东西就是皇帝的新衣,只要说它好的人位高权重,那就没人敢说不好。贺电的那本《平安经》,不也是因为这个,才让多个部门发起阅读学习,各种感悟,甚至还发表了很长的读后感。网友们都笑称这读后感写得比各种平安强多了。
话说回来还是这篇满分作文,我不是老师,也不是审阅组的人,我没资格给这篇作文评分,而这篇作文实际上得了39分还是0分,真正受影响的其实还是在努力学习着的学生们。这些学生不知道怎么样写才算是好的,这才是最悲哀的。
像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