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CPI同比升2.7% PPI连降16个月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7%,环比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7%,环比降0.6%。虽然两者涨跌幅数据都恰好为"2.7%",但6月CPI创4个月新高,而PPI同比连续第16个月出现下滑,两个指数背离现象依然存在。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6月CPI和PPI数据背离再次突出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同时,显示我国经济实际需求不足,国内企业还处在去产能过剩的阶段,因此,PPI在下半年的表现可能会维持疲软态势。
对于6月份CPI的反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认为,主要是受猪肉价格影响带动,但因目前整体需求疲弱,经济形势也不支持物价大涨,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不大,估计年内CPI的涨幅也就在2.7%~2.8%左右,上涨压力不会太大。
"下半年由于经济偏软,总需求也难以有较大的回升,食品价格来看,由于天气影响,蔬菜价格有可能环比向上。下半年的物价要高于上半年,全年预计在2.6%左右。"交通银行(行情,问诊)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
不过,令人担忧的主要是6月份PPI数据,环比出现0.6%的下滑。自4月份以来,PPI连续3个月环比降幅都达到0.6%,表明工业品出厂价格下滑趋势并未好转,近期包括动力煤价格跌破600元/吨大关等消息也对此形成佐证。
接受证券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在目前的经济*策下,上游产品价格将承受较长时间的压力。考虑到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还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国内经济形势也未明显好转,因此PPI在下半年的表现可能会维持疲软态势。
PPI反映的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而这个变化有可能传导给CPI。对于PPI的这种持续下滑,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PPI大幅回落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从国内看,制造业持续疲软,部分关键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库存再次攀升至非常高的水平,对生产者价格形成下行压力;从外部看,近几个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跌。过去3个月,摩根大通大宗商品指数总体水平下跌6.9%。
在中国银行(行情,问诊)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看来,PPI同比下跌2.7%,显示我国经济增速疲软,总需求不足,还有出口投资等方面表现差强人意,导致我国工业生产继续受到拖累。另外由于前几年积累的大量过剩产能,两头挤压,最终使得PPI的反弹乏力。PPI持续为负表明我国存在通缩的风险。
对于未来PPI的走势,王*表示,PPI环比降幅与上月持平,显示生产需求方面仍较疲弱,结合采购经理指数、工业用电量等指标综合预测,二季度中国经济的数据可能仍然令人失望。预计下半年随着经济的逐渐企稳,PPI的同比跌幅可能会收窄,但回到正值的可能性则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