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等一等就能改变世界格局为何说即使德国晚点 [复制链接]

1#
关爱儿童白癜风患者 http://nb.ifeng.com/a/20190603/7484284_0.shtml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今天的我们,回首过去70多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世界各国的纵横捭阖。作为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场,苏德战场一直是二战的重头戏,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而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前,苏德两国在莫斯科进行了惨烈的会战,最终苏联取得惨胜,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国遭遇到二战以来的最大挫折!

很多人说德国折戟莫斯科主要是因为提前到来的冬季,如果德国不去帮助猪队友意大利扫平巴尔干半岛耽误了两个月,德军完全可以在5月前闪击苏联,并在秋天完成对莫斯科的合围。届时没有严寒的帮助,苏联只能坐视莫斯科的陷落,最后走向失败!

所以很多人认为如果错过年春天的纳粹德国选择等一等,到年再闪击苏联,势必就能够一举成功,改变苏德战争的战局!

真的是这样吗?静夜史认为根本不可能!因为有几个因素已经决定了德国必须在年发动战争而且必然失败!

1、苏联从来不安分

提到苏德战争,我们习惯上认为德国是主动方,苏联是被动应战,实际上苏联从来就没有坐以待毙。

年十月革命后,共产主义政权由此建立,随后西方国家开始了对苏联持续的围堵。西方围堵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苏联的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克星,无产阶级喊的最多的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惶惶不可终日,所以他们在围堵苏联方面达成了共识。

但是,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激烈动荡,共产主义运动趁机活跃起来!苏联也终于等到了革命输出的机会!

对于苏联而言,西方国家长期敌视,必除自己而后快。经济危机后又崛起了法西斯,苏联的战争威胁越来越近,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开始为谋求苏联的国土安全而努力。

苏联在国土西部构筑了宏大的“斯大林防线”,作为抵御西方进攻的堡垒。随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盛行,祸水东引的危险日益迫近。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德走到一起,于年8月23日缔结《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明确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随即二战爆发,苏德瓜分波兰。

扫平波兰后,德国准备大举西进,而苏联也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西进。

年11月,苏联进攻芬兰,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夺取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

年3月,苏联开进波罗的海三国,强行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并入苏联;

年6月,苏联抢占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苏联的扩张让德国大为光火,但此时德国准备进攻西欧,对于苏联的扩张只能谴责,而苏联的步伐却并没有因此停止。

恢复了一战前的国土,这只是开始,作为欧洲国家,苏联不会允许德国统一西欧,成为西欧超级国家。所以即使没有德国闪击苏联,苏联也会挑战德国。

也就是说,苏联的扩张带来的威胁已经不允许纳粹德国休养生息,甚至全力拿下英国解决后患也不行!于是,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

2、德国一直不能停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德国的失败,是从内而外,从上到下的失败,而不是几个战役的失败,几个战略的失败!

因为法西斯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扶持起来的一个打手,一个用来打苏联的打手。当这个打手将苏联打趴下时,打手也就免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这个结局就是西方国家联合起来消灭德国。

但是,如今这个打手在还没有打苏联时,就先将自己的主人打得落花流水,这让西方世界大为意外。所以不得不改变策略,联合敌人苏联一起消灭法西斯。

而德国之所以在闪击波兰后没有立刻进攻苏联,主要是因为德国不想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因为在德国打垮苏联的下一秒,西方世界就可能将德国也一起踹下悬崖,所以德国必须下下手为强扫荡西欧。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分析过为何德国法西斯不能停下来休养生息。主要是因为:

首先,德国占领了很多欧洲地盘,严重损害了他国利益,所以他国不会坐视德国彻底消化这些领土;其次,战争是法西斯模式获得巨大利益,从而维持法西斯机器运转的必要条件。战争是法西斯转移国内矛盾,维持法西斯权威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条件下,德国不可能通过休养生息、马放南山的方式来恢复经济。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根本不具备抵御经济危机冲击的雄厚积累,所以必须通过掠夺外国资源的方式来补贴国内经济。

但是这种掠夺式经济不可能长久。因为战争不可能一直胜利下去,一旦遭遇军事失败,势必会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因此法西斯从本质上已经决定了必然覆亡的命运只是个时间问题。

既然失败不可避免,那么在何时发动进攻,也就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如果德国不在年进攻苏联,德国法西斯也会在消灭英国的路上!因为战争不能停止!

而如果到年还是解决不了英国,届时英国继续支持苏联,德国的覆亡照样会很快到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