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团队伍民
年11月11日,一战的烽火终于熄灭了,这场持续四年之久的大战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战败而告终。今天,我们回首一战,反思战争,珍爱和平。
全欧洲的灯光都要灭了,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英国外交大臣葛雷
战争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二十世纪前,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具有世界级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年11月11日结束时,前后持续了4年零3个多月,参战的有30个国家,约15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万人走上前线,其中协约国方面达万,同盟国方面为万。主要交战国中,被动员入伍者在有劳动能力的男性公民中所占比例高达50%,在某些国家,例如法国甚至超过半数。在整个战争中,在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大规模会战不下几十次,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会面区域不如二战广阔由此死亡更加密集。交战各国不仅动用了全部新型武器,而且动员了所有的政治、经济和宣传舆论力量即总体战。
战争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万,另有多万受伤,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万。直接经济损失约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关于战争的胜败结局
如果认为一战的结局是预先注定的,那就大错特错。这场战争的全部进程中,早期双方僵持、意大利参战的微小作用、俄国爆发革命退出战争、美国参战的决定性意义以及同盟国的最后崩溃。每个联盟在这场战争的各个时期,经济和工业生产以及有效动员起来的兵力,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可以肯定地说,将军们指挥作战,部队凭借士气发起冲击,水兵们忍受海上风暴,这些战斗素养都是战争双方共有的,并没有一方显示出特别的优势(将两个集团进行总体比较而言)。但是毫无疑问,协约国集团占有生产力上的显著优势,在美国参战后尤其如此,在长期的联盟战争中,这一因素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胜负。
战斗素养是双方所共有的
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
一战的重大后果之一就是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战争结束时,有着数百上千年历史的哈布斯堡王朝(公元6世纪—年)、霍亨索伦王朝(公元15世纪—,年)、罗曼诺夫王朝(年—年)以及纵横中近东的奥斯曼王朝(年—年)纷纷崩溃。在这些古老帝国的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现代民族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土耳其以及一系列阿拉伯人国家等等。德国尽管在领土上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针对本土而言,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但是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且在各个方面受到了严重束缚。
一战彻底改变了欧洲版图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从表面上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印度等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火如荼,再也无法把它们平息下去。英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国的地位早在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而法国在战后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但是其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美的反对与阻挠,
美日似乎成为了大战的渔利者,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而日本在战争中由于欧洲的军事订货获得了畸形发展,近乎独霸了中国市场,航运业和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短短几年由农业国一举步入工业国俱乐部,并且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但是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在二十年代的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再加上社会主义苏联的被孤立,因此战后的国际舞台看起来更像是英法两国的独角戏。
凡尔赛会议
战争引起参战国内部的革命
一战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而这是战争发动者当初绝对没有预料的结果。战争一开始被认为将像普法战争迅速结束,德国军队一度行进至巴黎郊外几十公里的地方,但是随后的失败使战争演变成无休无止的战壕阵地战,每次大战役同样也是大屠杀。大批劳动力被征入伍,参战国的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国内纷纷爆发工人罢工甚至军队兵变。
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脆弱的沙皇俄国危机最为深重,落后的国民经济被战争拖垮,前线的重大失败使军队士气陷入低谷,工人、农民和士兵忍饥挨饿,流血牺牲只能奋起反抗。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最终不可避免。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震动无数的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欧美无产阶级的斗争运动(这一时期欧美国家以及亚洲的共产党纷纷建立起来)。
十月革命时期的列宁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一战促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期间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壮大起来,成为反帝的重要力量。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中东和拉丁美洲也掀起了反殖民和革命高潮(拉美国家普遍受到美国的操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叙利亚兴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阿拉伯人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起义提供了绝佳的时机。战争期间,英国出于自身的利益,也积极鼓励阿拉伯领导人侯赛因对土作战。到年10月,阿拉伯人攻入大马士革,成立了阿拉伯政权,结束了奥斯曼帝国长达4个世纪的统治。阿拉伯大起义有力地配合了英军对土作战,同时也显示了阿拉伯民族团结的力量,表明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阿拉伯独立运动
对世界妇女运动的深刻影响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女性在社会生产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女性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最多从事一些家庭式劳动(如家庭纺织业),这一点在东西方是共同的。到了一战爆发后,主要参战国征召了大量男性青壮年,占到了本国男性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战争的进行,参战国为了维持社会生产,支撑前线战争的进行,纷纷鼓励女性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
工厂里的妇女
妇女就业的范畴和规模都超越战前水平,引起妇女的身份和地位发生很大变化。英国政府号召妇女作为“暂时替代者”到工厂、社会去工作,其口号是:“代替前线的男子,奉献你的那份力量。”以法国为例,到年,妇女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1/4,巴黎占到1/3,妇女已渗入传统意义上男子的工作领域,绝大多数妇女对这种处境表示非常满意。在法国和意大利,农妇们不但代替男人,还代替被征用到前线的牲畜,承担起耕田、播种、收割和打理葡萄园的责任。由于农场工作极其辛苦,几乎所有的年轻男子都希望离开,妇女却选择留在田间工作。战争使妇女尝到自由的空气,享受着独立的生活,并为自己经济独立争取到更好的物质基础。
随着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西方妇女在参政方面同样取得重大突破。西方主要国家先后通过法令,使妇女获得平等的选举权。一战爆发后,挪威、丹麦、冰岛、荷兰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之前还有新西兰()、澳大利亚()妇女获得选举权。年1月,美国威尔逊总统正式宣布支持宪法第19条修正案,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该法案。年8月,36个州相继批准,美国妇女自此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公民权。
以英国为例,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方式,也从温和的宪政方式发展到激烈的“战斗”方式。政府却对妇女的政治诉求充耳不闻,运动陷于僵局。一战爆发后,妇女们很快从和平反战转到支持和参与战争的立场上来,她们开始从舆论宣传到实际参与,从工厂到志愿工作,从办公室到战地服务,全面参与。她们的全面积极参与战争,使英国男性不得不承认女性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消除了阻碍妇女选举权的障碍,使英国部分女性在年获得了选举权。
妇女游行示威加速了参战国革命的爆发
国际新格局的出现
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着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本身也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战败国德国不堪忍受屈辱、苛刻的和约,德国人的心中从此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而战胜的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太少,何机重新瓜分世界。既然战败国和战胜国都对体系不满,凡尔赛体系的破裂只是迟早的事情了。总之,一战彻底改变了世界,再也回不去了。
一战全史-感受战争气氛体悟战争的成败得与失世界通史历史战争书籍京东¥2购买已下架
#十一月创作狂欢·文史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