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连载欧洲的男人与女人在史上并非原配从 [复制链接]

1#
赵明国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d/260589

研究现存人类种族的演化一直是人类学的热门话题,目前科学家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组中的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DNA已初步得出现代人类的迁移演化进程。根据遗传学原理,人类细胞决定遗传性质的物体被称为染色体,每个人都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为两条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男性身上特有Y染色体DNA,因为Y染色体DNA只能父子相传,所以Y染色体DNA表现为父系遗传。而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虽然男女都有,但只有女性的的线粒体基因能随其卵子遗传给后代,因此线粒体DNA表现为母系遗传。通过检测现代人的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就能弄清各种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缘关系与迁徙路线。

Y染色体迁移图线粒体DNA迁移图

分子人类学表明,欧洲70%的男性都R下的R1类型,而R1是在大约1万年前进入欧洲。而欧洲女性97%的的母系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年前到年前冰河时代的7个不同女人,这7个“欧洲祖母”除了最年轻的j外,其他都诞生在欧洲境内,女儿最多的母系祖先h大约诞生于2万年前的法国,早于R1进入欧洲的时间,至于R1最初的原配反而在今日的欧洲难寻踪迹。也就是说大多数欧洲男人和欧洲女人都不是原配,是R1系人群替代了大部分早期的欧洲男人,并抢走了他们的女人作为配偶。

欧洲人的主要Y染色体类型比例

R1的后代主要为使用印欧语系的族群,所以R1人群又常被称为印欧人。印欧人是使用印欧语系人群的总称,印欧语系包括日耳曼、拉丁、凯尔特、斯拉夫、印度、伊朗等诸多语族,语言学界认为这些语族彼此之间具有亲属关系和相似性,都是从“原始印欧语”分化出来的。原始印欧语的起源目前尚存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假说,即“库尔干假说”(Kurganhypothesis)和“安纳托利亚假说”(Anatolianhypothesis)。“安纳托利亚假说”认为印欧语系语言起源时间较早,是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间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发展开来。而“库尔干假说”则认为,印欧语系最初是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间随着畜牧业而发展和传播开来,这也是目前最被广为接受的有关印欧人起源的学说。

印欧人的起源与扩张

“库尔干假说”通常又被称为“坟冢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古印欧人最早应生活在特里波利耶文化以东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的东欧大草原(又称南俄罗斯草原)上,主要以牧牛为生,并从事少量的耕作。东欧大草原气候适宜、水草丰富、地势平坦,是捕猎游牧的理想胜地。在这里发现的“坟冢文化”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印欧人的考古文化,该文化因印欧人用石头或木头筑成的房屋状圆顶的坟冢而得名。

由于印欧人主要靠畜牧为生,所以他们和蒙古人一样逐草而居,“坟冢文化”呈现随季节和水草迁移的特点,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定居点。原始的游牧部落往往是半农半牧或半猎半牧的,畜牧往往依附在种植或狩猎的基础上,这是因为人类自身移动的距离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的迁移放牧。在车轮这项交通革命发生之时,印欧人实现了另一项交通革命——马匹的驯化。当时的东欧平原上活跃着奔跑迅速、性格温顺的欧洲野马,对世界上所有人工驯养马种的DNA检测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驯养马种都来源于哈萨克和东欧草原上的欧洲野马。而考古遗址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已发现最早驯化了马出现在乌克兰第聂伯河东岸,年代约公元前年。在乌克兰德累夫卡遗址也发现了约公元前年马嚼子磨伤的马牙和鹿角做的马嚼子,这些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驯养马匹的证据,在以后的印欧人遗址中又发现了最早的家马骨骼。

马的驯养解决了空旷原野的交通运输问题,在一些干旱不适合种植的地区,畜牧业开始完全脱离农业和狩猎快速发展起来,从中国东北到中欧的辽阔草原地区兴起了游牧文化。马可以说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牲畜,古代游牧民族正是靠马匹征服人口超过自己千百倍的农耕民族。相比农业,完全靠游牧为主的生活需要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场,而且要随着水草迁移,所以游牧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公里内往往只有1—5人,如此低的人口密度和四处迁移的生活方式自然难以形成发达的文明。由于游牧经济产品单一,所以他们经常靠着战马这项古代最重要的军事优势,侵掠物产丰富的农耕民族,这种局面直到火器革命粉碎骑兵阶层之后才发生改变。

印欧人的战车

除了驯化马匹,印欧人还将笨重的四轮车改装成轻便的能够灵活转向的两轮车,高大的马和轻便的两轮车组成的马拉战车,其威力远比其他地区的牛车和驴车更强悍迅捷,这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于印欧人所处的东欧大草原与欧洲最早的青铜文化发源地高加索山脉的迈科普文化[1]相连,所以印欧人也成为最早一批掌握青铜武器的欧洲人。手持青铜武器,驾驭马拉战车的印欧人,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族迁徙。

从进入新石器时代起,欧洲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大区域,一个是东欧的原始印欧语文化区,另一个是由非印欧语居民占据的古欧洲区。东部的印欧民族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经济生产力较为落后,但尚武好战;而西部的非印欧语居民则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经济生产力较为发达。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东部较为落后却好战的印欧游牧民,凭借着青铜武器和马拉战车的军事优势逐步征服了西部非印欧语居民。

印欧人坟冢文化遗址中的青铜器

在欧洲,印欧人向四方分化为好几支,一支向南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巴尔干半岛,形成希腊和色雷斯人;另一支向西南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形成拉丁人;一支向西进入法国、英伦三岛,形成以高卢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为代表的凯尔特人;一支向中北欧扩张,形成以德国人和北欧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一支向北进入波罗的海,形成以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为代表的波罗的人;还有一支进入中东欧地区形成以罗斯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捷克人为代表的斯拉夫人。

这些入侵的印欧人取代了当地土著,成为欧洲的主人,使欧洲大规模“印欧语化”[2],而首先遭殃的就是和印欧人地理位置相连、同处乌克兰平原的特里波利耶文化。在印欧人侵略浪潮的冲击下,欧洲内陆的定居农业文化陷入严重倒退,一直到千年以后的文明时代才出现人口与特里波利耶文化时期相当的城市。随着印欧人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欧洲土著中的男性有许多都被驱逐或杀害,而欧洲土著中的女性则被征服者所占有。印欧人进入欧洲时,他们的数量极少,远不能与欧洲土著的数量相提并论,在以后的数千年里,印欧男性在征服欧洲过程中,不断娶欧洲土著的女子为妻,乃至冷落了自己带来的原配。最终,印欧男人取代了大部分欧洲土著男,而欧洲土著女则完全取代了印欧人的原配。因此从基因角度上说,这到底是印欧人征服了欧洲?还是欧洲土著女征服了印欧人的男性?历史上的征服者表面上看往往都是男人,但笑到最后的有时却是女人。

[1]高加索山脉的迈科普文化(Maykopculture)时间约为公元前~前年,在迈科普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剑和其他一些青铜物品,其年代与伊朗早期青铜器大体相当,同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冶炼砷青铜。高加索山脉就在伊朗高原北部,因此有许多考古学者认为伊朗——高加索一带共为青铜冶炼技术的起源地,西亚的砷青铜冶炼术正是经高加索山脉的迈科普文化传播到欧洲内陆。

[2]直到古典时期西欧依然还存在大量非印欧语的民族,如西班牙的伊比利亚人、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人。西欧完成印欧语化要等到罗马帝国全面征服以后,不过直到今日,在西班牙和法国边境山脉地区依然存在非印欧语族的巴斯克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