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片海,西欧称之为“东海”,东欧称其为“西海”。它被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大陆所围成了内海,直通大西洋,名为波罗的海。
在波罗的海东岸,自北向南分布着三个小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有多小呢?合计面积约十七万平方公里,合计人口六百多万,相当于贵州那么大地方上,只住着遵义那么多的人口。
波罗的海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这三个国家曾是前苏加盟共和国,前苏解体时,它们又最先发起独立。特别是立陶宛,还没等前苏同意,就迫不及待自立门户,一天都不想多留。
好歹一个锅里吃了几十年,此三国为什么不念旧情,离开得如此毫不迟疑、痛快决绝?
结缘
波罗的海三国都有各自的主体民族,如立陶宛的立陶宛族、拉脱维亚的拉脱维亚族,都是由长期以来迁移到此各部族聚居融合而成。立陶宛族形成最早,约为13世纪。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晚些,为反抗来自西面的日耳曼势力和北面瑞典势力,几个小部落抱团形成各自民族,时间大概是15~16世纪。
瑞典在十七世纪时,可不像如今这么低调,环波罗的海都是其控制区,包括如今瑞典、芬兰、波罗的海东岸以及大片德意志土地,实实在在的北欧霸主。
瑞典帝国(黄)
反观同期的俄罗斯远未如后来般强大,只是上天眷顾出了位雄主彼得大帝。年,急于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彼得,联系了丹麦等国组成反瑞联盟,击败瑞典夺得波罗的海东岸大片土地,如愿以偿拥有出海口并在此建成圣彼得堡。在他的手中,俄国扩大了三倍,同波罗的海三国的渊源也由此开始。
彼得大帝
往事不堪回首
虽然势单力薄被迫寄人篱下,但这三个民族的日子并不好过。沙俄有个惯用手段,每占据新地盘,都会迁移大批俄罗斯人前往同化、稀释当地民族,从而巩固自身统治。
此举当然会受到强烈抵制,伴随而来的是沙俄的打压和报复。不过这一状态在一战后有了变化,不堪重负的沙俄帝国崩塌,波罗三国趁机自立。
前苏进入爱沙尼亚
当时俄国内忧外患,邓尼金、高尔察克等沙皇残余兴风作浪,来自西方的势力屡加干涉。独立时机算计得非常之准,令苏俄对此有心无力,被迫承认其独立地位。国际联盟(类似后来的联合国)也不失时机地承认现状,这意味着波罗的海三国具有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性。
年,德国攻入波兰,并且联同前苏迅速将其瓜分。英法等国的绥靖退让,使得到巨大利益的前苏胃口大增,于次年相继将波罗三小国再次纳入囊中,终结了其仅仅二十多年的独立。
前苏进入拉脱维亚
这种行为被已经习惯独立自由的民众们认为是侵略,并引发激烈反抗。当局对此实行高压政策,数千人被杀、更多的人被投进监狱或是西伯利亚劳改营。
诸如此类的暴行,让波罗的海三国民众对前苏“苦大仇深”。
三国为何始终无法融入前苏
沙俄占地无数,并成功将大部分融合,为何偏偏对占据了数百年的波罗三国束手无策?
除去三个民族始终维持了民族独立性,宗教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波罗三国地理位置
欧洲主流宗教基督教有三大流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俄罗斯笃信东正教,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则是新教深得人心,而天主教又是大部分立陶宛人的信仰。生活习惯容易改,沿袭已久的精神支柱却难以撼动。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受到北欧的影响更深入,立陶宛则与波兰及德国更有渊源,反而跟前苏显得较为疏远。
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沙俄粘上之日起,就无时无刻不想脱离其掌控。恰逢天赐良机,自然是有多快跑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