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沿岸环绕着九个欧洲国家:其中芬兰、挪威和丹麦属于北欧国家,南部的德国和波兰是中东欧国家,夹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加里宁格勒与芬兰湾东端是俄罗斯,剩下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三国传统上则被叫作波罗的海三国。
波罗的海长达多公里,沿岸国家这么多,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海岸线加起来也不到波罗的海整个海岸线的五分之一,为何只有这仨被叫作波罗的海三国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濒临波罗的海的这三国有另一个共同点,即它们是差不多同一时间被并入前苏联,又最早从前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当中脱离出来的三个。
波罗的海三国无论地理位置和近现代历史,还是领土面积和人口总量都颇为相似,都有一个和国名一致的主体民族、国内第二大民族都是俄罗斯族,以及主体民族一般都选择天主教等等。它们可谓欧洲地缘历史上的难兄难弟,但为何立陶宛最喜欢当蹦跶得最欢的铜豌豆呢?
除了立陶宛的领土面积、人口和经济等规模在三国中略微占优外,最重要一点,就是立陶宛自认为祖上阔过。波罗的海三国中,立陶宛的历史及其与周边波兰和白罗斯等国的领土纠葛最为复杂,而占领过莫斯科、打败过金帐汗国、与波兰成立过联合王国的历史,则是已经缩小并发皱的立陶宛远去的荣光。
波罗的海三国曾被某公知夸为欧洲富裕而繁荣的国家,比起周边的白罗斯、乌克兰以及现在的俄罗斯,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没错。但如果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可是相当明显。波罗的海三国多次被孤独星球评选为欧洲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一度被称为欧洲旅行成本最低的城市。波罗的海三国比欧洲发达国家的旅游性价比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生活水平还处于欧洲较低程度。
和许多“苏东巨变”后的东欧与前苏联国家不同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上相对比较优越,在从前苏联独立出来的最初一段时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但随着欧洲地缘的巨变,以及三国急于和俄罗斯切割但用力过猛,先后多多少少都被拖入了俄罗斯与欧美之间的漩涡。
小国如何在大国之间的夹缝中立身保命,新加坡是一个优等生。小国固然少资源,但不能短视和没有远见。“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韩非子》中的这段话,可算是给小国的诤言。
#立陶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