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游记最是波罗的海风,拂过东欧泛葱茏 [复制链接]

1#

最是波罗的海风,拂过东欧泛葱茏……(续篇一)

.1.13

离开盐矿,扑进克拉科夫,天已黑、雨不歇。

几经辗转,听月美女一车当先终于在环绕古城区的克拉辛斯基大道上找到一家能够容纳我们十二位不速之客(没有预约嘛!)的酒店,赶紧在大道边的小巷里泊好车,立马进房间拾掇好晚歺,听窗外雨声淅沥,真累了,上床,一夜无梦……

次日早上(9月23日),雨势不见减弱,豁出去了,我们冒雨登坡进入了位于瓦维尔山上的皇家城堡。

今天是周六,风雨交加,不曾停息。然而,旧时波兰皇家首都克拉科夫古城区,却使我们停不下来探索的目光。

图为从城堡里张望古城区。

美丽的克拉科夫古城,直到年为止都一直为波兰的皇家首都,并且奇迹般的躲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迷人的历史建筑和街景,格外迷人。

一如既往,游走在城堡宫殿由,眼光却是不住地向窗外眺望。

瓦维尔城堡的内院。

这座城堡和主教座堂,位于克拉科夫老城南面,若是从山坡下朝上望,你会看到一个突起的山丘峙立在维斯瓦河畔,而山丘上的建筑,恰似为这个山丘量身定制的加冕物。

城堡全貌的模型。

城堡内的国事厅,顶饰堂皇,四围墙上都是数百年历史的彩织挂毯。

从山坡下拾级而上到城堡内,首先要经过主教教堂。

瓦维尔主教教堂的座堂里专门辟有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纪念室。

图片左边有着高耸的尖塔的建筑,就是主教教堂和座堂。

有这么句话:不到克拉科夫,等于没到过波兰!

雨再大,我们也要去克拉科夫古城里看看。

古城里街景。

古城中心区大道交汇处的英雄雕塑纪念建筑。

巴尔巴坎模型。

巴尔巴坎,是波兰语,意思是碉楼、要塞。

这是建于年的哥特式中世纪外堡,这种圆形的城堡,在欧洲已经很少了,这座位于克拉科夫古城中心位置的巴尔巴坎,是东欧国家现存规模最大的。

老城的主市场广场,是人们瞩目的焦点

它也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城镇广场,长宽各有两百米,从这个广场,可以进入市场地下层,一览中世纪的市场摊位。

天阴雨绵绵,此刻的广场上,游客稀少,也没有此起彼伏的叫买嚷卖的市井之声,品味不出那中世纪最大的广场的恢弘的气势……

若是天晴,哪怕是骤雨乍晴(如图示),这个广场该是这等模样哟!

我手撑雨伞,踱歩经过街心公园。

古城街心公园里,是出生于克拉科夫的波兰杰出的画家杨.马特伊科(-)的纪念雕塑像。

他以描绘波兰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与军事事件的画作而著称。

这个雕塑,别具一格——画家坐在画框里,无尽绿色充盈着画框。无论从哪里看这像,本身就是一幅画!,

他的油画作品之一。

有着最动荡历史的波兰,在他的画作里得到最生动的诠释。

《格伦瓦徳之战》,是马特伊科作于年的油画。

画的是年波兰-立陶宛联军抗击条顿骑士团的全面胜利,这幅画作在国际画坛上被称赞为波兰民族主义无与伦比的象征。

起先,我们还准备继续在克拉科夫留宿(围绕着克拉科夫古城中心,就有着15家值得参观的博物馆),可是,我们明天在华沙有场心中的约会,为了不误它,我们趁雨渐停歇,朝北赶路。

本来,欲投宿克拉科夫北面一百多公里处的凯尔采,一进城,发现各路口警察四佈,气氛异常。逮到一个帅哥警察(实际上是向他问问附近的酒店)一问,方知今晚有场足球赛。

连找三家酒店,结果一样,客滿。

没奈何,摸黑儿继续向北到卡缅纳,在一位老太太的帮助下(她开车在前引路),最终才找到两家相隔十五公里的小酒店,将十二车友+驴友分两处安顿好。

这样也好,离首都华沙,更近了一些。

图为第二天(9月24日星期天)早上,我们住宿的一处酒店的前坪。

酒店附近,林中的看上去像某单位宿舍的建筑物。

湖湘名驴之一的之光老师清晨即起,漫步于酒店附近的森林中……

也真是,马上又要辛苦他驾车直奔波兰首都华沙了,他却仍不改黎明即起,悠悠漫步的习惯。

向华沙,我们风雨兼程。

念华沙,我们如约而至!

进入华沙,时间刚刚过了十二点,顾不上吃午餐,哪儿都不去,直奔瓦京畿皇家花园(肖邦公园),直奔那天上神曲、人间仙乐、世间绝响……

每年5月14月至9月24日,每个周日的午后,公园里有一场肖邦音乐作品演奏会。

今日何日?

雨丝飘,神曲飘…

肖邦的纪念雕像下,一架钢琴,琴声悠扬。

真是没有辜负我们的风雨兼程哪!

此刻,音乐会刚刚进行了十来分钟,我们赶上了趟!

驴友鱼得水,在琴声里似若有所思……

今天的演奏家,是她。

她,让肖邦的乐典伴着雨丝风鸣,四散开来。

我并非追星族,并非她的粉丝,只是为了得知她的名字和国籍,于是乎,鼓起勇气走向后台的帐篷,去找她……

她微笑着满足了我及我的驴友车友的心愿,为我写下了她的名字、告诉我她的国籍。

她叫阿娜格桑塔.萝芭卡,波兰女孩。

原本只是打算通过她的陪伴者了解她的情况,故事先在字条上写下了演奏者叫什么名字?她是本地的演奏家吗?

未曾想,演奏家姑娘亲自回答了我的提问,并在字条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国籍。

那一刻,我是相当的惊喜。

雨中的肖邦公园,风中的乐曲悠扬。

还有,肖邦、李斯特,他们俩深情互望、心同唱响…

车友听月美女在现场。

不断有人赶到这肖邦音乐广场中。

雨時纷纷,霁时蒙蒙。

应着清泉般流淌的琴声,人间天上,都在倾情聆听。

聆听的不光是我们地上的芸芸众生,连上天,也一定被感染、动了情——雨停了……

我注意到一个人——我们的车友荒野先生。他不停地四处奔走、眼睛巡视、激情难当,一幅欲说还休的样子。

难道,他有什么话要说不成?

他真的有话要说!请看下面文字:

《雨中肖邦》

聆听肖邦,是心灵的洗涤,而在华沙,在肖邦心脏安息的地方聆听肖邦,则更是在奔涌江河的源头,用绝净无尘的清泉荡涤心灵,那种美好与清澈,是无与伦比的。

每次,我来到华沙,肖邦公园总是最让我流连的地方,虽然不是每次都赶上了周日的肖邦音乐会,在肖邦公园的林荫下走一走,敞开心灵细细地倾听,你会发现,你脚下踩出的也会是一串串如诗的音符,这是肖邦故居,这是肖邦公园独有的魅力。

此行我们特意在周日赶到华沙,来不及放下行囊就直奔肖邦公园,看到公园大门的时候正是12点整。秋雨时停时落,雨时纷纷,霁时蒙蒙。正午12点,音乐会如约举行,几乎是随着清泉般流淌的琴声,我们一起流入了肖邦音乐广场,一串华丽而跳跃的音符,立即敲开了我的心扉,就在那一刻,我感受到肖邦在旋律中跳动心脏,我也感受旋律中我自己以同一频率跳动的心脏。

肖邦音乐广场坐落在华沙瓦京畿皇家园林,广场正前方在一池碧水的烘托下,巨大的青铜雕昂然矗立,肖邦身体微微前倾地坐着,左手优雅撑在膝上,右手向后轻轻挥起,仿佛正牵着一串音符荡向大地,那是他的大地,他祖国的大地,他灵魂里祖国的大地,他生前再没有能够回去的大地。他双目轻闭,因为远在他乡,再也看不到他的大地,唯有想象,唯有思念,唯有闭上双眼让思绪千里万里,无限江山流水落花天上人间……

肖邦留给亲人的最后遗言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雨又纷纷扬扬地飘动起来,踏着音符,舞着旋律,几分通透,几分迷蒙。聆听肖邦,在雨中……当《悲伤》哀婉的旋律响起,我也闭上了我的双眼,泪水从眼睑中慢慢流出。我仿佛看到了静静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那些死难者成堆的金丝眼镜框。琴声在雨滴中显得格外清澈,那种宁静的穿透力,宛如瀑布泉流奔腾而下,冲刷着心灵,荡涤着灵魂……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

今天看来,这无疑依然是对肖邦最中肯也最冷静的评价。肖邦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钢琴、超越音乐、超越艺术的范畴,那是人类生命对存在的美好可能性的遐想,是生命对水深火热中的自己一声凄凉哀婉而又顽强的呼唤。流水一般的琴声,流星一样的肖邦,最宁静的激情,最耀眼的光明,39岁的生命,39岁的永恒。——荒野——

真是赶上了趟呀!

为它,我们风雨兼程赶来,它为我们耐心耐意的等待。

场地边,我找到了那块肖邦露天音乐演奏会的时间安排公示牌,那上面写着:九月二十四日,年度演奏会的末场。

今日何日?

9.24!!!

要再听到这露天音乐演奏盛会,请待来年!!!

音乐会结束了,我们在公园内漫游(忘记了吃午饭,不觉得肚子饿)。

在园内拍照的一对新人。

华沙两日(9月24、25日),万千印象扑面。

叫我说,华沙是一座没有高楼大厦的城市,古今溶合,满目葱笼。

二十五日清晨。

我们从住地芝兰德(距离华沙市中心13公里)乘坐火车(约每十分钟就有一班去华沙东站或者西站的火车,车程十五分钟,十分方便)去华沙。

在芝兰德车站,通过自动售卖机买火车票。

交待一句,今天我们刻意不开车,要把华沙市中心好好地用脚去丈量,用眼来撷取,用心作叩问,用情抒感慨……

火车就要到站,我们即将登车。

火车甫到华沙东站,便闻警讯,我们随人流迅速撤离车站大堂来到街头,颇有虚惊一场的感觉。

华沙王宫城堡广场,气势恢宏!

这是华沙的一个古老的广场,是新城区通往老城区的入口。年波兰加入北约,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是在此广场发表了演讲。广场东面是砖红色的五角形华沙王宫,华沙王宫也称为华沙城堡,建于13世纪末玛佐夫舍公国,原是防御性五边形土木结构,不久就又开始建造了第一批石结构建筑物来取代。王宫最古老的建筑物是14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哥特式大庭院,当时用作玛佐夫舍大公的府邸。年德国轰炸波兰,王宫遭破坏,年靠社会集资重建王宫,年修复后的王宫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里面收藏着许多波兰历代统治者的珍贵宝物。

特别是,王宫画廊里陈列的全部是波兰历史上最有名的画家扬马特伊科描绘波兰历史的油画。

在王宫前的广场中心耸立着一座22米高的花岗石记念柱,柱顶上站立着齐格蒙特三世持剑并高举十字架的青铜雕像。年他决定迁都华沙,华沙因此而成为了波兰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根圆柱也成为了华沙的象征之一。

大教堂内部。

居理夫人塑像。

老城广场。

少女玛莉教堂。

国家大剧院。

工程师威廉姆像。

此刻,十二驴友巳自然分成三拨队伍走散了,走散了。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停地用对讲机呼叫队友,然而,毫无效果。

我老头一个人成了一队,我会去找寻什么,会走向何方?

我会去找,当年的英雄,那时的战场……

华沙,给我的是舒适宜人的印象。

它的舒适,是无处不在的轻松、是丝丝心动的优雅、是宾至如归的氛围……

华沙老城城垣之上。

居里夫人故居。

信马由缰。

我一人沿着王宫对面的一条小街向前走,来到了集市广场,这是老城的中心。

18世纪前一直是城市的中心,如今广场周围布满了餐馆、礼品店、咖啡馆,广场中央竖立着著名的华沙美人鱼雕像。在华沙共有三座美人鱼城雕,最大的一座在维斯瓦河西岸,高2.5米,建成于年,是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茨霍娃以波兰女英雄、诗人克雷斯蒂娜·克拉赫尔斯卡为原型雕塑的。集市广场上的则是最早的美人鱼雕像,建于年,体形较小,被称为小美人鱼雕像,因为雕塑家名为康斯坦提·黑格尔,又被称作黑格尔美人鱼雕像。美人鱼的上身是位端庄文静而又坚强勇敢的美丽少女,她头发卷曲,眉清目秀,右手举宝剑过顶,左手执盾牌护身,双目凝视远方,眉宇间洋溢着浩然正气,表现出波兰民族坚贞不屈的性格。美人鱼强壮的双腿布满鱼鳞,在腿的终端合成鱼尾,向后上方翘起,盘坐在方形的碑座上,坚实的石碑将美人鱼塑像高高托起,更突出了她那英勇无畏的身姿。整座雕像集俊美与力量于一身,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使人产生必胜的信念。

华沙美人鱼是英雄城华沙的象征,也是城市的守护神。传说当时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现在的波兰首都华沙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俩人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该城的名称,同时,把美人鱼的形象作为了华沙的城徽。

真是风情万千的老城广场。

华沙多媒体广场(道加瓦河畔)里的音乐喷泉。

矗立在国家歌剧院旁的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像。

莫纽什科的音乐创作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于年代任华沙歌剧院音乐指挥,被誉为波兰民族歌剧的创始人。

我站在东布罗夫斯基桥上,将道加瓦河眺望。

图左上远处圆形建筑物为国家体育场。

市内的有轨电车站。

站牌上不断显示来车时间信息(几分钟一趟)。

市内的街道公园白桦林。

特别有感触的是,我们住的酒店那天正有一个当地人为一位九十岁老人做的生日庆典,老人家的亲属们热情邀请我们这些个老外参与其中,其乐融融,亲如家人……

华沙两日,最使我心神愉悦的事情是与当地民众的自由交往。

住处酒店,驴友之光老师为九十高龄的老人献上一曲《生日快乐》,赢得满场喝彩,使老人欢欣不已……

我谨代表众车友驴友向老人家送上刺绣茶杯垫和青花瓷书签,以作纪念。

哥白尼塑像。

抵抗小战士纪念像。

波兰在地理上是欧洲的心脏,在精神上是欧洲的灵魂,在过去两百年内,波兰不断被强权侵略,被纳粹德国和苏联双重占领,国家在版图上被抹掉,但是波兰都可以复活,并重建繁荣。

这个小战士像,正是波兰人经磨历劫、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像征。

-年反抗法西斯德国侵略战斗牺牲战士纪念碑。

华沙两日,最叫我刻骨铭心的还是波兰血(秋瑾语)。

华沙起义纪念碑群雕。

年8月1日,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波兰抵抗军发动起义,试图夺回华沙。德军发动强大反攻,而一河之隔的苏联军队隔河相望(原约定苏军在波兰军起义时渡河夹击德军)不施援手,导致15万波兰军民在63天的抵抗中被德军屠杀。年在Krasinski广场揭幕了华沙起义纪念碑。

年的夏天,纳粹和苏联的军队正准备在华沙进行一场可怕的血腥战役。在那人间地狱,波兰公民起来捍卫自己的家园。

这座纪念群雕提醒我们,超过15万的波兰人在绝望的战斗中,为了推翻压迫而死亡。波兰人骨子里的勇气和力量是没有人能够摧毁的。波兰起义殉难者、主教迈克尔·考扎尔(MichaelKozal)说的好:比打败仗更可怕的是人的精神的崩溃。

这里,是所有来访华沙的游客的必到之处。

只有将真实的历史铭记于心,我们才能擦亮前行的眼睛……

我会永远崇敬为独立自由而献身的英雄们!

惜别华沙,向东北方向,沿61号后转16号公路,经过沃姆扎、奥克斯图夫,穿越波兰、立陶宛共和国原来的边境线,来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以西15公里的特拉凯住下。

为什么不进首都(只有15公里了嘛)?

盖因为特拉凯历史国家公园的湖畔有座始建于15世纪的红砖古堡。

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吗:在中国看庙,到国外看堡……

看堡、看个饱,我们都变成了蠢宝!呵呵!

这天,是9月26日。

图为由华沙东北行,公路边景致。

公路边的乡村房舍。

疾驰四个多小时,到达波兰、立陶宛东线公路边境线。

立陶宛共和国到了。

公路,一线相连还是这条公路,但文字变了,公路编号也变了。

公路左侧,停有一辆立陶宛警方的巡逻车。

我隔着公路向车里的警察打招呼,问他们我们在这路边停车照相行不行?

那个警察隔着车玻璃向我招手复点头,意思在说:拍吧拍吧,没关系…

找好住宿,将车开向城堡湖边。

特拉凯的圣经教派文化、童话世界般的红砖城堡,位于Galve湖的一座小岛上,由一道便桥与岸边相连。

天色已暗,灯光渐次闪亮。

月上枫树头,

人约黄昏后,

湖畔你和他,

喁喁说不够。

不够,不够,

莫道天凉巳是秋,

天上圆月,

水中月圆,

哪有意蜜情稠……

———立陶宛版人约黄昏后

我们,悻悻乘秋风离开,回酒店休息去……

新的一天,开始新的在立陶宛的流浪。

我们又来到岛屿城堡的跟前,徜徉在它的庭院,欣赏着它的容颜。

各位看官,清晨的岛屿城堡,像不像油画?像不像童话?这座红砖结构的哥特风格建筑建于14世纪末期,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昨晚,同行的荒野博士夜不能寐,珠玉般的文字信手拈来。特摘要如下,供君鉴赏:

《森林与湖泊上飘扬的立陶宛》

奔驰在立陶宛大地上,有一种飘扬其上的感觉。

离开秋雨初霁的波兰,我们一路向北。公里,维尔纽斯,立陶宛首都。这是一个不大的国家,国土面积仅6万5千平方公里,人口万,年率先脱离前苏联宣布独立。

不亲自到立陶宛大地上游走,你很难准确地理解各种书籍上提供的立陶宛地理地貌描述,有概之以平原的,有称之为多山的,实际上,立陶宛的真实地貌介乎两者其间,说是平原,它蜿蜒起伏、逶迤连绵;说是多山,它既失山峰也无峡谷,只有潮汐一般的低丘将一波一波的起伏送向无边的远方。

立陶宛多山。当我们接近立陶宛边境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已经被淹没在茫茫林海之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林涛滚滚来,浩瀚无边的森林在秋日新晴的阳光下一片墨绿、一片赤橙、一片金黄、一片殷红。林风带着可以嗅出的清新,轻轻拂过我的脸颊,缓缓拨动我的心弦,沁人心脾!闭上眼睛,微微伸出你的舌头,让林涛在你的舌尖吹过,你尝得到,那是清新特有的味道。

立陶宛多湖。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在立陶宛连绵起伏的低矮丘陵之间,乳汁一般地哺育森林无边的原野,阳光投射在波心,泛起层层涟漪,反射的光点随波而动,仿佛是水面上跳动的火花,踏着林涛的旋律,翩翩起舞,一二玉颜红烛,三五微步凌波。

道路时而开阔时而荫蔽,湖泊时而近临时而远影,公路刚刚让我们把湖泊抛在坡下,瞬间又把我们引向树梢顶端,直向云天。奔驰在森林原野,随着山峦起伏,我们有一种漂浮在波涛上感觉,在波谷与波峰间荡漾。

飘扬在森林与湖泊之上的,不只是林道间飞驶的我们,还有立陶宛,这个国家也飘扬在森林湖泊之上。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因其地处波罗的海中央而被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但三国的民风卓然有别,形成一个有趣的对比。通常,相对贫困的地区,民风大多热情好客,即使拿不出什么招待客人,但茶水是绝不吝啬的;相对富裕的地区,民风则趋于友善大度,一般不会为三瓜两枣斤斤计较;而乍见财富或初近富足的人们,可能是因为对贫穷的恐惧记忆犹新,多半对财富有着特殊的敏感和谨慎。住民居的最大好处就是直接和当地居民交往接触,可以观察民风。拉脱维亚大致属于前者,爱沙尼亚当属第二种类型。立陶宛则更多地呈现出敏感型民风,例如,我们今天在特拉凯下榻的这间民居,房东太太以几乎毫不避讳的方式在全程牵挂,我们不得不在室外烧饭做菜,好让房东太太安心。

但是,立陶宛年的人均GDP就达到了一万三千多美元,这完全是富裕国家的程度。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立陶宛这种市井的窘境,我们需要更深入思考。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仅仅基于民众范围来讨论分配,个人间的贫富悬殊成了最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