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的治疗 http://m.39.net/pf/a_7057267.html俄罗斯帝国时期
十四、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
一战东线战场
戈尔利采战役
(一)年4月德奥联*趁俄*休整时进行反击,双方爆发戈尔利采战役。德奥联*计划是在戈尔利采和格罗姆尼克地段突破俄*西南方面*的阵地,接着在萨诺克以西合围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将*指挥的俄*第3集团*,并向佩列梅什利和利沃夫发展进攻。一旦突破成功奥*第1集团*即向伊万哥罗德发起进攻,同时奥*第2、5集团*向利沃夫发起进攻。在35公里宽的突破地段上德奥联*集中10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总计12.6万人,门轻型火炮,门重型火炮,96门迫击炮,挺机枪),为了加强奥*的战斗力德*指挥部把自己的一些师和*编入奥*,*队配备优秀的*官,而且在进攻开始前就获得充分的物质保障。驻防加里西亚的俄*西南方面*(总司令为伊万诺夫将*)的防线绵延公里,从皮利察河一直到罗马尼亚边境(切尔诺夫策城附近)。俄*指挥部对于敌人准备进攻的情报置若罔闻,认为西南方面*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第8集团*以及第3集团*的部分兵力完成喀尔巴阡战役,对如何抗击德奥*队准备实施的进攻没有采取认真的措施。俄*第3集团*(18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中只有5个步兵师(总计6万人,门轻型火炮和4门重型火炮,机枪挺)部署在敌人实施突破的方向上。
(二)俄*第3集团*(18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中只有5个步兵师(总计6万人,门轻型火炮和4门重型火炮,机枪挺)部署在敌人实施突破的方向上,这样德奥联*在兵力上占有优势(步兵多1倍,火炮多4倍,重型火炮多39倍)。俄*各集团*人员缺额严重,炮弹匮乏,每个炮兵连每日发射炮弹不能超过10发。俄*防御纵深(5—10公里)浅近,防御工事薄弱。经过13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奥联*于5月2日10时开始实施突破,尽管俄*第一阵地被严重摧毁,但是联*只前进2—5公里。联*在头2天的进攻只是从正面压迫俄*缓慢后退,直到第3日德奥联*将预备队投入战斗以后才加强突击力量,于进攻的第6日日终前向纵深推进40公里。此战俄*损失惨重,于5月15日退到新米亚斯托、桑多梅日、佩列梅什利、斯特雷一线据守。德奥联*继续进攻,不断逼迫俄*往东撤退。6月3日德奥联*攻占佩列梅什利,6月22日联*占领利沃夫,俄*被迫放弃加里西亚,退至海乌姆、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布罗德以西20公里和布恰奇以西15公里一线。在德*占据优势的炮兵面前素质不高的俄*步兵承受巨大打击,第3集团*基本丧失战斗力,戈尔利采战役以俄*失败告终。
里加—沙夫利战役
(一)年6月3日德奥联*发动第二轮攻势,22日奥*夺回利沃夫,8月4日德*攻占华沙。至此奥匈帝国已经夺回年战争中丢失的领土,而德国也彻底解除俄罗斯帝国威胁西里西亚和波兹南的可能性。7月14日德*为歼灭俄*第5集团*强渡文达瓦河,以双倍的优势兵力,开始向米塔瓦方向徐徐推进。俄*右翼兵力向东退却,在沙夫利地区顽强抗击。21日德*占领沙夫利,同时向里加和维尔纽斯方向大举进攻。8月20日德*占领米塔瓦和西德维纳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前锋抵达维尔纽斯城西,对俄*的侧翼造成严重威胁。俄*为保存实力主动撤离,让出维斯瓦河两岸,德*歼灭俄第5集团*的目的没有达到。10月14日保加利亚在得到同盟国许诺马其顿的保证后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从侧后给塞尔维亚致命一击。奥匈帝国在巴尔干战线节节胜利,迫使黑山王国投降,11月巴尔干半同盟国成员已经通过铁路联系起来了,弹药奇缺的奥斯曼帝国得到德国的大量弹药输血。
布鲁西洛夫突破
(一)年2月21日德*向法国的凡尔登发动大规模进攻,西线吃紧的情况下法国再次要求俄罗斯帝国在东线发动进攻。3月18日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俄*依然以立陶宛地区的那拉奇湖进攻来应付法国人,但是再次遭受惨重的失败,此后奥匈帝国也向意大利王国发动进攻。早在年法国已开始呼吁俄罗斯帝国在东线展开一次针对德国的攻势,希望德国调拨更多部队应付东面俄罗斯帝国的攻击,以助减轻凡尔登的*事压力。俄罗斯帝国则通过在维尔纽斯地区发动一场惨重的纳拉奇湖攻势作回应,但此战只让德*遭受不足俄*五分之一的实际伤亡。而俄*将领布鲁西洛夫便向俄*最高司令部呈达自己的计划,他提议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亚意图向奥匈帝国进利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布鲁西洛夫行动的主要目的是移去部分英法联*和那那独自面对伊松佐河战线的意*压力,并尽可能在战争中彻底将奥匈帝国击败。在此前的东线俄*西方*事集团指挥官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奉行抵御性战略,并对布鲁西洛夫采取的攻势抱持反对。对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年向*队下达个人指令,虽然埃弗特一直也是尼古拉甚至皇室的坚实支持者,不过最终尼古拉二世还是坚持批准布鲁西洛夫的计划,攻势目标便是在上一年失掉给同盟国阵营的两个城市(哥佛尔和伦伯格)。虽然俄*最高司令部也认可布鲁西洛夫的计划,但同时他也被直接否决邻近战线为攻势提供支援的请求。俄西南方面*(第8、第11、第7、第9集团*,共57.3万人、门轻炮、门重炮,由布鲁西洛夫指挥)为支援意*决定提前发动进攻,计划是:第8集团*在21公里宽正面上向卢茨克方向实施主攻,其他各集团*分别选择数个突破地段采取行动,以便在公里宽的战线上多点突破,使敌*难以判断主攻方向,无法向主攻方向输送兵力。俄*的战役准备极为周密、隐蔽。
一战时期的俄*
(二)俄*于6月4日正式发动大规模攻势,短小却精确的火炮弹幕针对着整条奥*防线。这精准而简洁的轰炸便是此战的关键处与惯常的全日持久性炮轰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后者往往能给予守方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整备并彻出前方的堑壕,甚至将战场破坏得令攻方寸步难移。初段的进击也随着奥*防线的崩坏而完胜,使布鲁西洛夫四分之三的*队能够更大幅度地推进到更广阔的前线。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突击部队,这布鲁西洛夫的创新部队一直依照着奥*防线的弱点逐个攻击,导致俄*主力能轻而易举地利用它们实施突破。而布鲁西洛夫的革新为德国的渗透战术奠定了战术基础,并被德*应用于西线之上。俄*西南*于6月8日夺取陆斯克,奥*司令约索夫·费迪南大公亦只能挥*在俄*进城前仅仅撤出,足以证明俄*推进速度之快。奥*全面撤*的这一阶段俄*俘虏20万名战俘,此刻布鲁西洛夫的大*已显得过度扩张,而他亦明确地指出今次行动能进一步成功将取决于埃弗特会否展开自己那一部份的攻击。很可惜埃弗特却继续纯粹地拖延,这给予德*最高指挥部调派增兵到东线支援的宝贵时间。在陆斯克沦陷的同一天同盟国阵营举行*事会晤,德国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成功说服其奥匈代表赫岑多夫把南线的*队由意大利撤至加里西亚以对付俄*。在东部德*总司令兴登堡陆*元帅再一次能利用完善的铁路网络将德国后援输送到前线。7月18日埃弗特领*开展一次松散又准备不足的攻势,7月24日阿历山大·冯·连辛根在科韦尔南部向俄*策动的反击,总算暂时遏止敌*的攻势。俄*最高指挥部开始将部队由埃弗特的前线转往支援布鲁西洛夫,这调动却受到布鲁西洛夫本人强烈的反对,因为他判断更多的部队只会招致其前线变得凌乱。所有涉及今次行动的部队也快到达疲惫的极限,这轮攻势最终不得不于9月底正式停止。此战结束后俄*仍需转移到近东协助罗马尼亚,而这亦是德奥两*所预料不及的。
(三)布鲁西洛夫的行动使德*不得不停止在凡尔登的攻伐,来把具可观数量的部队调往东线。此后奥*再不能在此处发动一次可成功挺进的攻击,反而是只能依靠德*来维持其*事成就。战役早期的成功令罗马尼亚信心增加倒向协约国一侧而参加战争,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布鲁西洛夫攻势中俄*伤亡50万人,奥*损失万人,德*损失35万人。这次攻势也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德*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调兵援助东线使进攻凡尔登要塞受挫,受到德皇威廉二世严厉批评而去职,随后力主和西方议和的*方保守派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上台。尽管布鲁西洛夫攻势在战场上取得成功,但毕竟俄*死伤惨重。此前俄*已经损失万有生力量,俄罗斯君主制已千疮百孔。年俄罗斯爆发革命,先是沙皇统治被推翻,随后经过残酷斗争后苏维埃*权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由于巨大的伤亡导致俄罗斯国内经济和*治局势严重恶化,俄*在伤亡惨重的同时没有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与人力补充,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受到严重影响。因而俄*虽然在前线击退德国和奥匈帝国,但仍然有名俄罗斯士兵成为逃兵。这次行动的特点是俄罗斯的战术质量有相当大的改善,布鲁西洛夫使用较小的专门单位之士兵攻击奥*战壕的薄弱环节和炸开缺口,使余下的俄*挺进。这些突击战术是惊人的背离人海战术,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直到当时所有主要*队很普遍的战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俄罗斯帝国本身也没有意识到布鲁西洛夫创出的潜在战术,反而是德*从中得到启发。此后德国明显把握和利用突击战术,对其年在西线的进攻产生影响。后来英国人富勒基于对布鲁西洛夫攻势等战役的研究和西线英*使用坦克的经验,提出机械化战争理论。到20世纪30年代古德里安在富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提出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纳粹德国开始出现较大规模适应的机械化作战编制,普遍装备坦克和各种装甲战车,并且在作战构想中开始运用坦克、飞机、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以达到快速制胜的目的。这在后来则脱胎成德*二战初期闪电战的指导思想,并在苏联和西方盟国战胜德国的过程中大规模运用,从而宣告堑壕战时代的终结,理论将持续到 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时结束大量堑壕战的时代,只有少数国家(主要是在非洲)仍然利用堑壕战战术。
(四)罗马尼亚为了收回奥匈帝国占领的特兰西瓦尼亚于8月24日对奥匈帝国宣战,但是罗马尼亚*队缺乏大炮和机关枪,而宣战又十分保密,俄*没有来得及制定支援罗马尼亚的计划,来自英法的援助更是少得可怜。罗马尼亚在特兰西瓦尼亚采取攻势,在南边采取守势。起初攻势一切顺利,但是在9月6日图特拉坎要塞被保加利亚*队攻克,罗马尼亚一下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不得不收缩兵力确保首都。同盟国很快通力协作于11月24日在法肯森渡过多瑙河,12月6日同盟国联*攻克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府逃往雅西,12月底战线在罗马尼亚东北部稳定下来。
克伦斯基攻势
(一)年初德*攻占维尔纽斯,随后向拉脱维亚方向发动进攻。3月8日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退位,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罗斯资产阶级*府上台建立俄罗斯共和国,但是新*府仍然继续与同盟国的战争。布尔什维克希望俄罗斯能够退出战争,于是在3月15日发出命令剥夺*官的*事管理权。命令一下大批不愿意继续作战的底层士兵逃离*队投入赤卫队这边来,临时*府惧怕更多的*人投向布尔什维克,因此一方面下达严厉的命令处死逃兵,一方面由克伦斯基组织发动攻势。革命带来的冲击影响到俄罗斯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陷入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中(*队尤甚)。在参加一战前俄*曾被敬称为“蒸汽压路机”,但经过三年多的血腥厮杀这台“蒸汽压路机”已破损不堪。构成俄罗斯步兵主体的是庄稼汉,其中许多人已不想再打仗。二月革命前累计“开小差”的士兵已达百万以上,革命后更有声音不断告诉士兵说:“放下武器吧,是回家去的时候了。”致使前线部队的士气十分低落。临时*府总理兼陆海*部部长亚历山大·克伦斯基要到前线去鼓舞大众的士气,促使俄*保持原有战斗力。此人是俄国社会革命*人,奉行资本主义*策,认为俄国应该同英法等共进退。克伦斯基于5月到达波多尔斯克,同俄*西南方面*司令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将*会面。令克伦斯基吃惊的是前线的情况远不是他想象的样子,这里几乎听不到什么枪炮声。更夸张的是许多战壕里甚至空无一人,偶然碰上的士兵要么是三两成群、交头接耳地讨论当晚的*治集会,要么是抱怨食物配给总是达不到定量,几天下来克伦斯基告诉布鲁西洛夫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官适合带兵打仗。克伦斯基擅长演讲,他积极参与到*队的*治集会,并不断地发表演说。他号召士兵们继续战斗,夺回被外敌侵占的神圣领土。他的口才开始赢得士兵们的好感,当他喊出“我无法提供一顿大餐,但能让你光荣赴死”的华丽口号后得到满堂喝彩。在初步提升部队的士气后克伦斯基谋划发动一场主动进攻,不在于能攻取多少土地,为的是提振低谷中的俄*士气,使其能够正常运转。布鲁西洛夫表示赞同,因为总理的到访虽然给战士们打入一针强心剂,但其效果犹如被蚊虫叮咬的肿包一般迅速消退。
(二)三天的前线之行结束时克伦斯基与布鲁西洛夫经一番长谈后达成共识,最迟于7月发起攻势,以一场胜利来维系士气。他们判断一旦枪声响起,以服从为天职的*人们会立刻回到战场上同仇敌忾,把*治集会抛诸脑后。两人立即分头准备,克伦斯基负责*治方面,布鲁西洛夫负责*事方面。分手之前克伦斯基就地任命布鲁西洛夫为新的陆*总参谋长,回到彼得格勒的克伦斯基在首都的空气中嗅到不同的味道,布尔什维克坚决主张立即退出战争,有的社会革命*人已开始寻求同德国人的直接接触。克伦斯基高调主张继续战斗,他提醒大家注意俄罗斯在协约国同盟中所承担的义务。他凭借刚从前线归来的特殊经历强调说:“敌人已经非常脆弱,奥*中的多支斯拉夫部队已*心涣散,波兰兵团已拒绝战斗。克伦斯基的努力再次得到回报,在年6月15日的国家杜马大会上他的进攻提议成功通过。布鲁西洛夫制定初步计划,打算在年7月1日实施进攻。这位新任总参谋长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部队,他认为自己指挥的西南方面*斗志不足、不堪一战。但是在6月11日的一场高级*事会议后他发现西北方面*和西方方面*似乎更不可靠,有的集团*缺编数万人,有的集团*一举一动都听从于士兵委员会,无论新的攻势前景如何诱人士兵们都不情愿参与其中。最终布鲁西洛夫意识到,实施这场进攻只能依靠西南方面*。既然战役方向定在西南前线,布鲁西洛夫把夺取加利西亚重镇伦贝格作为阶段性目标,这里是维系奥*与德*的交通、联络中枢。攻势力求对加利西亚的奥*造成尽可能大的杀伤,若有可能则尽量迫其退出战争。西南方面*将在长约公里的战线上同时伸出3支矛头:北翼的第11集团*攻击奥*第2集团*,南翼的第8集团*攻击奥*第3和第7集团*的结合部,居中的第7集团*攻击奥*第2集团*北侧的德*南方集团*,以牵制其无法南下援助奥*。俄*总兵力有40个步兵师和8个骑兵师,敌*总兵力有2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显然俄*占有数量上的优势。由于西南方面*北面的两个方面*不愿投入作战布鲁西洛夫无法在主攻方向之外发动牵制性进攻,只能在加里西亚做单一性突破。此外虽然开小差的现象在克伦斯基造访前线后有所减少,但此前的兵员流失已使各部队战斗力普遍缩水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使得布鲁西洛夫缺乏足够的预备队,这意味着即使这场攻势能获得成功他也没有力量做进一步拓展。另一项困难在于*官,由于此前克伦斯基曾表达对大部分*官的不满布鲁西洛夫替换一大批不胜任者,当这轮清洗由集团*到*和师一级级向下贯彻时,引起*官们的极大抵触。他们把撤换行动视作对整个*官团的威胁,许多*官变相罢工,有人声称体弱多病,有人声称年迈体衰,有人则不告而别。结果许多临时*官在最后时刻走马上任,有的完全没有带兵经验,有的是士兵从自己人中推举产生的。尽管如此布鲁西洛夫仍然认为自己的部队已经做好准备,而且比战争中的任何时候准备得都要好。他的这份乐观主要来自物资方面,敦促俄罗斯留在战争中的盟友们在看到克伦斯基的诚意后纷纷送来*需品,武器、弹药、被服、食物、药品的丰富程度前所未有,年6月27日鲁西洛夫宣称俄*已经完全做好准备。
(三)在俄*酝酿攻势的同时德*并非浑然不觉,相反俄*的异常早就在德*的掌握之中。早在6月中旬德*的空中侦察表明俄*正在准备行动,许多通往前线的桥梁被加固或修复,新建数条窄轨铁路用以运送物资,部队的集结和开进也一目了然。通过对航拍照片和从彼得格勒搜集来的情报的研判东线德*参谋长马克斯·霍夫曼将*判断俄*将对加里西亚的奥*下手,战役目标有可能是伦贝格,且可能视情况对东线中段的德*南方集团*实施侧翼包抄。霍夫曼的判断相当接近事实,但这并非德*料敌先机,而是俄*的准备过于明目张胆且缺乏必要的掩护。俄*开进和抢修道路的工作全在白天进行,集结地和仓储站也没有任何伪装。霍夫曼随后上报的反制方案,调动5个师发起反击,夺取塔纳波尔进而威胁俄*侧翼,却被德*总参谋部否决。高层有高层的考虑,自二月革命以来德国和奥匈帝国对俄罗斯帝国的态度就是等等看,两国希望俄罗斯帝国就此退出战争,因此柏林和维也纳明令禁止两国*队采取任何主动,以免刺激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北起波罗的海南到罗马尼亚的整条东线都进入东线无战事的状态。德国人一直试图说服俄*士兵,既然沙皇已下台那就不应该再为英法的利益而流血牺牲,因此虽然东线的情报表明俄*异常但柏林仍决定不在东线采取主动。
(四)27日下午并不清楚德*态度的克伦斯基再次亲临前线,他来到第11集团*的观察哨,通过望远镜亲眼目睹总攻的展开。俄*的炮火在这天夜里打响,共集中门轻型火炮、门中型火炮和门重型火炮,配有充足的炮弹。炮击足足持续3天,德奥联*的炮兵却始终没有还击,实际上俄*壮观的烟火表演只是在做无用功,他们把大批炮弹打到敌人空无一人的第一道战壕中,原来德*通过此前的侦察和判断早就让一线战壕被刻意腾空。7月1日清晨俄*炮击停止,在第11集团*观察哨里的克伦斯基紧张地观察着,他不知道自己的*治鼓动能否收获预期效果,他不知道士兵们会不会冲出战壕。这时出现零星几个人,接下来人越来越多,随后便是一场大规模的冲锋。克伦斯基非常高兴,他大声对身边的随从喊道:“看吧我就说我们的士兵一听到炮声就会恢复神态的!”第11集团*的第一个打击对象是奥*第19步兵师。该师兵员主要由捷克人组成,俄*在开战前已派一批捷克俘虏去沟通。俄*冲锋一开始时这个师(人)就放下武器投降,从而在奥*第2集团*的防区里打开一个大口子。俄*从这里不断涌入,陆续攻取一些村落和高地,超计划完成首日的推进目标。第一天的战斗结束时第11集团*俘敌1.8万人人,缴获火炮枪支无数。
(五)克伦斯基在俄*胜仗的兴奋过后变得不安起来,因为除了第11集团*在年7月1日冲锋陷阵外另外两个集团*并没有按照协同作战的要求行事,都在原地按兵不动。接下来两天仍然没有接到新报告的克伦斯基沉默了,随后便返回首都。在他走后不久俄*的另外两路终于发动攻势,4日负责牵制德*的第7集团*开始动手,这个集团*的兵力几乎占到俄*总兵力的一半(共有20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而面对的德*南方集团*只有10个师(由6个德意志师、3个奥匈师和1个土耳其师混编而成),虽然俄*兵力占优但德*以逸待劳。南方集团*司令冯·波梅尔将*布下密集火网,令冒失冲锋的俄国人损失重大,第7集团*的行动陷入僵局。最后一个动手的是位于俄*左翼的第8集团*(由拉夫尔·格奥尔吉耶维奇·科尔尼洛夫将*指挥),这支部队在7日才投入进攻,但收获却最多。第一天的战斗中该部就在奥*第3集团*的防线上打出缺口,第二天进一步夺取哈利采。奥*司令官匆忙投入预备队,但这些兵力丝毫不起作用,经过3天推进,第8集团*俘虏敌*1万人,缴获大炮80门。接到喜报的布鲁西洛夫将*要求第8集团*进一步扩大战果,这与科尔尼洛夫将*不谋而合。在拿下哈利采后第8集团*快速通过洛姆尼察山谷,接着将奥*逐出另一个战略要地克劳斯茨。经过一周的交战第8集团*显露疲态,在打出一个宽90公里、纵深64公里的突出部后停了下来,虽然这支部队的突进超过友邻的另外两个集团*,但并没有取得有战略价值的结果。德国南方集团*虽然受到侧翼威胁但仍然坚守在原位置上,奥*第7集团*也保持稳定。第8集团*攻势受阻的一个因素是天气,这时大雨接连而至,当地的溪涧暴涨为难以逾越的河流,道路泥泞不堪。但这并非全部,更重要的原因是德*开始发起反击了。
克伦斯基攻势示意图
(六)在看到俄*全力以赴想要拿下伦贝格后柏林的德*总参谋部意识到该做些什么,此前在东线成名的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将*通过电话找到霍夫曼,传达应立即转入反击的愿望,不过他没有要求对俄*兵来将挡,而是应该以我为主。鲁登道夫直接问霍夫曼此前拟定的穿过塔纳波尔的进攻作战计划是否仍然可行,当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又询问霍夫曼需要多少个师。,霍夫曼估算后回答说:“4个步兵师。”鲁登道夫回应道:“我从西线给你调6个师来。”由于鲁登道夫对西线局势估计不足不得不食言,只调出4个师。这些部队坐火车陆续抵达加利西亚战场,此外还包括精锐的第1、第2近卫师,他们将充当德*进攻的前锋。霍夫曼原打算在15日动手,同样由于受大雨影响他把行动日期推迟到19日。反攻之日到来时奥*第7集团*先于德*有所行动,令他们意外的是曾经看上去非常强大的俄*第8集团*一触即退,主动向后退缩。奥*队立即投入更多兵力,一举夺回重镇克劳斯茨。鉴于盟友的成功霍夫曼催促自己的部队加快进*,第1、第2近卫师表现出强劲的战斗力,一举突破当面俄*的防线,进而影响波及西南方面*全线。7月20日俄*在战场上被扯开一个40公里宽的大口子,德*和奥*不断涌入。21日德*已进至塔纳波尔城郊,布鲁西洛夫在接下来两天里拼命调动部队试图填补这一缺口,但均未能成功。德*第2近卫师在23日开入塔纳波尔城内,科尔尼洛夫的第8集团*投入距离战场最近的高加索部队,但也于事无补。至此克伦斯基和布鲁西洛夫寄予厚望的攻势已经消亡,而且俄*的整条战线已濒于崩溃,许多部队开始成建制的逃亡,甚至*队自行解散。德*和奥*如入无人之境,近卫师在短短几天里推进公里,士兵们因为劳累过度才停下来,现在制约德*推进的惟一因素就是自己的补给线了。年7月的克伦斯基攻势是俄*在一战中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在付出4万人战死、2万人负伤、3万人被俘的代价后国*被彻底打垮,俄罗斯就此退出一战。里加战役
(一)年6月俄*在加利西亚和西乌克兰开始进攻,但在初期的胜利后俄*陷入缺乏补给的困境。7月1日到7日德*开始反击,不但逐回嵌入防线的俄*,同时包围一部分俄*。俄*损失十万人,德*前进一百公里,乌克兰的大门已经对德*打开。9月科尔尼洛夫从前线返回,随后发动*变要求临时*府下台,并且组织向彼得格勒的进*,临时*府不得不和布尔什维克一起反对科尔尼洛夫。德*抓住俄罗斯内讧的时机进攻里加,企图通过爱沙尼亚直接威胁彼得格勒。以反革命将*科尔尼洛夫为首的俄*最高统帅大本营已获悉德*正在准备进攻,却不采取抗击进攻的措施。科尔尼洛夫甚至还准备把里加登陆场和里加让予德*,以此作为破坏工人阶级和士兵的革命成果并在国内建立*事独裁的借口。德*统帅部调用第8集团*担任进攻,该集团*编有3个步兵*(6万人,0门火炮,0挺机枪),计划在伊克斯屈尔地区强渡西德维纳河突破东岸第12集团*的防御,并向罗登波伊斯、欣岑贝格发展进攻;之后对马约伦霍夫、贝贝尔贝克、里加实施辅助突击,以便协同登陆兵围歼里加地域第12集团*基本兵力;第12集团*(编有5个*和数个独立部队,步骑兵16.1万人,火炮门,机枪挺)在宽约公里正面上设防,并在里加接近地构筑3条筑垒地带(第3条尚未竣工)。
(二)9月1日德*使用化学炮弹进行猛烈炮火准备后发起进攻,他们在狭窄正面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强渡西德维纳河并楔人俄*防御地带。俄*集团*预备队的反突击和第1梯队的部队实施的反冲击均未能阻止德*的进攻。9月2日俄*第43*和第6*退至第2条筑垒地带进行顽强抵抗,但俄*统帅部无故下令退却。9月2日夜俄*第12集团*放弃里加和乌斯季德文斯克,9月6日前俄*撤至里加湾海岸、利加特、尤尔根斯堡、科根古津一线。后来德*进攻受阻,从而使俄*第12集团*前卫得以向佩捷尔斯—卡佩列、伦堡,莱斯卡利一线推进。此战,第12集团*损失2.5万人(其中被俘和失踪达1.5万人)、门火炮、挺机枪、11.1万发炮弹及其他许多*用物资,德*损失0人。德*统帅部合围第12集团*的计划实际上被俄*(尤其是拉脱维亚步兵)的顽强抵抗所打破,科尔尼洛夫利用俄*的撤退和里加的放弃开始公开进行反革命活动。10月德*在乌克兰和白罗斯向东推进的同时,临时*府与布尔什维克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建立苏俄,并且开始准备与同盟国进行停战谈判。
俄罗斯退出一战
(一)年俄罗斯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新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计划主动退出一战。12月3日苏俄与同盟国开始谈判,德国的要求过于苛刻引起苏俄*内极大的分歧,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德国随后下达最后通牒以迫使苏俄就范,2月中旬德*占领基辅,在这种情况下苏俄不得不于2月24日重启谈判并接受苛刻的条件。3月3日俄德双方签订布列斯特合约,。苏俄割让波兰和库尔兰地区给德国,和约主要内容有:缔约双方宣布停战;俄*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俄罗斯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俄*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将巴统地区给奥斯曼帝国;俄罗斯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俄罗斯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苏俄丧失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和33%的铁路。在合约签署后逃往俄国的罗马尼亚*府也宣布投降,并在丧失大量领土的情况下与同盟国签订合约,至此一战东线战事完结。9月份在保加利亚向协约国投降后罗马尼亚重新复国,并对同盟国再次宣战。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苏俄立即废除布列斯特合约并且开始向西进*,东欧和原俄罗斯境内的爆发苏俄内战。
#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