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展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一千年的沧海桑 [复制链接]

1#

原创:MKLA

(不妨一起体验一口气走完一千年历史的感受)

△这一片诗意的、精神上的森林,也是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希望传承的回忆。

1.TheForest

森林

走下楼梯,进入一片树影斑驳的森林。

我们熟知欧洲犹太人的苦难,却很少问过:

他们当年为什么选择在这里生根发芽?

波兰、波兰。

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历史。只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阿格农年记载下的传说,波兰犹太人的千年历史,究其缘起,或许是从西欧迁徙而来的犹太人,在旅途中,听见了鸟儿的歌声——

“啵灵、啵灵。”

“在这里,留下来。在这里,留下来,直到回归以色列地的时机来临的那一天。”

2.TheFirstEncounters

相遇(-)

十世纪,第一批犹太人在经商的道路上,第一次穿越了波兰。

在接下来的年里,他们已经散布在多座市镇,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永久居民。

关于行商,和其他有着自己风俗的旅人一样,犹太商人也在旅途危险和劳顿之外还要考虑犹太教的约束——

没有符合规范的食材和厨师怎么办?路上吃什么?如何祷告?安息日可以带武器防身吗,即使在荒郊野岭也需要扎营暂停一天吗?

△拉比的著作和书信中的记录了对经商的担忧以及对现状的抨击。

但是这一些困难终究没有阻碍善于变通的犹太商人,他们渐渐驻扎下来,在与基督教会和波兰统治者的博弈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波兰犹太人的形象最早出现在12世纪格涅兹洛总主教座堂的大门上。

18个场景记录了10世纪在普鲁士殉道的布拉格主教——圣亚德柏的生平。其中,有两幅与犹太人有关。

在一个场景中,圣亚德柏主教怒斥波西米亚伯爵,谴责他纵容犹太商人售卖信仰基督教的奴隶。

另一个场景则描绘了耶路撒冷圣殿,耶稣与犹太拉比辩论的画面。

它们和其他来自教会的历史文物一样,诉说着犹太人在基督教土地上的生存状态——他们因为见证基督的生命和殉道而被容忍,也因为没有接受基督教而只能去居下等。

犹太人与国王的关系则要好一些。

他们依附于国王,明确他们的合法存在,为他们提供政治和社会生活上的保护。

年,大波兰省公爵虔诚的波列斯拉夫在“卡利什法令”中明确了犹太人的地位。这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份为犹太人而写的特许状,在欧洲历史中更是赋予了犹太人也是史无前例的权益,包括独立的司法权。

法令摘录:

1.犹太人被带上法庭问罪时,为了有效立案,作证指控他的不仅要有一名基督徒,还要有一名犹太人;

10.杀害犹太人的,须判适当的刑罚和没收财产;

11.人身攻击犹太人的,处全国通用刑罚;

14.破坏墓地的基督徒,处罚金;

17.任何犹太人都可以在我国自由并安全地步行、骑行,不受阻碍。他们与其他基督徒一样依惯例支付通行费,不必另缴任何费用;

30.犹太人不必出席基督教会法庭……基督徒不得指控犹太人血祭基督徒儿童;

36.犹太人可以购买任何商品,可以触碰面包和其他食物。

一部分犹太银行家甚至成为了接连几代国王的债主。14世纪,波兰国王将一位犹太女子纳为后妃,更是为波兰犹太人带来了荣光。

△传说,这位名为以斯帖的犹太女子为波兰犹太人带来了特别的权利和自由气息。

3.ParadisusLudaeorum

犹太人的伊甸园(-)

这个词语作为展厅的标题其实是有争议的。

一方面,与同时期的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宽松、多元的氛围中,犹太人生活确实可以算是安稳、昌盛。

而另一方面,“犹太人的伊甸园”取自年的一段拉丁语讽刺短诗。在原来的语境中,它夸大了犹太人的富裕生活,表达了应当对其有所遏制的反犹思想:“贵族的天堂,城镇居民的炼狱,农民的地狱,犹太人的伊甸园。”

年,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回应道,展馆使用这个标题也是希望访客们不单单用“犹太人永远都是受害者”的思维去回顾历史,而是怀着开放的态度去观察民族历史的沉浮。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今天的地理位置

年建立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地域辽阔,涵盖今天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成为了世界上犹太人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犹太宗教的学习也高度繁荣,著名的拉比REMU就出生在克拉科夫。

早在16世纪,犹太人就在克拉科夫和卢布林建立了印刷希伯来语学术书籍的出版社。

人口普查显示,-6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共有75万犹太人居住。他们分布在1个市镇中,大多数都在贵族的领地上。在那个王权衰弱、贵族兴起的年代,贵族们看中了犹太人为城市带来的经济利益,便用自治权和独立司法权吸引他们定居。

当然,宗教宽容也是相对的。虽然在一些城市,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教堂都可以与犹太会堂和清真寺共存,但在基督徒的心中,终究还是有所差别。

△一座教堂中的插画,拉着人们跳舞的骷髅寓意死后人人平等,但是似乎骷髅把犹太人带向死亡的方式更为粗暴——不是手拉手,而是拽着脖子。图片下的注释写到:“恶心的土耳其人和丑陋的犹太人,死亡并不会厌恶而拒绝你们。她不在乎犹太人的恶臭,她也同野蛮的民族共舞。”

尤其到了动乱的年代,作为特殊的宗教民族、贵族的依附者,犹太人的处境也更为艰难。

年,乌克兰的赫梅利尼茨基领导哥萨克和克里米亚鞑靼人起义,在袭击贵族的时候,也将矛头指向了为贵族服务的犹太借贷人和代理人。起义所至之处,约有三分之一的犹太人遇害。

△一部记录当时犹太人疾苦的《绝望的深渊》写道:”犹太人的心在对敌人的恐惧中熔化,好似靠近了火焰的蜡。“

此后,与瑞典、俄罗斯、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相继发生,更是将犹太人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犹太神秘主义认为,在迎接弥赛亚降临之前,必然会经历一段浩劫,因此,17世纪的动荡中,也不乏妄称救世主的人。ShabataiTsvi就是其一。

△年的插画,波兰拉比探望狱中的ShabataiTsvi。年,ShabataiTsvi宣称自己是弥赛亚,年改信伊斯兰。

4.TheJewishTown

犹太城镇(-)

17世纪的战争结束后,权贵们为了振兴经济,再一次邀请犹太人入驻。

波兰国王杨三世索别斯基就曾向出借犹太人波兰币,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家族领地重建遭到损坏的犹太会堂。会堂的建筑形同堡垒,有着像市政厅和城堡一样坚固的石墙和防火墙,或许出自国王的建筑师之手。

到了18世纪,典型的波兰-立陶宛犹太城镇——Shtetl开始形成。在那里,有着犹太会堂、墓地、集市、酒馆,生活欣欣向荣。

△年,教皇本笃14世号称,这个国家的犹太人太多了,以至于许多城市里都几乎没有基督徒了。

△但与此同时,大多数犹太社区因为战后重建,欠了教会和修道院许多钱,90%的预算都要用来支付利息。

△18世纪末期的以斯帖卷

在这一展馆的中心,是一座以85%比例还原的Gwo?dziec犹太会堂。当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内曾经有数以百计的木结构犹太会堂,但在二战的浩劫中,德国人已经将它们悉数毁灭。

幸运的是,这座始建于17世纪、重建于18世纪,并在年装饰了彩色内墙的Gwo?dziec犹太会堂因为年前的详尽绘画,得以通过新的方式生存下来。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按照原始工具、材料,和技术,在专家和多名志愿者的帮助下将其还原。

△AloisBreier绘制的结构图

△1:1复原的讲坛

△十诫

△十二星座

△最下方的各种动物——根据传为大卫王所作的《歌之章》(最早的文本出现在十世纪),日月、星辰、风、植物、动物,都在朗诵圣经中的语句,赞颂神的创造

△“至少要有十个人”——“拉比Lakish说:‘不论是谁,如果家乡有会堂却不去祷告,便是一个恶劣的邻居。’拉比Yohanan说:’如果神进入了犹太会堂,却发现里面连10个人都没有,他一定会立刻发怒。‘AbaBinyamin说:’一个人的祷告只应该在会堂被听见,因为经典里说,要听见呐喊。”——巴比伦塔木德

在同一时期,波兰-立陶宛联邦还诞生了:一名自称ShabataiTsvi继承人的假弥赛亚JacobFrank(c.-)、妥拉研究的集大成者VilnaGaon(-)、犹太神秘主义的奇迹者和治愈者BaalShemTov(c.-),以及犹太启蒙运动的先驱MenachemMendelLefin(-)。

△被称为“圣笺”,BaalShemTov的书信被收藏在年哈西德派的手抄书中

5.EncounterwithModernity

接触现代化(-)

年至年,毗邻的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帝国陆续瓜分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犹太人于是分散在各个国家,成为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公民”——然而,普鲁士驱逐了贫穷的“没有用的”犹太人。

△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宣告终结

△这名犹太富商是波兰国王的投资人。他也是波兰、普鲁士、俄罗斯军队的供应商。年,他花重金从俄罗斯士兵中赎出了许多犹太人,使他们在普拉加的屠杀中幸存。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部分犹太人选择了犹太启蒙运动,倡导积极参与现代化进程、融入国家、发展现代希伯来语。与担忧犹太人进入军队将会无法遵守洁食和其它教规的拉比们相反,以摩西孟德尔森为首的犹太启蒙运动者支持应征入伍。他们把自己所在的国家视为祖国,把保卫这个国家视作自己的公民义务。

另一厢,哈西德派也在蓬勃地发展着。比如在俄罗斯,新的全国性法律让他们得以绕开犹太社群的统一规章制度,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祈祷室、选择自己教派的拉比。

△俄罗斯犹太启蒙运动之父第一次抛出了这个关键问题:要如何改革犹太人的教育,使人们能够完全地平等地参与到欧洲文化中去的同时,又维持犹太人的特质?

△两名犹太人,一人身穿时下流行的服装,一人则是完全犹太人的风格。年的一条法律禁止犹太人穿着系在臀部上方长袍、毛帽、犹太小帽、短裤、平底靴。与其穿完全现代的服饰,不能穿犹太传统服饰的虔诚的犹太人宁愿选择俄罗斯的“改良民族服饰“:虽然不能留鬓发,但至少可以蓄胡。

△一名身穿传统服饰的酒馆老板娘。曾经,犹太女性在结婚后必须剃去头发,天天戴着花帽子。年的法律同样禁止了这样的穿着。

年,指控犹太人杀害基督徒献祭的流言再次散播,新一轮对犹太人的迫害开始了。

几乎与此同时,年的革命点燃了波兰人脱离俄罗斯统治的希望,但政治意识的觉醒也激起了种族矛盾。波兰民族主义者把选举失利归咎于犹太人,反犹的思潮也随之进入政治中。

△年革命时犹太人遭到迫害的地图示意

△LeonPinsker原本将自己视作完全融入俄罗斯社会的犹太人,但年代对犹太人的大肆迫害让他感到震惊,写道: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犹太人的自治。“

△世界如此广袤,可哪里才是犹太人的家呢?

△新年贺卡上,美国犹太移民欢迎来自俄罗斯的新移民。

6.OntheJewishStreet

两战之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第二共和国诞生。

犹太人逾万,占全国人口9%。作为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公民,他们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将犹太代表送入了波兰议会,更是在市政选举收获颇丰。

△年,AvrahamPerlmutte拉比当选进入波兰议会

波兰犹太人主要分为三个派别。

1.犹太复国/锡安主义者(TheZioinstMovement)——在英管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推动现代希伯来语、农业培训、集体农庄,为未来的新国家做准备。至30年代约有14万犹太人离开波兰前往巴勒斯坦。

2.以色列联盟(AgudasYisroel)——捍卫宗教传统、反对世俗化。其领导人大多支持波兰政府,寄希望于政府来庇护宗教少数团体的权益。

3.犹太工党(TheBund)——与波兰其他左翼政党组成联盟,为劳工权益和尊严而奋斗。与锡安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们反对建立犹太国家,拥抱自己出生和居住的祖国,并且积极推动意第绪语文化。

△犹太复国运动向波兰家庭发放的存钱罐,用于筹集资助移民巴勒斯坦的款项

二十年间,意第绪语、希伯来语,乃至波兰语作为媒介的犹太文化蓬勃地发展着。

在犹太人口占三分之一的维尔纽斯(今立陶宛境内),年建立的YIVO犹太研究院见证了犹太人在历史、语文、经济、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高度发展;在华沙,犹太作家和记者协会热闹非凡,除了诗歌等文学作品外,还曾用波兰语翻译出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承载着不同愿景的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犹太世俗教育和正统派学校也在激烈地竞争生源——虽然大多数犹太人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私立学校学费而选择波兰语公立学校。

△犹太报刊

△犹太旅行社在战后再一次连接起分散在波兰各地的犹太社群,也唤醒了许多犹太人对波兰的爱国情怀

△摆在家长面前的是,意第绪语、希伯来语、正统派犹太私立学校,以及价格亲民的波兰语公立学校

然而,在犹太复兴和新黄金时代的景象之下,反犹主义的阴霾却从未散去。

△年,波兰总统遭到身为艺术学院教授的极右翼刺杀——面对选举失利,波兰右翼也再一次将矛头指向犹太人

△在反犹攻击中,将波兰视为祖国的犹太人也没能幸免,诗歌中不乏被疏离的愁苦

△右翼势力学校中也大肆进行反犹攻击。与保护弱势群体相反的是,作为回应,年,波兰政府与右翼站在一起,允许限制犹太学生的招生比例、为犹太学生设置“隔都座”,一部分学校也确实采取了这样的政策。当然,也有不少波兰学生和教授选择支持犹太人,与他们一起站在“隔都座”上抗议

7.Holocaust

大屠杀(-)

年8月,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9月17日,苏联从东部入侵波兰。10月6日,波兰最后的部队投降。

年至年,苏联分四次,共将32万波兰人迁往卡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其中有8万犹太人。大多数人都在饥饿、恶劣的环境,和强迫劳动中死去。

年6月,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攻势,吞并了苏联控制下的波兰地区。波兰全境自此落入纳粹德国的统治之下,直至年1月。

在区别对待波兰人与犹太人的德国政策下,波兰人与犹太人之间隔阂越来越深,犹太人逐渐在法律、社会,和心理上陷入了更深的孤立。

△“第一次在背后戴着区别犹太人的布条上街是多么可怕。我觉得每个人都在盯着我,每一个人都在嘲笑我。”

△华沙地标之一的克拉辛斯基广场:“犹太人不得在此侧街道行走“

华沙隔都建于年11月,是二战期间德占欧洲最大的隔都。3.4平方公里的面积里住着40万犹太人,占华沙人口30%。

高墙、铁丝网、苦力、食物匮乏。

一条仅供雅利安人通过的大街将隔都分隔为两部分,之间只有一个检查站可供通行,等待通行的犹太人时刻暴露在德国士兵的骚扰中。年,两侧隔都之间架起了一座狭窄的木制人行天桥。

△华沙犹太历史学家EmanualRingelblum在隔都成立了一个记录纳粹罪恶的地下档案室,保存了从纳粹公告、犹太人的日记,乃至糖纸的各类资料。由于成员冒着生命危险搜集证据、在周六汇总,这个组织被命名为”安息日的喜乐“。年5月,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们面临着一个可悲的难题:究竟是该把食物分给每一个人——结果无人生还,还是应该把足够的补给提供给一小部分人——把生的希望交到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手中?”

△年2月,ChaimKaplan写道:“数千人上上下下,仿佛雅各所见的,穿梭于天梯的天使。”

△跨过另一个世界的,隔都的天桥。

年7月,希姆莱下令将犹太人“重新安置”到特雷布林卡灭绝营。

数十万犹太人陆续踏上了通向死亡的火车。

△一名犹太警察回忆道:“去火车的路上,有一片已经长满了杂草和野花的广场……多名警察沿途把守。运牲口的车厢没有台阶。每节车厢人,分配了两名警察计数。短短一小时内,60节车厢都装满了……车钩发出尖叫,火车驶向未知。”

只剩下大约5.5至6万人留在了华沙隔都。

7月28日成立的犹太战斗组织(ZOB)重整旗鼓,联合了众多犹太党派和犹太反抗组织,并从反纳粹的波兰家园军(AK)手中偷偷取得了少量武器。

年1月,犹太战斗组织伏击了进入隔都准备运走新一批犹太人的纳粹党人。战斗持续了多天,以纳粹撤离告终。

4月19日,希姆莱部署了坦克和重型火炮,试图彻底摧毁华沙隔都。

华沙隔都起义开始。

数百名抵抗者带着仅有的武器和弹药,面对人数众多、火力猛烈的德国人,顽抗了将近一个月。

期间,德国人系统性地摧毁了隔都的建筑和掩体,杀害、俘获了数千人。

5月16日,德国人完全控制了华沙隔都,炸毁了华沙犹太大会堂。

据估计,数千犹太人在华沙隔都起义中丧生,其余5万都被送入灭绝营或劳动营。

△“不要未经战斗就死去”

△华沙隔都的火光

面对犹太人的浩劫,在一墙之隔的波兰雅利安人区,只有少部分人选择冒险相助,更多人只能勉强顾着在被占领期间维持生计,还有人举报了潜藏的犹太人、甚至亲手将他们杀害。

华沙起义期间,不少波兰人都感到同情,也敬佩他们的战斗精神。

然而,大多数人冷漠依旧。

△“隔都正在燃烧……不断爆炸的声音……但是人们仍然平静地处理着手头的事情……甚至没有一个人抬头看一眼枪声和爆炸声传出的地方。”

△另一方面,年12月,在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和海外犹太组织的赞助下,波兰地下成立了“犹太援助委员会”,参与者包括社会主义者和天主教徒,犹太工党和锡安工人左翼的领导也加入了。

随着德军的推进,被德军占领的波兰成为了大屠杀的中心。

在波兰,德国建立了海乌姆诺、贝尔塞克、马伊达内克、索毕堡、特雷布林卡、奥斯维辛集中营,杀害了来自欧洲各地的犹太人。

在战前波兰的万犹太人中,90%在大屠杀中遇害。

△年,德国人将10名等待死亡命运的犹太人关押在科沃尔会堂。人们在墙上用铅笔、指甲、火柴留下了最后的信息……

8.PostwarYears

战后(至今)

苏联、美国、英国分割了战后的欧洲版图。

波兰比战前更小了,东部地区并入苏联,西部则获得了德国部分地区。人口减少,人口组成也更为单调了。

幸存的33万犹太人大多在苏联境内。他们填写了注册表,希望找到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然而绝大多数卡片都石沉大海……许多人是他们社区和家族唯一的幸存者。

少数回到波兰的人,只见满目疮痍。

不仅如此,令当时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是,在如此的浩劫之后,反犹主义却仍然大行其道。不论罪名是血祭还是共产主义的帮凶,犹太人再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暴力迫害。

至年间,因为死寂的氛围、反犹主义、共产主义,15万犹太人离开波兰。

年代末,斯大林主义更是几乎抹去了犹太人的身份。

即便如此,年3月,为了应对学生抗议,波共政府再次将反犹主义作为挡箭牌,谴责已经不敢学习希伯来语的犹太人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和波兰的敌人。失学、失业,2.5万犹太人的1万3千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的故土。

临走,他们被剥夺了波兰国籍,手里只有一张单程票。

POLIN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立于华沙犹太人社区的废墟之上。

展览信息:永久

华沙6Anielewicza

周一/四/五10:00-18:00

周三/六/日10:00-20:00

周二闭馆

多媒体展览丰富,至少需要3-5小时

阅读原文(“守望中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