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dy/150621/4642899.html本文转自于: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英语系本科小贾同学问:同样是双唇音,称母亲我们没有用papa,而是出奇统一地用mama,这不是因为mama传递了一种比papa更温柔的感情,是从我们母亲身上感觉到的吗?从发音方式上说,p确实比m要更费力一些。
语言与文化课上也有同学发来不同语言对妈妈的叫法(有一些是孩提时代对妈妈的亲切称呼):中文:妈妈英语:Mama日语:ママ韩语:OMa朝鲜语:OMa丹麦语:Mor德语:Mama俄语:мама法语:maman!阿尔巴尼亚语:mami?爱沙尼亚语:emama保加利亚语:мама波兰语:mamo丹麦语:Mor菲律宾语:Mom芬兰语:?itimin?爱尔兰语:amo!荷兰语:Mam西班牙语:mare捷克语:mami克罗地亚语:mami拉脱维亚语:Mom立陶宛语:mama罗马尼亚语:mama马耳他语:omm挪威语:mamma葡萄牙语:m?e瑞典语:mamma塞尔维亚语:Мама!斯拉维尼亚文:mama斯洛伐克文:mami!泰文:???,土耳其语:annem乌克兰文:мама西班牙语:mamá希伯来语:??!希腊语:μαμ?!意大利语:mamma越南文:Mom匈牙利语:anya,印尼文:Mom
人类语言呼唤母亲的声音大体一致。许多同学好奇:难道在人生来就会发这个音?即便真的如此,那为何又不约而同的把这个发音用作对妈妈的称呼?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学家乔·彼·默多克在《世界人种学资料》中收集了个称呼母亲的称谓,个称呼父亲的称谓,发现人类对双亲的称谓惊人地相似——
1.大部分采用辅音加元音的结构,很少辅音连缀(不超过1.1%),也很少单用元音(只有3例)。
2.大部分辅音采用口腔完全闭合的辅音,即塞音和鼻音(占85%)。
3.大部分辅音采用唇音和齿音(占76%)。
4.大部分元音采用开口元音,尤其是a。
5.大部分发音采用音节重叠。
6.母亲的称谓多采用鼻辅音m、n和ng(占55%),父亲的称谓多采用口辅音p、b、t或d,采用鼻辅音的只有15%。
默多克希望语言学家能够解释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各国的学者给出了多种解释:
语音学解释——
早期的儿童言语中辅音区别语义,元音没有音位价值,而辅音后接元音时最易识别,所以双亲称谓的音位顺序均为辅音加元音。
发音从除阻到无阻,双亲称谓采用元、辅音对立最为明显的音位。
双亲称谓中的音节重叠,是儿童从咿呀学语到言语行为的过渡,表示发出的声音不再混乱,而是有意义、可以分辨音位的单位。双亲称谓中同一辅音和同一元音的重叠,使这样的努力更易于理解。
生理学解释——“妈妈”这个发音是婴儿最容易冒出来的不自觉的声音,所以全世界都差不多。其原因从人的发声结构才能解释。“妈妈”的发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先天结构造成的。婴儿将自己会发的第一个音与他们首先认识的人——父母联系起来,所以各种语言中“妈妈爸爸”的发音和含义基本相同。行为学解释——“妈妈”是婴儿吃奶时最容易发出的声音。心理学解释——“妈妈”是以条件反射方式形成的婴儿的环境认知中温饱和安全的象征。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了一个最简单的“ma”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于是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了一些惊喜的反应,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等。渐渐地这种声音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的认识。这时,婴儿从对环境的认识与否,熟悉与否,适应与否的长期体验中,逐渐形成了安全与否的意识。“妈妈”象征着安全。当象征着温饱、熟悉的“mama”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妈妈”的词源解释可以不断继续下去。这些对词的音义结合动机的好奇,不仅有力证明了词的声音形式的深层理据性,而且表现出人类语言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因——语言理性。
今日责编:木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