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妙方 https://m.39.net/pf/a_4784995.html芬兰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芬兰的工人阶级。11月13日,芬兰爆发了总罢工。工人的革命行动迫使议会通过了先前被克伦斯基*府拒绝的法律,接着又公布了芬兰的《独立宣言》。由于旧俄已不存在,苏俄于年1月4日通过了《革命*府关于芬兰独立的宣言》,芬兰实现了独立。在随后的几天里,赤卫队控制了芬兰南部广大地区。11月28日成立了革命*府——人民全权委员会,宣告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的诞生。新*权成立后,资产阶级*府部分成员逃到西北部的瓦沙,成立了以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CarlGustafEmilMannerheim)为总司令的白卫*,向革命*权进行反扑,芬兰内战爆发。由于白卫*一方有强大德*的支持,而赤卫队的支持者,苏俄红*当时相对虚弱,因此胜尽管《独立宣言》宣布芬兰将成为一个共和国,但德帝国主义还是把芬兰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国。德国黑森王子腓特烈·卡尔被选为芬兰国王,称瓦尔诺一世,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PehrEvindSvinhufvud)和曼纳海姆将*摄*。6个月后,德国在一战中战败,芬兰国王被迫退位,芬兰成为了多*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年6月27日,芬兰人卡罗·尤霍·斯塔尔伯格(KaarloJuhoSthlberg)被选为第一任芬兰总统。新共和国刚成立便面对与瑞典和苏俄的领土纠纷。瑞典声称阿兰群岛的主权归瑞典,因为岛上居民使用瑞典语。芬兰对此提出抗议,并在年将这一问题提交国际联盟。国联将阿兰群岛的主权判属芬兰,但同时要求芬兰必须给予阿兰群岛自治省地位,准许岛上居民说瑞典语和保留本土文化,不准任何国家在岛上驻扎*队。芬俄边界当时非常不稳定,边境冲突时有发生,双方甚至经常发生互派志愿*入侵对方领土事件。年在芬兰国内,内战的结束意味着“白色恐怖”的开始。年,芬兰共产*被宣布为非法。数以千计的芬兰共产*员在集中营里忍受着疾病、饥饿和虐待的折磨。这一切最终激起了芬兰共青团员的反抗。年11月末,在东博特尼亚地区的拉普阿市,共青团决定召开一次紧急会议。但这一举动激怒了当地民族主义分子,他们以武力破坏了这次会议。同年12月1日,针锋相对的反共会议召开,吸引了人参加。这便是“拉普阿运动”的开端。“拉普阿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维特里·科索拉(VihtoriKosola)和库尔特·马尔蒂·瓦勒纽斯(KurtMarttiWallenius)将*。这场运动得到了许多*客和*官的支持,就连曼纳海姆将*也同情“拉普阿运动”。不过,曼纳海姆将*拒绝了这群右翼激进分子要求他担任芬兰*事独裁者的请求。反共会议和游行很快便席卷芬兰全国。年6月16日,有多人抵达奥卢市,试图摧毁共产**报《PohjanVoima》的印刷所和办公室。不过,早在两天前,《PohjanVoima》的最新一期就出版了。同一天,瓦萨市的共产*印刷所也被捣毁。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拉普阿运动”还组织了多人向首都进*,史称“农民行*”。行进队伍于7月7日抵达赫尔辛基。*府迫于压力,不得不通过《共和国安全法案》,宣布共产*报刊非法。从这以后,“拉普阿运动”变得更为极端,开始向法西斯主义运动转变。他们的活动包括骚扰、殴打,甚至绑架共产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和平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工会主义者,然后把这些无辜的受害者塞进一辆轿车送到苏联边境。此外,他们还从事暗杀活动。受害者从左翼人士到非社会主义温和派人士都有。“拉普阿运动”的行为被认为是芬兰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大规模*治犯罪。
由左翼人士和劳工组织发起的会议也经常被拉普阿分子以武力打断。据统计,被拉普阿激进分子打断的此类会议超过场。年10月14日,著名的前总统卡罗·尤霍·斯塔尔伯格及其妻子被绑架、殴打,并被驱逐到约恩苏。这是日后*事*变的前奏,但同时也让“拉普阿运动”失去了广泛的民众支持。温和派离开了“拉普阿运动”,激进派随即成为主流。然而,“拉普阿运动”仍然有能力胁迫选举委员会指定“自己人”竞选芬兰总统,就连非“拉普阿运动”推举的候选人也都是同情“拉普阿运动”的。这样,“拉普阿运动”便毫无悬念地赢得了年的芬兰总统大选,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当选。同年,曼纳海姆将*被斯温胡武德指定为芬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及战时*队最高司令。年2月,在曼查拉,一次社会民主*会议被拉普阿武装激进分子打断。这一事件很快升级为“曼查拉叛乱”,叛*领袖为前芬兰陆*参谋长瓦勒纽斯将*。不过,陆*和白卫*依然效忠*府,只有极少数人听从瓦勒纽斯将*的命令。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叛乱失败的原因是准备过于仓促,计划不够周全。斯温胡武德总统在广播里向叛*发表了演说后,“曼查拉叛乱”便被镇压下去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年11月21日,*府根据拉普阿分子当年要求通过的《共和国安全法案》逮捕了包括瓦勒纽斯将*在内的部分“拉普阿运动”领袖,并宣布“拉普阿运动”非法。尽管“拉普阿运动”支持的总统最终戏剧般的自己取缔了“拉普阿运动”,但由于“拉普阿运动”和芬兰精英阶层、陆*、白卫*等上层人物千丝万缕的关系,国际社会,尤其是芬兰的邻国(瑞典、苏联),一直以来都怀疑芬兰是一个法西斯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即使在西方,那些左翼知识分子也一再怀疑*府是否应该和芬兰——一个“准”法西斯主义国家合作。“拉普阿运动”被取缔后,芬兰法西斯主义分子又在年6月5日组织了“爱国人民运动”(Isnmaallinenkansanliike,IKL)。IKL的制服是黑衬衫、蓝领带,举手投足都效仿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分子。它的意识形态也以法西斯主义、民族激进主义和反共主义为基础。IKL的许多领导人都是牧师,他们的目标是让芬兰议会“基督教化”。IKL的青年组织叫“Sinimustat”,其意识形态同样根植于欧洲大陆的法西斯主义青年运动。它的领导人是伊莱亚斯·希莫尤基(EliasSimojoki),一个同情法西斯主义的、狂热的基督教牧师。在年议会选举中,IKL和民族联合*结盟,获得个席位中的14个席位。民族联合*发生分裂后,新当选的*主席巴锡基维(Paasikivi)清洗了*内绝大多数同情IKL的*员。到年,IKL也只剩下8个席位。芬兰内*部长尤霍·吉科宁(UrhoKekkonen)一度决定取缔IKL,但赫尔辛基地方法院没有批准这一禁令。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即“冬季战争”,爆发。第二天,在芬兰东部被苏联占领的地区成立了由芬兰社会民主*主席奥托·库西宁(OttoKuusinen)领导的“芬兰民主共和国”,其*府所在地为泰里约基。年3月12日,芬兰民主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合并。合并后的地区改称“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与此同时,“冬季战争”爆发后,IKL重新崛起,甚至一度加入内阁。芬兰*坛全体右转,开始倾向于IKL。这期间,没有议会选举,*国主义者、复仇主义者、扩张主义者和反民主主义充斥着芬兰*坛。一直到“续战”结束后第四天,也就是苏芬签订和平协议的那天(年9月19日),IKL才被正式取缔。
波兰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年8月29日,苏俄*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鲁士、奥匈帝国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早在年11月,德国*府也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王国”,并指定了波兰国王。12月底,德国、奥匈帝国在波兰被占领土上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社会*人约瑟夫·毕苏斯基(JózefPilsudski)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部长。但很快,他就因为反对效忠德国而被德国占领当局逮捕。年10月5日,“摄*会议”(拉达)成立。随着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崩解,拉达乘机解散“国务会议”,并在10月23日指定了新*府,开始在青年中征兵,筹建波兰*队。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5日,波兰第一个工人苏维埃——卢布林工人苏维埃建立。6日,塔尔诺布热格建立农民*权(“塔尔诺布热格共和国”)。同一天,社会民主*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府。11月10日,被囚禁在德国马格德堡监狱的毕苏斯基被释放,并回到华沙。第二天,他就被拉达任命为波兰武装力量最高司令。11月14日,拉达自行解散。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第一位国家元首。卢布林*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塔尔诺布热格共和国则被武力镇压。年11月1日,原奥属波兰城市利沃夫发生乌克兰民兵武装起义。起义*领袖维克多夫斯基(Vitovskyi)宣布成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定都利沃夫,并声称对整个东加里西亚地区拥有主权。以利沃夫为中心,西乌克兰民兵开始向外扩张领土,但遭到了波兰*民的顽强抵抗。这期间,西乌克兰还得到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东乌克兰)的支持。几个月残酷的城市争夺战导致西乌克兰民兵损失惨重,不得不在年7月17日宣布停火。年11月21日,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确认波兰对东加里西亚拥有25年的行使主权,之后将通过全民公决决定东加里西亚的地位。年4月21日,毕苏斯基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西蒙·彼得留拉签署联盟条约。彼得留拉答应为波*在“基辅攻势”中提供帮助,以此换取毕苏斯基承认乌波边界。4月25日,波兰和乌克兰两国*队在毕苏斯基的统帅下,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史称俄波战争。5月7日,波*进占基辅。5月26日,红*西南方面*转入反攻。7月4日,红*西方面*转入反攻。同时,立陶宛加入苏俄一方对波宣战,史称立波战争。10月,波*占领维尔诺(即维尔纽斯),并扶持了“中立陶宛管理委员会”。立陶宛不得不宣布停火,但坚持维尔诺是立陶宛不可分割的首都。苏俄红*兵败华沙城下后,波*转入反攻。但由于双方消耗巨大,两国不得不宣布停战。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苏俄默许波兰吞并中立陶宛(年)。早在俄波战争和立波战争前,波兰就在年1月23日到2月5日期间和新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就切欣地区归属问题发生了边境冲突,史称捷波战争。年7月28日,和苏俄、立陶宛激战正酣的波兰不得不与捷克斯洛伐克签署边界条约,波兰获得切欣东部,捷克斯洛伐克获得切欣西部。
另外,根据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新宪法以法国宪法为蓝本,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扩大了议会的权力。但这一民主体制是相当不稳定的。年的*治斗争导致了毕苏斯基的辞职。他的朋友加布里埃尔·纳鲁托维奇(GabrielNarutowicz)被选为新一届总统。但是,两天后,他就被一个右翼反犹主义者暗杀。这个家伙本来是想暗杀毕苏斯基的,但却错杀了纳鲁托维奇。随后上台的右翼*府并不合毕苏斯基的心意,于是他在年5月宣布辞去最后一项职务——波兰陆*总参谋长,隐居华沙郊外。三年后,年5月,毕苏斯基在一场*事*变中重新上台。在这场“五月*变”中,支持社会*的铁路工人帮了大忙,他们随意改变铁轨岔路,使*府*的装甲列车无法正常行驶。此后,毕苏斯基开始在波兰全国推行“萨纳奇”*策。相应的,波兰*府也被称为“萨纳奇”*府。“萨纳奇”(Sanacja)来源于拉丁语“Sanatio”,意思是“纯洁”。“萨纳奇”的发起者都是前*官,他们对原波兰民主*府日益严重的腐败感到强烈的不满,因此决定纯洁波兰人的思想和*治。在*治家和经济学家尤杰纽什·克维亚托夫斯基(EugeniuszKwiatkowski)的努力下,波兰基本上消灭了腐败和通货膨胀,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因此,尽管“萨纳奇”*府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事独裁*府,但它在当时还是得到了大多数波兰人的支持。有趣的是,“萨纳奇”*府从来就没有形成过一个**。因为在毕苏斯基看来,***治的必然结果就是*派利益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只有无*派*治才能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毕苏斯基本人在“五月*变”后也没有公开担任国家元首或*府首脑,仅仅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国防部长和武装力量顾问。但是,这些表面的“民主”举措无法掩盖“萨纳奇”的*人专*实质。年,萨纳奇分子就开始热衷于组建一个被称为“非*派*府合作集团”(BezpartyjnyBlokWspólpracyzRzadem)的组织,这个组织左右着波兰*局,它的最高领导人毫无疑问就是毕苏斯基。在“萨纳奇”*府统治期间,历任总统都必须得到毕苏斯基的认可,否则官方会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宣布总统当选无效。年毕苏斯基逝世后,“萨纳奇”揭开了其法西斯主义的本来面目:宣布废除年宪法,颁布年宪法。新宪法确立了“萨纳奇”的原则,即把波兰变成一个以总统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独裁国家。不过,“萨纳奇”组织本身很快就分裂了。二战时期的波兰流亡*府中已没有多少“萨纳奇”分子,但他们的影响力依然非常巨大。战后,波兰人民*府宣布“萨纳奇”分子是“全民公敌”。
“萨纳奇”把波兰推上了法西斯主义的轨道。反犹主义和反共主义在当时的波兰非常盛行。犹太文化和犹太商业遭到抵制;共产*在年被迫解散。无数犹太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无数共产*员被迫害致死。但另一方面,毕苏斯基却在年和希特勒德国签订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积极反苏反共。波*还在《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占领全部捷波边界有争议的切欣地区。最终,波兰的法西斯主义情结没有换来德国的同情。年,波兰成为二战开始后第一个沦陷的国家。
爱沙尼亚
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之后,资产阶级临时*府在年4月授予爱斯特兰省民族自治权。当地资产阶级很快便选举出了一届“地方自治会”,并宣布该地方自治会是爱斯特兰省最高*权的唯一体现者。但不久以后,爱斯特兰省的布尔什维克就解散了资产阶级地方自治会,爱斯特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被迫转入地下。与此同时,驻守在塔林以北奈斯岛上的俄国海*官兵起义,宣布奈斯岛独立,成立“奈斯苏维埃共和国”。年2月24日,利用红*撤退后、德*入侵前的权力真空机会,地方自治会元老院宣布“爱沙尼亚共和国”独立,并组成了一个临时*府。第二天,德*进驻塔林。德国占领当局既不承认爱沙尼亚临时*府,也不承认爱斯特兰的独立。26日,德*占领奈斯岛,奈斯苏维埃*府被迫解散。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爱沙尼亚资产阶级临时*府卷土重来,但遭到了苏俄红*和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的抵抗,内战爆发。这场战争被爱沙尼亚资产阶级称为“爱沙尼亚独立战争”。战争一开始,红*就把爱沙尼亚白*打到了塔林城外,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在10月末建立了苏维埃*权,11月29日宣布建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府被称为“爱沙尼亚劳动公社”。然而,爱沙尼亚白*在总司令约翰·拉伊多内(JohanLaidoner)的领导下很快就组织了反击,并得到了一支英国小型舰队的支持。芬兰、瑞典和丹麦的资产阶级甚至派遣了志愿*协助爱沙尼亚白*。到年2月,红*被迫完全撤离爱沙尼亚。年初夏,在德国正规*“铁师”的帮助下,以拉脱维亚为基地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事组织“Landeswehr”北上进攻爱沙尼亚,企图把爱沙尼亚并入由日耳曼人为主导的“波罗的海公国”。年6月,爱沙尼亚*队在北拉脱维亚有力的粉碎了这支由吕狄格尔·冯·德·高兹(RüdigervonderGoltz)将*率领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武装力量的进攻。从年10月到年12月,爱沙尼亚白*还协助俄国西北白*总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将*向列宁格勒发动进攻,但被苏俄红*击退。年2月2日,爱沙尼亚共和国和苏俄签订俄爱《塔尔图条约》,苏俄放弃对爱沙尼亚的一切领土请求。爱沙尼亚共和国随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在年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国。独立后,爱沙尼亚开始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和*治方面的改革。在经济上和社会上,年的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一步。原本波罗的海贵族所掌握的大量土地被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尤其是分配给那些在爱沙尼亚独立战争中效力的志愿人员。爱沙尼亚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在国内*治上,年通过的第一部爱沙尼亚共和国宪法宣布爱沙尼亚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国。议会由名议员组成,每位议员任期3年。从年末到年初,爱沙尼亚总共产生了11届*府,*府首脑被称为“爱沙尼亚国家元老”。这期间,康斯坦丁·帕茨(KonstantinPts)5次成为国家元老。年,帕茨发动了一场*事*变,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取缔一切**,解散议会。帕茨自任“护国者”,开始了其独裁统治时期。年,帕茨被“选”为总统。年,爱沙尼亚和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第二年,苏联红*就进入了爱沙尼亚。帕茨独裁*府倒台,爱沙尼亚共产*成为唯一合法**,爱沙尼亚重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年,帕茨病逝于加里宁。
拉脱维亚
年7月底,维德泽姆苏维埃、里加苏维埃和拉脱维亚步兵联合苏维埃举行联席会议,选举了产生拉脱维亚苏维埃。十月革命爆发后,拉脱维亚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宣布接管拉脱维亚*权,并于12月19日宣布苏维埃是拉脱维亚境内唯一合法*权,同时解散了“农民苏维埃”,没收了地主的财产。拉脱维亚苏维埃执委会还派遣了以П·斯图奇卡为首的代表团参加了布列斯特和约谈判。年2月,拉脱维亚全境被德*占领,苏维埃被迫转入地下。随着德*在一战中的失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于年11月17日宣布建立“拉脱维亚人民委员会”,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KārlisUlmanis)担任临时*府主席。第二天,人民委员会宣布拉脱维亚独立,但并没有得到国际承认,主要原因是新成立的资产阶级*府没有驱逐德*,反而支持其境内的德*“铁师”干涉苏俄和爱沙尼亚。12月4日,拉脱维亚苏维埃再次在里加召开秘密会议,成立拉脱维亚临时苏维埃*府。12月17日,苏维埃*府宣布成立独立的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22日,苏俄“承认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独立”。年12月,以拉脱维亚步兵为主的苏俄红*一部攻入拉脱维亚境内。年1月2日,里加爆发无产阶级武装起义配合红*的行动。1月3日,里加解放,成为苏维埃拉脱维亚的首都。1月13日,拉脱维亚苏维埃正式宣布成立,并于1月15日通过了拉脱维亚第一部宪法,即《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年1月13日,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内战,拉脱维亚白*最终还是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将红*彻底击溃,拉脱维亚苏维埃*府被迫解散。5月1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制宪会议召开,资产阶级人民委员会完成其职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8月11日,苏俄宣布承认“拉脱维亚共和国”,成为国际社会第一个承认资产阶级拉脱维亚独立的国家。年9月22日,拉脱维亚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国。经历了13年的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后,拉脱维亚最终还是没有顶住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冲击。一时间,*治经济形势的恶化加剧了人民对民主*治的厌恶。以此为契机,年5月15日,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发动了一场*事*变,颠覆了民主*府。他解散议会,取缔一切**,自认总理。年,阿尔伯茨·科维耶希斯(AlbertsKviesis)总统卸任后,乌尔马尼斯又自认总统。年,他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尽管乌尔马尼斯对拉脱维亚实行的是独裁统治,但在这一时期,拉脱维亚的经济和文化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出口和成人识字率都位居欧洲前列。因此,除了共产主义者,当时在拉脱维亚国内几乎没有人反对独裁。年6月15日凌晨3点,红*进入拉脱维亚。乌尔马尼斯号召国民不要抵抗苏联红*,他在广播中说的“我将坐在我的位子上,你们坐在你们的位子上”成为当时的名言。6月17日,乌尔马尼斯独裁*府倒台,拉脱维亚共产*成为唯一合法**,拉脱维亚重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年,乌尔马尼斯病逝于土库曼斯坦克拉斯诺沃茨克。
立陶宛
年,立陶宛全境被德国占领。年7月,德国扶持了立陶宛资产阶级会议。随着俄罗斯帝国在一战中的崩溃,年2月16日,德国策动立陶宛独立。年7月,资产阶级会议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国”,国王由德国人指定。11月,成立了以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AugustinasVoldemaras)为首的第一届立陶宛资产阶级*府,*府临时所在地,即立陶宛临时首都为考纳斯。年4月,资产阶级废除了君主制,宣布立陶宛为共和国,安塔纳斯·斯梅托纳(AntanasSmetona)为立陶宛首任总统。早在年12月8日,在维尔纽斯就成立了立陶宛工农临时革命*府。12月16日,临时革命*府宣布建立立陶宛苏维埃*权。12月22日,苏俄*府通过了《承认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的独立》的法令。年2月2日,白俄罗斯共产*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共产*一致决定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两国合并。2月28日,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府在维尔纽斯宣告成立,同时,国旗和国徽也被确定,白俄罗斯共产*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共产*也合并为立陶宛—白俄罗斯共产*。然而,工农*府实际只控制了立陶宛东部。以西部重镇考纳斯为基地的立陶宛白*在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很快便占据了上风。年8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权被推翻,工农*府被迫解散。战胜了布尔什维克后,立陶宛资产阶级*府面临的第二个威胁是“柏蒙特白匪*”。柏蒙特白匪*由一群一战期间被德*俘虏的俄国士兵组成。他们被释放后,答应协约国打击布尔什维克。不过,在俄国白*将领保尔·柏蒙特—阿瓦洛夫(PavelBermont-Avalov)的率领下,他们决定向新独立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发动进攻。柏蒙特认为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内战中必败,因此根本没有必要让自己的部队浪费在打击布尔什维克上。相反,他更热衷于再次吞并刚刚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最多让他们在今后资产阶级俄罗斯的统治下享有更多的自治权而已。现在,对于柏蒙特白匪*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夺取西立陶宛。
柏蒙特白匪*每次夺取一个城镇,就强迫当地居民改说俄语。这成了他们在控制区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拉脱维亚,他们已经兵临里加城下;然而,攻克立陶宛临时首都考纳斯对他们而言依然遥遥无期。尽管有来自东面布尔什维克的威胁,但立陶宛白*仍然凑足了兵力给予了柏蒙特白匪*沉重的打击。柏蒙特白匪*最终兵败拉德维利什基斯,一个主要的铁路中心。在那里,他们被遣返俄国。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也帮助拉脱维亚收复了失土。据说作为交换,拉脱维亚将鲁赫奴岛割让给了爱沙尼亚。立陶宛资产阶级*府面临的第三个威胁是波兰,也就是前面介绍波兰时提到的“立波战争”。这两个新独立的国家之间有着大片有争议领土,其中甚至包括维尔纽斯。立陶宛认为维尔纽斯自古以来就是立陶宛民族的首都,尽管这个城市现在只有2%的立陶宛人。不过,在以这个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维尔纽斯区”,立陶宛人还是占人口大多数。此外,这个地区还有一些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因此,在俄波战争中,立陶宛资产阶级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苏俄一边向波兰宣战。最终,在年10月,也就是俄波战争后期,波兰派遣特种部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区,并在当地建立了“中立陶宛”傀儡*权。以上三次战争被立陶宛资产阶级称为“立陶宛自由战争”。尽管有胜有负,但它们换来了国际社会对立陶宛独立的认可。从年开始,立陶宛进入了稳定的民主时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议会议员由全国各地选举产生。这期间,立陶宛*治生活中最棘手的两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维尔纽斯归属问题”和“克来彼达归属问题”。由于战后立陶宛坚持对维尔纽斯地区的主权,因此在整个立陶宛民主时期,它一直同波兰处于战争状态。年1月8日,维尔纽斯地区举行了一次议会选举。一开始,立陶宛和波兰都试图把倾向于自己的议员候选人塞进议会,但后来,当地的立陶宛人和犹太人抵制了选举。这样,新一届维尔纽斯地区议会便完全被亲波兰势力所控制。新议会通过议案,正式决定中立陶宛并入波兰。年3月22日,波兰色姆(波兰议会下院)接受了维尔纽斯地区议会的决定。国际联盟也在年3月15日确认了这一事实。但是,立陶宛考纳斯当局拒绝承认波兰对维尔纽斯的吞并,继续保持与波兰的战争状态。克来彼达是德国和立陶宛两国间的有争议领土。这个城市最初由利沃尼亚骑士团在年创建。年,它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从15、16世纪开始,大多数居民就讲立德双语,并认为克来彼达属于普鲁士。年,按照《凡尔赛条约》,整个克来彼达地区被法*占领,不再归德国管辖。年1月10到15日期间,立陶宛利用“鲁尔危机”的机会顺利吞并了克来彼达地区,并将其改名为梅梅尔地区。年5月,它成为立陶宛境内一个自治区,并保持戒严状态直至年。
连续经历了几届保守派*府后,立陶宛首届左翼*府于年6月被选举上台。但6个月后,一场*事*变就将这个短命的新*府赶下了台。*变发动者是首任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变后,他自任总统,对立陶宛实行独裁统治。戏剧性的是,首任总理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也在*变后被指定为总理。沃利迭马罗斯现在是立陶宛法西斯主义组织“铁狼”的领袖。虽然沃利迭马罗斯在年就下台了,但立陶宛的法西斯专*体制一直持续到年。年,立陶宛和波兰发生边境冲突,一名波兰士兵阵亡。随后,波兰向立陶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在24小时内放弃对维尔纽斯的主权,否则将向立陶宛宣战。当时欧洲列强都忙于应付希特勒制造的紧张局势,因此无暇顾及维尔纽斯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于波兰。两国代表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签署协议,立陶宛承认维尔纽斯是波兰领土。协议的签署尽管导致了立陶宛国内的大规模抗议,但立陶宛和波兰的外交关系正常化了。两国实现了邮件、铁路和电话的互通,边境贸易蓬勃发展,人员往来日趋频繁。虽然立陶宛官方依然声称维尔纽斯是其法定首都,但两国还是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得到立陶宛资助的地下抵抗组织“维尔纽斯解放同盟”也停止了活动。在梅梅尔地区,亲德的民族社会主义*(克来彼达纳粹*)赢得了年的地区议会大选。这样,立陶宛当局实际已经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年3月,立陶宛屈服于德国最后通碟的压力,把梅梅尔地区归还德国。
年9月18日,苏联红*占领维尔纽斯,并把它还给了立陶宛。年7月14日和15日,立陶宛选举产生“人民议会”,立陶宛共产*上台执*,成为立陶宛境内唯一合法**。斯梅托纳*府倒台。7月21日,“人民议会”宣布立陶宛加入苏联。8月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为苏联境内的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年1月9日,斯梅托纳病逝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无产阶级